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hon Speed Pro TT 蝸牛位置論述

Dahon 2009年以後出版的Speed Pro TT
為了改善及加強煞車的力道
將C夾改為V夾並加裝蝸牛
結果煞車力道實際上並未增強
反而被許多車友所詬病
尤其是下坡時更令人膽顫
然而奇怪的是
我帶著自已的TT去爬中社或風櫃口
下坡時煞車力道並不輸KHS F20R或Bike Friday PR
而且煞車皮仍延用原廠
之前因為從中社下來時
把手蓋居然眼前跳車了
沒關係
這樣就有藉口去yoho bike 阿民那
順便去他那邊挖個寶
剛好也聽到阿民對於TT蝸牛的實驗心得
請擁有TT的車友看看自已的蝸牛
煞車線的位置是否裝配正常
煞車線要從右邊下方出來
然後再折個角度再上去
如此行程才會正常
煞車力度絕對夠強。
(以上是轉述阿民的心得)

Dahon Speed Pro TT 蝸牛位置論述
2010-09-03 5:19 發佈
搞什麼V夾配蝸牛設計,shimano變把配sram內變加V夾,車爛也沒什好論述的~

這台我覺得至少應該多加個小盤,這樣就有54速了~這才大碗超值
teabox wrote:
搞什麼V夾配蝸牛設計...(恕刪)


同意,V夾(不管長短)配煞變把雖然部份使用者稱使用無虞,畢竟不是正規搭配法,否則為何自打嘴巴加個行程轉換器?
(啥?你說cyclocross嗎?配吊煞才OK吧,而且今年Avid也出了Ultimate吊煞,擺明要進軍該市場XD
另有關煞車行程論點的論述,在Zinn登山車維修寶典煞車章節已有相當篇幅,或是移駕蓋仙部落格均有文章闡明
本文重點不在煞車力道強弱,而是搭配的安全性問題)
不過其實嫌貨才是買貨人,雖然不知道該公司設計部門的理念是什麼
但我覺得最終還是會朝向幾個criteria去選購摺疊車:
輕便好攜帶,零件等級不能太差,摺疊效率要好,改裝容易,外型順眼

這顆蝸牛原本應該是QBP的Travel Agent,記得以前有找到一張安裝走線說明圖
一時間搜尋不到,貼張低解析的來看看,不同的煞把有不同的走線方式

即便加了行程轉換器,但在蝸牛裡也增加了走線的複雜度並提升阻力,煞車手感一定會變差
而且C夾制動力在小徑車上真的比使用V夾來的差嗎?不見得...
大多小徑車為了舒適度的考量必須使用寬胎或是有加裝土除的需求,加上V夾成本低廉,保養維修與調整也方便
因此在不是以跑車標準以及成本考量的設計前提下,才會有如此怪異結果
所以我個人一直對這種把設計責任丟給使用者的做法非常反感
brohan wrote:
Dahon 2009...(恕刪)


那種裝法一煞車就卡住了
應該這樣↓比較好喔...

有點被搞糊塗了, 小弟也有一台TT 但原廠出廠後就沒有改過任何東西 只換過煞車皮, 請問就諸位大大所言,是不是原廠出廠的蝸牛走線還是有問題 非得要自己親自再改一次才算安全呢? 還是原車出廠的走法就OK了呢? 只是事後要調校的問題,請大大們解惑一下!!!
evergreen0215 wrote:
同意,V夾(不管...(恕刪)

沒想到連單車的煞車系統
都會有這麼多的眉眉角角
大大的論述令我增長知識
感謝

jacky123456789 wrote:
那種裝法一煞車就卡住了
應該這樣↓比較好喔...

目前我的TT煞車線是從右下方再繞上去
從一開始就沒覺得煞車是這台車的問題
平路高速或下坡滑行都可隨心所慾煞停
祇是當日從風櫃口下滑手把栓發生跳車
(抱怨一下 TT的把手栓蓋真的很鬆)
所以去了YOHO bike一趟
剛好聽到阿民近日為了TT 挑選不同的蝸牛
而做了一連串的測試
結果
蝸牛品牌不同對現搭煞把影響不大
反而是煞車線經過蝸牛位置的走向
會影響到煞車的力道
有TT的車友
若認為有煞車力道不足的現象
也可重新檢視煞車線位置走向
右下方或正上方都可試試
而不用再浪費一筆錢

即使不裝蝸牛 直接裝V夾也煞的住!!

而且還煞的嚇嚇叫呢! 只是手感比較軟 會怕怕的

但保證煞的住 個人建議直接蝸牛拆掉 保留原廠V夾就好。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