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全內線 新科技的麻煩我大概都嚐了
我把我遇到的聊一下
碟剎
1.蹭碟
2.卡鉗跑位 來令片偏磨成梯形
3.變把漏油 以前登山車是卡鉗漏
4.油管切太短代價很高
5.來令片污染
6.忘了通大氣 橇來另片爆油缸
7.活塞復位不良
8.要修理找無維修包
9.手感會隨使用時間漸漸變弱
電變
1.sram變把鈕扣電池沒電 換電池卻不持久
2.後變當機 重裝電池重配對
3.變速器電池衰減(3個電池 一個有問題)
4.單port充電座要排隊充浪費時間
5.sram無法配對 要逐一升級韌體
6.12s後變挑飛輪 沒照規範就會變吵
無內胎
1.襯帶壽命短 漏氣一定乖乖從零開始施工
2.補胎汁硬化
3.灌氣炸開 還搞不清楚原因
tpu內胎
1.氣嘴側邊漏
2.膨脹不均 內側爆胎五次
倒是穿刺破一次都沒有
功率器
1.sram qq大盤 當機一次
jcchiou wrote:
車架剛性如何, 變速等級高低, 高價神輪還是廢物廠輪, 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車友萍水相逢, 稱兄道弟, 來來去去, 最後不免曲終人散.
挑戰過什麼路線, 登山王, 破PR, 又能如何?
瓦數也是夢幻泡影, 難練易退.
唯一能留下來的成果, 可以影響你一輩子的, 未來是否健康長壽....
只有你每週花費多少時間運動.
對, 只有運動時間是真的, 其他都是假的.
總之, 還是別花太多時間搞器材比較好.
我就是那種騎身體健康的,
很少和別人比成績,也不會刻意去破 PR,
(偶爾在 Strava 看到區段成績進了個人前三,就當賺到的)
參加各大小型活動大多是為了與認識的車友交流,
順便欣賞一下大家的裝備(包含車子及人身部品)!
保養部份,除了避免不掉的器材充電、更換電池,
自己會做的大概只有簡單的車身清潔、傳動潤滑,
其它大部份問題都會找車店老闆處理,
還好我很少自己亂搞,所以也不常出現什麼問題!
平常工作時間就已經很長了,
我寧可把時間留著出門騎車,
而不是待在家裡對車子搞東搞西!
My Interior Knowledge is Extraordinaire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