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是GP5000S TR 無內胎的滾阻數據..依照車友常使用的PSI 滾阻約為10W-11W(某些超低壓框可能會達12.13W)

這個是GP5000 OPEN胎搭配 米其林乳膠胎滾阻 .依照車友常使用的PSI 滾阻約為9W-10W

----------------------------------------------------------------------------------------------------------------
以上大致上能就能看出乳膠內胎 其實已經略勝無內胎了
而這邊我能們能看出REVOLOOP ULTRA TPU內胎滾阻略遜於乳膠內胎0.2~0.6W

我們能看出滾阻是 乳膠最小 REVOLOOP ULTRA內胎其次 無內胎最大
然而其實滾阻差距都很小..........
----------------------------------------------------------------------------------------------------------------------------------
如果考慮到"舒適跟重量,例如無內胎使用25C.乳膠內胎使用28~30C .此時無內胎的重量&舒適都幾乎相同...但是更寬的胎寬有利於剎車.以及穩定度
而 REVOLOOP ULTRA考慮舒適...選擇更寬的胎寬 同樣有利於剎車跟穩定..而滾阻跟無內胎基本相同 .但是重量上能有100G~200G的優勢
------------------------------------------------------------------------------------------------------------------------------
平路長途可以選擇 無內胎畢竟有自動修補的功能
平路中短程可選乳膠 力求最低滾阻
競賽爬坡丘陵可選TPU...輪組輕量能有更好的加速度.無論是間歇 爬坡都好用而寬胎高速過彎穩定性也較高
題外話...所有的測試無內胎補胎液都是"新"的狀態...所以不會有以下的問題
1.補胎液如果有乾掉的情況..會是均勻的乾?...還是集中在某幾個點..導致不平衡(高速抖動浪費功率)
2.補胎液乾掉後分布在外胎內壁..是不是就相當於"內胎"本身?有內阻產生...因為也受到型變影響吸收功率...
這是職業選手絕對不會遇到的事..大部分幾乎都是跑2.3場就全換了...而我們能土豪到這種地步嗎?
其實蠻值得深思的
蠻希望第3方測試能測乾掉的補胎液會影響滾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