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碳纖open高版輪的優勢為何??

以重量而言
我不懂超過1550g的高框(姑且定在45mm)碳纖open板輪的競爭力到底在哪裡??
碳纖無論再好都有燒框風險(除了某狂人用壓力釜製作的以外),
open胎的路感震動又遠大於管胎(好處只有易換胎易救援)
價格還貴鬆鬆!
何不買品質不錯的鋁合金高版管胎?
各位可否分享看法..
2015-02-11 14:13 發佈
那如果重量在1300克左右50mm高的碳open輪,就很有優勢了吧!

一般50mm高的鋁板輪,再輕應該也要1700g以上!

輕400g就相當可觀了。
材料特性的不同~會造就不同的輪組特性
輪組的選擇不是只在於重量的多或少,其實還有其他的考量
會有這樣的產品在賣~只能說~因為有人想買!
以開發超實惠、剛性高、性能全面、不會壞的輪組為目標的人!我想這在業界是不存在的!!
順帶一提!!用壓力釜作的碳圈還是會燒框!
不才小弟目前唯一一組輪子就是open 46mm手編版輪 重量也的確是1550g

但是這樣輪子的取向應該在長程平路賽(像一日北高) 有點重量 所以慣性和破風都還不錯

除此之外 要長途單車旅行這樣一組輪子也很好用 遇到一些小丘陵地 1550g的重量也足以應付

主要是外觀也不錯 沒有這麼不堪拉

只是最近也的確在物色一組1300g左右的管胎版輪

vision metron40和 aitan ard35在抉擇

不知有沒有甚麼好建議
freemanwtc wrote:
好處只有易換胎易救援


對我個人來說,理由不須百百個,一個破胎好處理就夠了。
燒不燒框跟是不是壓力釜做的沒關係。
倒是,不是用壓力釜做的全碳框能用嗎...
分享我的經驗,以相同高板open框來說,碳纖還是比鋁框來得輕。1550g的重量,其實要拿來爬坡也是輕鬆啦。換補胎方便這個優點對於我們這種業餘玩家很重要。所以先前我也使用50mm open碳纖框。現在我有另外一組管胎框。除非破太大洞,不然現在小針補胎法比open框換補胎來得快。open框就變得很少用了。
duke2044 wrote:
分享我的經驗,以相同...(恕刪)

用管胎缺點大概就是
在外面補胎劑用完就掛了
用補胎劑不一定補得起來
相較於open胎,換胎比較麻煩
沒有高cp值的胎,便宜的很糟,稍微好一點的很貴
不過本來就是性能取向的東西
犧牲那些東西來換取性能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就像沒人在問f1上面的安全氣囊有幾顆,主被動安全配備齊不齊
不好意思先略過別的問題,單就Tubular跟Clincher輪胎的差異提供我自己的看法:

恰巧我有兩組同廠框體的32mm卡崩輪,Tubular跟Clincher,鋼絲相同,花轂不同。

Tubular是Corsa EVO CX八啦八啦,320tpi,Clincher是Open Corsa EVO CX八啦八啦,320tpi,用同牌子的乳膠內胎。

以路感/彈跳震動來說,兩者是差不多的。

當然啦,兩者的漏氣速度也是差不多的。XDDDD
我個人覺得好處是
1. 碳纖維視覺效果好
2. 碳纖維吸震能力比較好適合遠距離的舒適度

但是性能來說,如果和鋁框重量差異不大,那我會比較喜歡鋁框

freemanwtc wrote:
以重量而言我不懂超過...(恕刪)
其實重量不是我挑輪的第一重點
我比較擔心回不回的了家 賽比不比的完

Open補不起來至少我可以換胎
管胎補不起來,我還真不知道怎麼辦

專誠請假訂旅館參加活動,結果因為運氣不好
全泡湯了

實在跟妻小說不過去
我是嘟嘟中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