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來小摺區發文啦~
小摺至今仍是我個人重要的休閒交通工具
如今看到有車友分享新品牌Tern的摺疊單車,從Dahon到Tern心中真有無限感慨~
還記得早先討論TERN的新MU車架剛出爐時,個人不太認同這樣的設計理念(立管跟後上叉的焊接固定設計),我認為其強度是有影響的~
感覺到小摺版的冷清,藉由Dahon的新品牌,大家後續請多多討論吧~

前文:
小弟先前發了一篇對台灣dahon代理商的檢討文!
但當開始看到有車友說買dahon的品牌沒那個價值,CP值低等等,彷彿對先前已經購買dahon的車友二次傷害,這原本非小弟本意,先跟其他無辜的Dahon車友說聲抱歉,想想真的是如此嗎?
在開這版的時候,一直在想車也許是無辜的~
有時想想在台灣什麼車是有價值的車? birdy?BF?AM? 還是一些英國車呢?
我想當初買dahon高階車種的車友也不少,也不是笨蛋。零件等級用料較高階,本來就是dahon身為折疊大廠的優勢,因為他跟零件廠下單量大,比其他車廠成本壓的低,不然其他所謂的高價折疊品牌的成車為何要壓低零件等級提升利潤?讓買車的人多了後續更多改車的費用(被扒兩層皮)呢?
我一直認為改車是車友對車的熱情去支持,改車本身並不明智。一般車友或車行能拿到的零件價格如sram,campy等等,能有原廠跟零件廠大量下單的超優惠價格嗎?
我認為台灣代理達鋐的問題,是當初設定量的問題及心態。今天即使birdy給達鋐代理,出清下場也是如此。
限量的mu ex在日本是否有出清降價的問題?難道台灣的消費力比日本高?
折疊車高單價市場原本就是小眾市場,dahon身為平價單車品牌有產量的優勢,要切入高價單車市場當然也是可以,重點還是量的控管問題及行銷。
所以我說,讓birdy給台灣達鋐代理,出清下場也是如此不意外~
一台birdy限量(管控產量)100, 200,300其價值都會有影響。台灣有錢花的起高價位折疊車車友要看到的是這個。
4/5
前文有提到一個重點,改車本身其實是最不明智的,相信許多車友是對車的熱情去支持(明知會扒兩層皮)。
Birdy,BF,AM等品牌在台灣不只售價不合理的高,一般車友後續的改裝費用才是驚人,建立了一串在台灣很奇特的生態鏈,鼓勵改車對車行來說利潤比單獨賣車還要售服利潤來的高。
許多車行當然也樂於配合行銷一些品牌在台灣的炒作與精品形象,因為買這些炒作或說精品形象單車的車友往往還要花一大筆錢改裝的機率也比較高,當然也不是沒有只騎成車的車友。
這些現象,你會看到許多精品形象小摺在網拍都會列出一長串的個人改車項目及費用,其實是列心酸的。
一台五六萬的車,改車費用也是五六萬比比皆是。
這些零件成本對於車廠本身的下單原本非常低廉,可是這些品牌在台灣即使把配件等級降低賣,售價卻還是訂的很高,就是有人會買單,這就是台灣。
dahon只是急著想加入這個台灣單車高價位市場罷了,卻進退失據,沒有在其大廠的優勢下延伸發揮,在產量上也沒有做好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