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的自行車是KHS-650規格的公路車,胎壓都打80psi,上下班騎乘單程約19公里,為預防爆胎所以在車上都會有內外備胎各一條。
8月時向蝦皮網路商店買了三條建大650×18-25C的內胎(二條包裝加一條散裝),商品如下圖:

在某天車子胎壓失去後換胎時沒有特別在意看內胎,然後在換新後相隔一天後又發生胎壓全失,因為備胎剩一條,於是又再下單買了二條。所買的內胎在後續單趟或隔夜就出現胎壓全失的情況,其中有利用補胎撐了幾趟,一直找不出原因,最後面的四條內胎有留下來,經過檢查整理後,將此次內胎失壓的情形整理出來,提供給車友們參考。
內胎失壓狀態說明:
一,留下來的四條胎破胎的位置都發生在氣嘴的同一側(輪框側),因為連續破胎更換時有特別仔細的檢查外胎及輪框,但是外胎及輪框沒有發現會造成破胎的原因,檢查時也都有看到內胎噴出的白粉還在平整襯帶上,不是在輪框孔上。
照片說明:留下來的四條胎

照片說明:破胎的地方都有二個對稱的突起,其中一個爆開。切開爆開的位置,都是在接縫處左右各約10mm的相對位置。



四條胎的爆胎細部照片:
編號1及2有再補過所以沒辦法拍外表,但都和3、4一樣,外面也有二個突起。照片上標示的虛線是內胎製造的接合線,小箭頭指的是爆胎的孔,每一條胎的破洞與突起都在接合線二側相對位置上。
內胎1胎內照片

內胎2胎內照片

內胎3胎外照片

內胎3胎內照片

內胎4胎外照片

內胎4胎內照片


因為是連續破胎更換,在更換內胎的過程中,都是很小心的處理,因為找不到原因,每次換胎都沒有更動輪框、襯帶及外胎,四條胎爆胎分析如下,可以確認不是輪框的問題:

條件A:每一條胎的爆胎樣態都一樣,都是在內胎接合處,都是相對接合線的對稱突起爆胎。
條件B:每一條胎的破泂位置離氣嘴的距離都不一樣,但是離接合處的位置都一樣。
條件C:如果是輪框造成,每一條胎安裝的方向不一定,伸縮大小不一定,接合處左右10mm要如何準確對應到如果是輪框造成的位置?
在這次發生多次換胎的過程中,有先洽詢賣家,賣家表示建大是大廠,不會是品質的問題,不可能發生這種情形。一開始對自已的換胎手法,輪框、襯帶的品質都產生了懷疑,甚至也上網要買新襯帶,最後在沒有備胎時,只是拆另一台車的舊胎換上,從8月底騎到現在沒再發生,更有信心認為不是輪框、襯帶或是安裝的問題。
加上過程中上網搜尋資料,有車友表示也是一直爆胎直到換了廠牌才正常,於是連絡了建大的代理商,說明了我遇到的情形,並且將留下來的這四條胎寄給他們做分析判斷。
一般的車友如果遇到爆胎,是不是也覺得內胎一條不到100元,換了就好,從來不覺得是品質的問題,這次花了一些時間將這次換胎的記錄整理,留在網路上給車友參考。因為這次換胎是後輪,不想特別拆輪框及胎來拍照,先附輪框外觀照。後續如果有機會拆後輪換胎,再補上輪框及襯帶的照片,最後建大的處理結果出來也會分享。

2025年03月16日補充記錄
前面的記錄有請建大客服來看,也有把內胎寄回建大,建大輪胎客服表示是我胎壓打太高,我說我的外胎也是建大的,耐壓135PSI,那內胎耐壓是多少?我打80psi壓力太大?後來客服說他們也愛莫能助,因為650細胎比較少人用,所以產線不是連續生產,從舊胎也無法看出是製造問題,但可以賠償我一條內胎或是請我試用別牌。我回覆客服不用賠我一條內胎,只請生產時能注意我反應的問題。
後續這一二個月天氣冷又常下雨所以都沒騎,本來都正常的輪胎在前幾天看到前輪完全沒氣,後輪還是好的。完全是在靜止沒有使用的情形下自行失壓。
今天拆換內胎順便記錄補之前說的輪框照片,內襯還是很貼合輪框的,完全沒更換的需要。

另外來記錄一下自己"消風"的內胎,看起來穿孔的位置還是和前面的情形一樣,又是在接合處旁10mm處。

就像建大的客服說的,目前市面上便宜650c的胎我也沒得選擇,我可以買其它牌的試試。
下次就買淘寶盒裝的回來試試,反正同樣是沒有售後服務的保障,但至少還比台灣散裝的便宜。
20250508
這次是騎另一台同規格平把公路車,本月開始騎之前輪胎重新打氣時剩約50psi,充到85psi後開始騎了一週,昨晚上油整理時剩75,試著充氣到95psi,結果早上騎到公司下班時發現後輪已經沒氣了。

同樣的狀況,同樣的穿孔位置。


換上最後一條台製內胎,最近剛好淘寶買的陸製內胎也來了,回家比較後陸製內胎看起來胎管有點變形,品質好像沒比較好,只有等下次換上後才知耐用度了。
目前我認為:
一、上次買的都是蝦皮80元的,是不是庫存久的清倉品?
二、因為放太久內胎某處弱點已質變?
三、胎壓打的比較高所以從弱點突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