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單車iPhone手機座] 新竹到通宵110km來回測試
有人詢問:「若哀鳳手機座是安裝在公路車上看起來是如何?」於是,透過朋友好心相借車架與輪組,我也有一台公路車啦!!
(究竟是先有人詢問才組公路車?還是早就想組公路車,只是剛好利用這個詢問在太太面前合理化動機,讓我們繼續看……恩,我想還是不要討論這個比較好

所以就用這台公路車做手機座與App的測試,在週末騎台一到新竹茄苳景觀大道繞一圈。
首先歡迎主角登場~剛好有陽光灑落 XD

除了變速系統105+ULTEGRA大盤混搭 / 把手 / 輪胎皮外,TCR Alliance Team HighRoad車架和ULTERGA輪組都是友情相借 (感謝曹宏與男哥^^)

與「哀鳳手機座」結合之後,就是長這樣!

藉由豎管把手端的兩個螺絲結合。手機座延伸到公路車把手前端的位置。螢幕上許多資訊讓把手端看起來有種閃電霹靂車的感覺

整體而言,視覺上還算是融入把手。白色iPhone+黑色手機座和TCR Alliance Team HighRoad車架配色很合啊~哈哈

閱讀資訊方面,目前測試起來發現「趴著或抽車」都還算滿適合觀看的,不用太低頭。
此外,相較於使用「原型環」圈在把手上的固定設計,這個手機座是透過豎管銜接把手的M5螺絲做固定,沒有繞著把手滑動的可能。因此非常的穩固沒有發現晃動的情況。
此次前往景觀大道除了測試手機座外,也一同確認App的設計是否OK
首先先介紹這次的路線。

[App所記錄的結果] 路線從新竹市台一線往南->銜接新珊/新林路->再從茄苳景觀大道往北,回到出發點新竹。
路線的坡度變化則請Google Earth出來幫忙一下

可以看到,這一路繞圈下來,總共會經過7個大大小小的坡。我就直接編號No.1~No.7。(等等會解說這7個坡各自有何不同)
從前剛接觸自行車時,就是習慣性的跟著別人騎,沒有特別注意「體能的變化與地形的連帶關係」。
運氣好,跟到體力相當,且能適當分配體力的前輩,就可以開開心心完騎。

運氣不好,跟到體力超人的勇猛前輩,才騎前半段路線,體力就噴了,被海放後,苟延饞喘的騎完

後來,開始知道可以用「心跳錶」或是「喘氣頻率」等特徵,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心跳錶觀看時,可以藉由心跳的強度百分比來知道身體目前的負荷有多強。但高手傳授,還要知道自己在多強的心跳強度可以維持多久。
痾……
那究竟我自己
心跳180BPM可以撐幾分鐘?
心跳170BPM可以撐幾分鐘?
心跳160BPM可以撐幾分鐘?
心跳150BPM可以撐幾分鐘?
感覺好多個變數,而且會根據個人體能有所差異。而且某些路線忽高忽低(例如此次的測試路線)心跳值會一直上下飄動在不同區間,要如何單獨去看我在不同心跳區間是否用力過頭?或是太過偷懶

於是找了幾個醫生和生科系朋友討論,是否可以把體力值量化成一個簡單的量表(0~100分,只要一個變數)?就如打電動一般,我有個魔法值,
當我進入大量輸出體力的暴走狀態,我的魔法值等同被消耗。
當我開始休息做體力恢復時,我的魔法值就會開始回存。
所以,我只要盯著魔法值的大小,我就知道我有沒有能耐再衝刺,或是必須要做適當的休息。這樣比起細算每個心跳值可以維持多久好像簡單許多。
喜歡玩賽車電玩的我,發現用「氮氣值」(正確來說是二氧化氮)相較於魔法值,更能代表我的心聲 ^++++^

曾經沒日沒夜的玩Need For Speed,就是為了掌握正確的時機放氮氣和補充氮氣,尬贏同學。
我認為這和騎自行車的體力分配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使用上則不是鼓勵飆車,而是適當調節殘存體力,而「倍增續航力」,不要被前輩海放太遠 XD
OK,有了一個變數搞定一切的構想後,那到底什麼條件氮氣值會從100分扣到0分?從許多自行車訓練參考書中發現,把100分變0分的過程對應到「無氧運動的耐受程度或時間長度」會最有意義。因為有氧運動狀態下可以長時間運動不會累,真正累死人的是無氧運動!所以氮氣值的消耗就有了下圖的對應關係

基本上就是「可以在無氧區間待多久」,就是氮氣用完的時候!
所以到頭來還是一個「計時器」的概念,只是沒有細分不同心跳區間,而是一個連續性的動態計算。(還以為自己變出什麼偉大的發明

相較於一直看到心跳值卡在180BPM

而運動中每個瞬間的氮氣應該要消耗/復原多少,我們則是參考乳酸值累積速率等文獻和實驗。用乳酸值雖然不能完全代表人的疲累狀態,但卻和無氧運動的定義有直接相關,因此變成我們主要參考依據。
在一堆複雜的說明後(其實是要置入性行銷我對NeedForSpeed 的熱愛 哈哈

接著就要開始實戰啦!這次茄苳景觀大道的測試路線中,總共有七個坡。有的坡比較長,爬升高度比較高。而有的坡比較矮,但卻接連而來。希望可以用「氮氣值」一目了然這些坡對我體能的影響。
下圖我把各個坡的坡度 / 距離 / 所花費時間 / 氮氣 / 心跳 / 坡度等資訊都條列出來。

[注意:App歷史曲線之橫軸為記錄時間,和Google earth的橫軸是距離不一樣,所以高度資訊沒有對齊,在此用編號對應]
原來前半段坡No.1,2,3看起來較大的坡不是我真正的敵人。雖然心跳值有上升到170,但實際上坡度3.5%以下對我是可以接受的,就算花費時間較長。又或者是坡度到4.8%但時間只有3.6min對我體力也不會有巨幅消耗。
而坡No.4,5,6,7才是「真正的殺手」,雖然在google earth上看起來較矮,但每個坡都有4.3%以上甚至是到11%。花費時間也比較長,要4~7min,導致氮氣值瞬間消耗了兩回,心跳也一直在高檔 =..= 在坡與坡之間好在我有做適當的體力補充(氮氣回復)。在實測中,氮氣值的消耗量也的確感覺到和身體疲累程度有正相關。
另外有個非常重要的結論,騎公路車真的是「節省體力」很多啊!讓我們回顧上週騎登山車硬跟公路車的慘況…氮氣值燒到-600%(本週頂多燒到剩40%),心電圖跟量到南投地震一樣,只好痛苦的在路邊休息 XD
在此要再度感謝曹宏和男哥公路車的支援☺

但實際上,上述複雜的分析結果,
我也是回家後才靠google earth做出來的……在騎乘當下,我只有心跳數和氮氣值兩個參數可以看。
對我來說,不用注意多少心跳值對應多少時間,而只要盯著一個氮氣值的變數,算是方便許多 :P
我順便整理出當時肉眼看到的坡度景象與爬完坡後的氮氣值(App畫面右下角)對應(畢竟當下沒有google earth,連眼前的坡有多高都不清楚,我只能與這些數值相依為命~)


接下來,希望可以用氮氣值的設定挑戰越來越長的距離。後續會再把測試結果與大家分享:)
另外附上插曲,中途有經過高鐵的軌道,雖然距離竹北站很近已經開始減速,直接站在軌道邊還是很震撼啊☺

故事的最後,運動完飢餓不已的我們,最大的救星不是氮氣的補充,而是厲害的小七 XD 原來小七也有潛艇堡,還可以自己裝,哈哈


後記:
其實一年前就有這樣的構想。經過了好一陣子的測試與大家的鼓勵:)我們也興起要拿這個設計出去闖一闖的想法。目前有舉辦一個預購兼募資的活動。也想跟我們一起玩氮氣,增加騎乘的續航力的,再請你PM給我一下囉:) Thank you!
延伸閱讀:
[自製單車iPhone手機座] 新竹到通宵110km來回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