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眼MR4也入手好一陣子了,陪我南征北討到現在為止,算是相當滿意。
第一次在朋友的公司看到兩台MR4F就被毒到,後來在拍賣上找到一台中古的,1萬多塊的腳踏車當時對我已是極限了,當然現在才知道十萬的腳踏車也滿街都是...,像我大佬R先生買兩台原廠小摺也超過十萬(一台Broptom,一台Bike Friday Pocket Rocket),所以這不是閃光文,也沒啥好閃的,只是一點點小小的心得,給對MR4有興趣的人參考。
MR4除了外型美觀之外,如果你用不到摺疊的功能,其實大可以考慮別台車,MR4的所有優點都必須要在『可摺疊攜帶』這個條件下才能成立,當然如果你是外貿協會的忠實會員,以後又對他美中不足的地方想要加強,勞民傷財是唯一的解決之道,結果也不見得會讓你滿意。
原廠MR4-F有兩樣東西我認為是必改的:
1.可調式龍頭
這玩意又重又爛,每天嘰嘰叫。我是先換了拜訪的立管,後來又換了固定式的龍頭,可調式的唯一優點就是你可以慢慢調整適合自己的姿勢,騎車姿勢最重要。拜訪的立管高低是可調的,除了貴沒有其他的缺點,換了摺疊性也大增。平把時我先換了13cm的龍頭來用,後來換彎把時又換了9cm的龍頭,不過都是3、4百塊拍賣2手良品,幾十公克的重量我覺得沒差,沒必要在這上面花錢。
2.原廠輪胎
真的很爛,反正騎幾百公里你也會換掉,不如早換早爽。24吋胎選擇不多,我是換了Schwalbe Durano 24'×0.9高壓防刺胎+Schwalbe高壓襯帶,高壓襯帶(好像250吧)是換心安的,聽說有人下坡過熱輪胎暴框,也有聽說MR4-F原廠輪框(alex ra24吧好像,我貼紙都撕光光看不到)胎壓只能支援到110psi云云..,Durano這條可以到145psi,不過真的沒必要打到那麼高,我打120psi就硬的嚇嚇叫,窄胎+高胎壓對滑行效率幫助很大,我常常覺得下坡滑行比一些普通26'公路車還快。不過這條光頭胎在路上壓到小石子時,小石頭會高速『噴』出去,常常聽到路旁鐵門會『噹』的一聲巨響,我想有一天噴到飆車族我應該會被砍死....
這兩樣換完整個好騎很多,不過連拜訪立管加一加大概也要6、7張小朋友,拜訪可拆式立管裝攜車袋時方便很多,也很好看,當然拉高龍頭對高個子姿勢的調整也有幫助。不過要注意的是,換立管因為加高,再加上拜訪的立管是向上抽取的,線不夠長勢必要重拉,如果你以後還要改彎把,除了變速線一定要換,外管和煞車線如果要沿用最好留長一點,或許可以少花點冤枉錢。

接下來是平把換彎把,說真的實在是一個不必要且痛苦的過程...,如果知道要換彎把,當初就買彎把的啊!何苦勒,原廠多一萬多塊能換全套105耶,還有10速飛輪跟更高等級的輪圈,不過重點就是.....事先不知道啊,而且男生似乎天生對這種拼拼裝裝的東西興趣很大,我連買個攝影包都能玩裏面的隔間海綿一晚上,買了愛車叫我不拆開來玩一陣子實在說不過去,anyway,反正後來換了tiagra09年的甩把,shimano 11-28t 9速飛輪跟鏈條,管線重拉加一加大概又是7張國父。不過我沒換大盤,飛輪也是沿用11-28t只是換成九速,原廠的fsa大盤雖然是鑄壓式硬度材質不佳容易偏擺,不過現在也沒多大問題,壞了再說吧,三盤也不在考慮項目裏,較短的軸距會造成鏈條偏擺角度增加,換三盤意義不大,要爬山不如換CT盤算了(換車比較快),原廠的53-39配11-28已經足以應付大多數路況啦。
接下來要講這台車最大的問題:剛性不足,這幾乎是所有摺疊車的宿命,有一陣子後輪搖晃的程度讓我以為騎到甩尾車勒,這點要看開一點,他只是台小摺而已,就算換上全套一級公路車套件,他還是台小摺,不可能給你狂抽車時的安定感,不過還是可以稍作補強。以我的裝況,搖晃的原因主要發生在避震器後方的車架接合處間隙過大,聽說舊款的關節軸承是塑膠做的,會有老化變形萎縮的問題,雖然我這台(2008)軸承已經改成金屬的,關節處仍會搖晃,就是一手握住把手時一手搖晃坐桿,如果感覺坐桿晃動,八成就是這問題。一開始回原廠南京東路直營點的師父幫我加裝了兩個墊片,有改善,不過耐用性不佳,用沒兩個月墊片就變形外露,我想跟我常摺疊有關。後來網路爬文去更換了『鋁自潤軸承』,名字雖然很威,其實不過也就是拋光的鋁質墊片,全車三個關節都更換後,狀況算是有改善,也沒在惡化,不過說真的,對摺疊車要求車身剛性實在沒捨麼意義.....好在也沒花到什麼錢......

還有避震過軟的問題,MR4-F 08年後都是換成優力膠避震,據說其實已經有改善了,不過我還滿愛騎車去爬山的,
當坡度增加越踩越重時,總是感覺那根優力膠避震一直在抵消踩踏的力量,後面的人也會說『看你一直晃我都快頭暈了』,MR4避震可換的不多,國產DNM那隻可鎖死的AO-30似乎是我唯一換的起的選擇,後來有一個車友換車要廉售,我就順便接收了。氣壓是打到原廠建議最大(小)值(正壓250負壓50),換完之後的感覺,雖然鎖死後用力壓仍會做動,但改善很多,利用橡皮筋固定發現,爬完一次桃園大古山,作動範圍在5mm以內,算是很ok了。也因為車身特性所以我就算大力踩踏也是先求平穩再用力,不然力量也會被車身抵消,算是一種另類保養膝蓋的方法。
踏板一開始是用Wellgo的『殺人踏板』,不錯用但不利摺疊,後來換成 WELLGO QRD-M079快拆式踏板,好看又便宜,但品質超爛,GGYY異音不斷,(WELLGO QRD-M079快拆踏板惱人異音)求訴原廠也沒有回應,後來就換成MKS的快拆踏板,品質好多了,不過防滑性沒有QRD-M079來的好。
另外我還換了Brooks B17 Narrow座墊,大佬送的Easton坐管,Brooks完全是被勸敗的,原廠其實沒那麼糟啦,我還是留著下雨天時交替使用。
接下來就是摺疊了,這是MR4最棒的一點,以一台有公路車騎乘感受的車,加上摺疊功能對我簡直是太合用了,我沒有太長的假期去環島,利用大眾運輸分段環島似乎是我最完美的選擇,而且膽子也比較大,騎不動大不了車折一折攔車回家嘛~,不過他的摺疊並不是那麼完美,雖然有原廠專用附輪攜車袋,但是平把的把手是裝不進去的,如果不是利用MR4R的梯形把手,也難以利用攜車袋的輪子拖行,等於雞肋(但是卻是要除之而後快的那種)。如果有安裝前面所提到的快拆立管,就算是彎把也可以輕易裝進攜車袋裏,我的裝法是把立管插進後輪的縫隙中,再用魔鬼沾帶把把手、車架和後輪固定在一起。攜車袋加上輪子重量超過一公斤,比我的40D+17-55還重,而且輪子又是雞肋,所以我用暴力破壞把輪子拆下來,再找兩塊帆布把洞補起來,沒有輪子車袋重約2~3百克,大小重量才不成為負擔。雖然這樣摺疊後,其實根本可以裝進市售的一般20'小摺車袋,不過專用車袋材質和密合度都好很多,用起來就是一個爽啦。



座墊包前後換了好幾種,現在是都不用,保持clear look,不然就留給攜車袋。車是乾乾淨淨最好看,所以我車上的貼紙都被我拔的差不多了,不過還是有攜帶東西的需要,現在是用小突擊包做車手袋。另外把Y拍買的『拜客音樂盒』用魔鬼沾束帶綁在龍頭下方,值的一提的是,這小喇叭不但聲音大,而且超省電。


改車是無底洞,不管改什麼車都一樣,從機車、汽車到腳踏車,這個道理都是不變的。所以,口袋深度不夠,我就量力而為啦,其他的部份,除非零件損壞或耗損,否則我不會再換了,夠用就好,我覺得已經很夠用了,錢省下來買公路車吧。
本文同步發表於 t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