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大約台幣35000或以下的碳纖輪組推薦,我希望框高是40-50mm的,謝謝
另有一組有勾無內框的好框, 就是Roval CXL50, 不過價格超過樓主預算很多!
有勾好還是無勾好.....
以往TPU內胎價格高昂...導致一般人大多使用橡膠內胎
而無勾框通常比有勾框輕量50~100G不等...
重量上就有相當的優勢
而現在 TPU內胎崛起 基本上可以說相反...無勾框只剩下"噱頭".拿來打重量大戰用的
以差不多等級的輪框相比
roval alpinist clx ii
窮人配置------框重1265G+內胎35GX2+外胎GP5000 200GX2=1735G
極致輕量------框重1265G+內胎24GX2+外胎155GX2=1735G=1623G
CADEX 36 DISC
窮人配置------框重1302+補胎液50G+2根氣嘴2x5G+GP5000 300Gx2=2012G
極致輕量-------框重1302+補胎液30G+2根氣嘴2x3.5G+265Gx2=2012G=1869G
頂級無勾框來比
Zipp 353 NSW
窮人配置------框重1255+補胎液50G+2根氣嘴2x5G+GP5000 300Gx2=1965G
極致輕量-------框重1255+補胎液30G+2根氣嘴2x3.5G+265Gx2=2012G=1822G
無論如何有勾框因為內胎的原因在輕量化能達200-300G的優勢
有勾框取代了"管胎"的輕量化
而且對於休閒騎士來說...無內胎可能半年也磨不完.甚至使用一年以上...這時候補胎液需要"再"補充
重量就會更重了
而備胎方面...
有內胎需要備用一條24G內胎即可
無內胎可能需要一灌事後補胎液
重量上也是有內胎勝
而輪胎方面一直是我覺得很奇怪的...看到很多人框7.8萬....結果外胎用2.3級...內胎也用一般50-100的
1年是能換幾次胎...不知道在省幾點的...
以框用10年報廢...1年換2組胎(應該算很多了吧)來看
買3萬的框+頂胎 更省=而且性能更好
Caide wrote:
有勾比無勾好?
兩者各有支持者, 也各有優缺點, 很難說.
以現在新出的框來說主流是無勾, 只是這股主流能否繼續延續下去再好幾年? 這還要靠時間來證明.
無鉤框主要是要配合無內胎, 可以不用打太高的氣壓, 舒適性與操控性都不錯. 但是由於是這幾年剛開始, 你一定要選無勾外胎來配合, 選擇可能較受限.
同時如果你平常DIY, 無內胎加補胎液比較難搞, 有時候還是塞入內胎方便許多. 問題是一旦有內胎, 胎壓的要求都比較高, 超出無勾框的最高胎壓很多. 你可以內胎打較低的胎壓, 但就犧牲了操控性, 也不會增加舒適性. 而如果打高胎壓時, 那就有爆框的顧慮. 所以基本上, 你買無勾框, 就不要想塞內胎.
有勾框可以說是幾年前的過渡框, 但好處是無內胎或有內胎都可以用, 打高壓也不會有爆框的顧慮, 外胎的選擇與相容度也比較多.
Monte920 wrote:
兩者各有支持者, 也(恕刪)


上面是以建大最輕的內外胎 合計一車就比無內胎重120G了
如果用TPU內胎...就會差到250G了
輪胎差250G 可是比輪框差250G差異還大......
不僅重量無法不計...而且也是要補充的 有里程 跟時間的限制
再來看看所謂無內胎的滾阻

無論以滾阻 還是舒適度來看無內胎都占不到任何便宜..重量方面甚至可以說是大劣勢
無內胎無法高壓..
以建議高壓來看 GP5000 25C 滾阻約為13W-14W
而我們用有內胎的GP5000 28C-30C 只要11W
而且有內胎28C-30C舒適度也未必比 無內胎25C差
滾阻比較低..重量也比較低.... 風阻方面現在可都是流行胖胖框配胖胖胎.
應該不用解釋大家都懂.
而煞車又很吃胎寬.......
我認為無內胎只是輪廠"重量"競爭下的產物...尤其是無勾
因為無勾能大量減輕框重 讓"帳面上"好看很多
以前14XXG的輪阻就算爬坡輪了...現在沒13XX還會被吐槽...但是輕了框 卻重了胎沒比較好
而且因為低壓框的原因,很多框..就刻意把框壁做的更薄....打高壓爆框..摔車爆框 很多案例
結論就是
無論是以"輕量化" 還是以"滾阻" "風阻""煞車"來看 高價位有內胎基本上都能輾壓無內胎
..無內胎框 其實反而比較適合做在中低階框...因為有便利性小洞自己修補..但是各個性能都比較差
其實有內胎也是能用補胎液的只是比較麻煩...可利呼也有示範過...
比較方便的方法可以買充氣式補胎液..灌進內胎中一樣有效果..只是效果比真無內胎還差一點..(能撐到你回家...內胎一樣要換掉或修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