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整合一下 .無內胎與 TPU 以及乳膠內胎 性能舒適比較

因為在車友輪組選擇文章討論輪胎 想想也不太對...所以就另外發一篇整合結論,其實無內胎..乳膠內胎 TPU 也都各有好處..不要先入為主 以數據來分析

首先這是GP5000S TR 無內胎的滾阻數據..依照車友常使用的PSI 滾阻約為10W-11W(某些超低壓框可能會達12.13W)

整合一下 .無內胎與 TPU 以及乳膠內胎 性能舒適比較

這個是GP5000 OPEN胎搭配 米其林乳膠胎滾阻 .依照車友常使用的PSI 滾阻約為9W-10W
整合一下 .無內胎與 TPU 以及乳膠內胎 性能舒適比較
----------------------------------------------------------------------------------------------------------------
以上大致上能就能看出乳膠內胎 其實已經略勝無內胎了


而這邊我能們能看出REVOLOOP ULTRA TPU內胎滾阻略遜於乳膠內胎0.2~0.6W
整合一下 .無內胎與 TPU 以及乳膠內胎 性能舒適比較

我們能看出滾阻是 乳膠最小 REVOLOOP ULTRA內胎其次 無內胎最大
然而其實滾阻差距都很小..........
----------------------------------------------------------------------------------------------------------------------------------
如果考慮到"舒適跟重量,例如無內胎使用25C.乳膠內胎使用28~30C .此時無內胎的重量&舒適都幾乎相同...但是更寬的胎寬有利於剎車.以及穩定度

而 REVOLOOP ULTRA考慮舒適...選擇更寬的胎寬 同樣有利於剎車跟穩定..而滾阻跟無內胎基本相同 .但是重量上能有100G~200G的優勢
------------------------------------------------------------------------------------------------------------------------------


平路長途可以選擇 無內胎畢竟有自動修補的功能
平路中短程可選乳膠 力求最低滾阻
競賽爬坡丘陵可選TPU...輪組輕量能有更好的加速度.無論是間歇 爬坡都好用而寬胎高速過彎穩定性也較高


題外話...所有的測試無內胎補胎液都是"新"的狀態...所以不會有以下的問題
1.補胎液如果有乾掉的情況..會是均勻的乾?...還是集中在某幾個點..導致不平衡(高速抖動浪費功率)
2.補胎液乾掉後分布在外胎內壁..是不是就相當於"內胎"本身?有內阻產生...因為也受到型變影響吸收功率...
這是職業選手絕對不會遇到的事..大部分幾乎都是跑2.3場就全換了...而我們能土豪到這種地步嗎?
其實蠻值得深思的
蠻希望第3方測試能測乾掉的補胎液會影響滾阻多少
2022-10-08 23:56 發佈
一樣的圖,我的解讀不一樣。

胎壓高,滾阻小本來就是正常,要比較應該要同胎壓,同寬度下去比。

你的最下面的圖就很清楚了,相同輪胎,分別用補胎液,latex, tpu 的,補胎液的滾阻最低,相差沒有很多是真的,但是tubolito 39g版本的滾阻算高的,有講究的應該要避免。
利口貝爾
利口貝爾 樓主

因為無內胎打不了高壓,打120psi你敢騎嗎?....而同等重量下...OPEN胎可以選更寬的外胎... 例如無內胎用25C . OPEN胎用32C重量差不多

2022-10-09 11:31
利口貝爾
利口貝爾 樓主

在合理的滾阻.重量下.外框+胎越輕越好.也就是為啥競賽無內胎不會選32c(太拖),而open用超輕量內胎一樣能把32c當28用

2022-10-09 19:36
乳膠內胎路感好但不適合長程或多日旅行,胎壓掉太快了每天都要補麻煩
TPU內胎輕但路感比較死硬,胎躁變很大聲,刷PR好用
傳統內胎均衡但就很重,適合旅行,已經大包小包了就沒有差這點重量
利口貝爾
利口貝爾 樓主

CONA24 13樓有一些秘訣 可以參考看看

2022-10-12 14:09
CONA24

謝謝

2022-10-13 12:11
利口貝爾 wrote:
因為在車友輪組選擇文(恕刪)


利口大對內胎的細究及專業精神令人佩服。不過弟是體驗派的休閒騎士,我挑內胎其實不太在乎數據,主要是騎爽的為主,而乳膠內胎能夠提供的路感,以爽度而言直逼一級管胎;但管胎的後勤維護實在太過麻煩,所以退而求其次轉騎乳膠內胎。

目前單車界主流多認為無內胎、寬胎、低胎壓能夠得到最好的性能數據及騎乘效率,但對我而言性能數據及騎乘效率其實都不重要,可是伴隨寬胎低胎壓的重拖感,每下踩踏都如同踩到地毯的感覺,就騎乘體驗而言,縱使這樣再快再有效率,我也完全不能接受。就我個人的選擇,25c胎壓至少100psi起跳,是維持良好騎乘體驗的必要條件。

但在25c胎壓至少100psi的條件下,傳統橡膠內胎的路感確實過於死硬彈跳,這時,乳膠內胎就是不得不的選擇。確實,增加胎寬降低胎壓可以提升橡膠內胎的舒適性,但我就是不要嘛。乳膠內胎可以在25c胎壓100psi起跳甚至更高胎壓的條件下,提供Q彈舒適又貼地的路感,這其實也是一級管胎路感優越的秘密,那裡面縫的內胎其實也是乳膠,可以直上140、160psi還維持路感。

至於網路有人抱怨乳膠內胎跟傳統橡膠內胎騎起來好像也沒什麼差別,其實是搞錯乳膠內胎的用法。不管你用什麼寬度的胎,選用乳膠內胎就是要搭100psi起跳的高胎壓,如果打個80、60psi的話,橡膠內胎其實也沒那麼死硬,相較之下乳膠內胎的路感優勢很難騎出來,只是會漏氣而已。乳膠內胎那種又輕、又快、又Q彈,讓人欲罷不能的路感,只有在高胎壓的條件下才發揮得出來。要試乳膠內胎的話,麻煩胎壓千萬別打低,用80、60psi去跟無內胎、其他內胎比滾阻,其實是浪費了這個好東西。
JW75 wrote:
利口大對內胎的細究及(恕刪)


其實這方向已經不一樣了
OPEN胎感覺已經變成怎麼樣在維持高胎壓也能有良好的方便性的舒適度
畢竟OPEN胎過低的胎壓就是會蛇咬

而無內胎就是要在低胎壓用
以ZIPP提出的TSE概念
就是包含
▶流體力學
▶降低重量
▶滾動阻力與摩擦力
▶震動損失



其實低胎壓不是為了舒適度
而是為了遇到彈跳路面時
不會彈飛

我覺得以概念來說
ZIPP確實超前了其他家的輪組

但實際上的重量、滾動阻力等等
其實沒什麼優勢
新的一年也要繼續騎騎騎
abso0408

低胎壓比較會破PR是確定的,高胎壓光彈跳引發的動能損失就很可觀,加上身體受到反彈的損傷,在15km的路段後半段就會有感,這種很難量化。比賽選手加速我看環台賽也是最後那200米有用,能撐到最後200再說

2022-10-18 12:22
abso0408

破PR有太多不可量化的因素,人體其實佔比最大,最近逆風我又破好幾個PR,自己推測最大原因是氣溫低少擦好多汗少喝幾次水.....相較之下,逆風(陣風7+)影響都可壓過,水壺多半公斤那些根本就微不足道了

2022-10-18 12:25
龍貝爾 wrote:
其實這方向已經不一樣(恕刪)


另外無勾低壓框還有個隱藏問題.就是抗穿刺/衝擊

跟框體抗扭轉

無勾低壓框撞擊.通常框邊都容易扭轉.明明是碟煞感覺卻像C夾燒框一樣

.因為傳統框勾與框臂.能形成H結構.能抗胎壓向左右推.遇到撞擊沒直接敲在側框上一般來說,都不會有事

而無勾不同.沒有這個結構.撞擊力可能導致框壁撞擊地板爆裂.
而且框壁會承受不住過高胎壓.框壁會扭轉.變成波浪框
而因為低壓的原因框壁打薄也有聽過穿刺直接穿過框的
也有壓過坑直接在框上撞一個凹洞的案例

以完全消氣的話無勾是連滑行都做不到的
是看你要不要跑成績

哪個能跑出更快的成績就挑哪個了.

如果隨便騎,那就隨便囉,能省錢方便就最好.
這是 Cadex ultra 50 跟SLR1 都碟煞的... 才剛說結構問題就有人提供照片了..直接印證了6樓上面說的問題




利口貝爾 wrote:
另外無勾低壓框還有個(恕刪)
abso0408

這個應該是爆胎+摔車吧,我爆胎好幾次了,平路山路上下坡都有,開口胎Roval無內胎BA無框勾SLR1都爆過,當下立刻停下來根本不可能這種狀況

2022-10-18 12:30
利口貝爾
利口貝爾 樓主

abso0408 沒摔

2022-10-18 20:19
利口貝爾 wrote:
這是 Cadex ultra...(恕刪)


哇,這框爆成這樣超危險,要是高速下坡撞坑會這樣爆的話,騎車的人就直接下課了。捷安特好歹也是世界級大廠,怎麼會設計出這種東西。

我自己買的是KAISH的國產框,曾經因為外胎超難裝回去跟老闆抱怨,老闆才告訴我胎難裝是因為框勾做得高。會做這麼高是因為他們家主要銷售對象都是外國客戶下單,而外國人的命很貴,因此客戶都會有一些台灣人很難理解的要求,像是出貨前要模擬測試高速下坡時不管前後輪突然爆胎都要能夠煞車停下來,絕對不允許脫框,只要有任一個輪組測不過那就是整批全部退貨。要能通過這個測試,框勾一定都強化過而且高度做在規格的上限才有可能,而外國人又沒要他們裝胎要好裝,因此他們家的框清一色都採防爆框設計,框勾一律強化而且高度全做到規格的上限,至於胎難裝那也只好抱歉了。連台灣本土小廠做輪組都已經要求到這個程度了,捷安特做的輪組怎麼能爆成這樣,實在很難想像。
利口貝爾
利口貝爾 樓主

這圖是在談結構來談優缺點而已,跟品牌無關.就像管胎耐壓優於open而open耐壓優於無內胎框.結構上的問題.你框要打薄偷輕那就注定不耐用.談品牌沒有意義.安全上規格上是合格的.車主也沒有受傷

2022-10-11 23:22
無內胎強大不是只有滾阻

前面說的低彈跳絕對是革命性的優點

平地偶爾遇到彈跳 大不了掉個2kmh 再補回來不難

但遇到整條路況不好的那就差很多很多了

這時候滾阻不會帶來什麼優勢 低彈跳才是正解



爬坡遇到連續彈跳 就會一直減速加速 破壞迴轉連續

山裡面路況通常也不會很好 就一直在浪費體力加速

之前我有提到用32c無內胎爬坡很魔幻

加速性肯定不理想 一開始感覺並不好

但稍微熟悉後 讓我能平順穩定的迴轉上山

上山頂的感想是什麼

有比較快嗎 感覺有變快 實際我也不知道

但…我很肯定 殘留的體能還有很多

因為減少很多減速加速的機會


另外28c有內胎 搭配高級胎 路感也是很ok的

因為胎壓比25c直接低了12-15psi
allenhuang1971

台灣的道路品質如果有日本那樣好就好了 到處是都是爛路 除了高速公路收費好一點...冷水坑..中湖戰備道那種越野等級的鳥路

2022-10-13 14:41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