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橢圓盤的設計理念,就是要讓在使用者,因踩踏過程中隨著不同的角度來活化各個腿部的肌肉來設計的,當你在力量最大的時候,位置是在力矩最長來最好的輸出力,當你在力量最小的時候,位置是在力矩最短相對力量最小的時候來快速帶過,所以這次換上ROTOR 52-36T 正負三齒的橢圓盤,依然搭配跟在CT盤一樣的11-25T的後飛輪;由於在使用橢圓盤時,在最大齒比為55齒,踩的會標準盤還要重,但我不擔心這樣會帶給我很大的負荷,或是需要長時間來適應,因為一開始我就使用標準盤就有一定的肌力在,爾後換成CT盤使用期間,我後飛輪搭配的是11-25T,肌力依然還有點程度在,另一方面,雖然在踩踏橢圓盤時到最大齒比55齒,還是可以利用橢圓盤的設計原理,在最小齒比CT盤還要小的齒比—49齒,用迴轉速帶起來,來替代一點肌力,以不至於感覺踩的很重,這是我喜歡橢圓盤的原因--『以標準盤角度看,它是可以用迴轉速來取代重踩,以CT盤角度看,它又可以再迴轉速以及重踩取得平衡點。』

對於我這種龜毛的購物習慣,經過上網查詢後以及車友間的評論,一看再看,一聽再聽,終於確定換了ROTOR 3D+曲柄與Q-ring52-36T橢圓盤,並且很大膽的在日本富士山登山賽前兩個禮拜才換,毫無考慮到有無適應問題,直覺應該兩三天就習慣了,就算不習慣,也可以在日本人眼中的聖山來測試哇!!在賽前這幾天,積極的早起爬上陽明山幾趟,下班後,晚上吃飽飯立刻又爬上陽明山多加點適應,在測試過程當中,其實並沒有非常大的過度期,踩起來只又那一點點的改變而已,可能在橢圓盤的設計原理上,又加上我用了三年的CT盤,迴轉速的確比在用CT盤時更很容易帶起來,並且速度上有明顯的增加,或是肌耐力可以撐得更久假設在同樣的山路上,迴轉速在75轉左右,使用橢圓盤跟比CT盤比,橢圓盤還要來得輕盈並且腿部的肌肉使用沒有像CT盤這麼的容易堆積乳酸,更可以增加續航力的時間,能夠增加續航力是我最開心的部分;而在曲柄部分也是我所在意的,刻意在陽明山上,用重齒比給它狠狠的踩下去,並且在離富士山比賽最後一個周末,在北海岸路上,刻意爆衝加速出去,時速來到53~55,ROTOR曲柄果真是讚哇!!怎麼踹都沒事(本人踩斷過LOOK-spirit踏板過),傳動性佳,剛性強;而在抽車部分,更是我認為是橢圓盤最大的優勢,整體上的速度,非常明顯的增加或是增加抽車的時間,這次我參加日本富士山的比賽,全長23公里平均坡度5%的山路,富士山的山路跟台灣山路完全不一樣,台灣的山路是陡但一陣子後就有緩坡讓你喘口氣,但富士山則不同,雖然平均坡度5%~8%,但卻是一路上去,完全沒有讓你喘口氣,你就看著山路一直上去一直上去,永無止境的23公里,肌耐力要比在台灣的爬坡還要強,這次比賽我一共攻擊了三次,作三次間歇,其中一次在橢圓盤的助力下,竟可以在兩個髮夾彎中間沿路車抽上去,不但增加攻擊力還增加了時間續航力,使得以1小時30分34秒完賽,抽車的感覺是我覺得換上橢圓盤最大的差別,你非常容易就可以跨過上下死點,這一上一下都省點力,就省下更多,續航力就逐漸增加,而且抽完車,坐下來踩也比跟圓盤比更容易把速度繼續帶著,用了橢圓盤讓我這個其車愛登山的更愛去抽車,也不擔心山路接下來會多陡,反正你有了ROTOR橢圓盤,抽車就對了,接下來將挑戰武嶺以及東進武嶺,若有足夠的預算下,再去環沖繩島吧!!! 我相信平路也是會不得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