• 22

再一次勸退無內胎 (第四度中招 詳見127樓)

想問一下
無內胎的胎壓都打比較低
所以如果輾過坑洞,輪框會比較容易受傷,對嗎?

登山車也都用無內胎,胎壓還更低,跳躍的落差又更大
輪框受損的情況如何呢?
Stallings wrote:
無內胎的胎壓都打比較低
所以如果輾過坑洞,輪框會比較容易受傷,對嗎?


不管是汽車、機車、腳踏車要打多少胎壓請參考此輪胎原廠型號規範 MAX-MIX 在這間距內可永保安康
Stallings wrote:
想問一下無內胎的胎壓(恕刪)


用低壓就得看看自己的輪框跟輪胎能不能撐,太細的輪框或是太薄的外胎就不適合降壓太多。

登山車有最近很紅的 CushCore 這類東西來保護輪框,可以比較放心降壓。
Stallings wrote:
想問一下無內胎的胎壓(恕刪)
謝謝前兩位的回覆
不過我是騎公路車的
現在有一種 hookless 的框
他規定的胎壓實在低到令人瞠目結舌
採用這種框,是不是就要真的很小心騎車
遇到坑一定要閃,
也不能從人行道上 (> 20 cm 的) 直接跳下來?
真是這樣的話,騎車也太痛苦了!
jcchiou

登山車都打30~40psi而已, 不用擔心啦

2021-07-06 8:16
Stallings wrote:
hookless

新技術新玩意
只能說當老鼠幫人測試
新的東西誰知道他的設計理論和耐用性
只能盡量選使用專屬支援的胎

C夾 OPEN胎還可以再戰10年
Ahoo Chen

我也覺得C夾Open是最好用的,只是越來越難買

2021-07-13 0:38
JW75 wrote:
感謝rice大的經驗(恕刪)


用管胎 破胎還是有解的 麻煩一點就是

但罩門應該還是貴

另外我想到管胎的膠帶重量都忽略了

一輪約40-50g 其實不算少
AG-72 wrote:
新技術新玩意只能說當(恕刪)


c煞除了下雨 其他沒比碟煞差

去看台灣賽事 菁英組出發前可以仔細看看

大部份都是c煞 管胎也很常見
jcchiou

要看比賽路線, 蜿蜒下坡是碟煞主場, 爬武嶺沒差, 如果是從武嶺下滑, C夾車會輸到脫褲

2021-07-06 8:14
TONY1978
TONY1978 樓主

大部分比賽終點前比較少下坡 大概怕集團大摔車

2021-08-12 23:31
TONY1978 wrote:
我以為已經有抗體 無(恕刪)


用co2繃進框了 兩輪用了5支co2 成本100元

因為胎質硬化關係 縫隙太大 前兩支co2直接噴光

所以....先用手把單邊胎唇壓靠近框唇 增加氣密

另一側胎唇也要檢查順平一下

最後.....哈勒路亞 阿彌陀佛 終於繃起來了

當然也沒那麼美好 遇到其中一輪單邊胎唇沒壓完全 因此多消耗一支co2

路邊更換無內胎技能get (出門鋼瓶要多帶 不然一樣55688)
TONY1978
TONY1978 樓主

接下來就是要灌補胎液 等浸透內部 再用針筒抽光杜絕後患

2021-07-06 21:50
isohera

無內胎 毛很多....

2021-07-07 14:43
國外GCN影片有介紹,輪胎上框後,可在胎壁與框間,上點肥皂水,幫助輪胎就位,再講究點,有專用的滑胎劑可用。

還有,如果有用補胎劑的話,就不建議使用CO2充氣,因為灌CO2的時候,會瞬間低溫造成補胎劑凍結失效,要注意。
TONY1978
TONY1978 樓主

有喔 但我只用清水

2021-07-06 19:26
TONY1978 wrote:
用管胎 破胎還是有解(恕刪)


我已經去跟老闆把管胎輪組換回開口胎了,二者比較之下開口胎的GP5000搭乳膠內胎,輪胎滾動明顯更為輕鬆且Q彈舒適,騎起來的路感比管胎的TUFO S33 Pro好得多。我的感想是以路感而言,一級胎跟乳膠內胎的影響比管胎還大,最起碼一級開口胎的路感贏過二級管胎。

但缺點是乳膠內胎的氣密性還真的蠻驚人,我一般出門騎車會打110psi,第二天再騎時只剩不到85psi了,真的像其他人講的每次騎車前都要先打氣。原本用一般矽膠內胎時我都是一個星期打氣一次,一個星期後最少都還有95psi以上,其實就算不打也還能騎。但以路感來講乳膠內胎真的比一般矽膠內胎好騎太多,打到110psi都還比矽膠內胎打90psi舒適好騎。我個人感覺是只要勤打氣就能換到頂級的路感,乳膠內胎值得推薦使用。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