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折到手也只有幾個月, 總里程也才破500KM而已
目前上過比較有點難度的是烘爐地跟達觀社區
車種: HASS T324 24速小折
只有換成1.25的外胎及wellgo的踏板, 還有加裝一些貨架之類的
只是一路都得下車牽車數次.......根本還沒辦法一次到頂
烘爐地下車十幾次...達觀社區下車四次
上烏來比較緩, 就不用下車, 可以直達....
上達觀時, 座墊前調最緊繃狀態, 勉強頂到小菊花
很痛...但是總算可以勉強施力踩踏上坡
看著旁邊人家騎著公路車上坡, 好像都輕鬆的多了
難道小折真的只適合跑跑平路嗎??
Topman99 wrote:
上達觀時, 座墊前調最緊繃狀態, 勉強頂到小菊花 ..(恕刪)
那是因為很多低價車,為了遷就廉價環抱式前變(俗稱中變)所以車架中管角度作的很後傾,
平路騎乘或許可接受,但爬坡時情況相對比較嚴重。
你可以去KHS看看T3或是網路找一下圖片,比對一下中管角度就知道了,一定比你的車更接近垂直。
基本上小輪徑用48T以上的多片大盤系統都不適合環抱式中變,
受限於後下叉因小輪徑的關係導致角度是負的(以水平相對來說,26吋以上的車是正的)
但前變(俗稱中變)所要求的後下叉與中管角度是固定的(正確來說是一段很小的範圍:3-5度左右),
所以為了順利變速勢必要把中管往後傾。
比對一下這三張圖的後下叉與中管的夾角(兩條紅線夾角)相對於水平的位置關係就可以看出個大概了。

這是一般正常公路車的角度。

上圖中的SR29小徑車是451輪徑,406輪徑的後下叉角度會負更多。

這是你的HASS T3角度,圖中座管還放很低,如果拉到身高175的標準高度(大約是兩個406直徑再多一點),
椅墊離踏板的水平距離變的非常遙遠。(這說明了它比較適合作為女車或童車)
很多口碑好騎的小輪徑車才會都是焊接後傾吊耳(例如T3,VD18等)裝附座式前變,
這樣一來可以順利變速,中管也不用作的那麼斜,踩踏發力傳達性比較好。
這是俗稱的車架好騎,力量傳達直接,踩10分力有9.5分傳達到後輪(抽象性說法)。
Topman99 wrote:
看著旁邊人家騎著公路車上坡, 好像都輕鬆的多了..(恕刪)
論像烘爐地這種較陡的爬坡,小輪徑真的比公路車輕鬆多了,公路車齒比重多了且受到大輪徑慣性影響不利爬坡。
(前提是小輪徑車的車架設定與FIT是正確的)
歡迎參觀弟的單車部落閣~http://blog.udn.com/bluewind1976
看來我還有得努力了..........
花蓮到天祥....我真不敢想像這條路要怎麼騎上去
我之前跟我老婆開玩笑說過, 找天從花蓮騎到太魯閣....不過我可能要花三天才會到...
bluewind1976大大,感謝您的解說,這個座管傾斜的部份, 我很早前就有拿T3來比對過
只是到底差了多少, 沒有一個實測的數據, 只有一個"感覺"
我本來以為座管傾斜所差的"應該"不會太多, 但是只爬個碧潭旁那個小小的爬坡(才短短的一兩百公尺)
座墊我往前移動了三公分後就明顯的有差別, 從上不去, 變成了可用前小盤, 後第三盤直上
我相信如果能再做更多的往前移動去調整到最合適的位置的話, 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我的改裝套件圖還在工廠躺著, 就等做出來, 自己再來去拼一拼這些陡坡
只是路上大家都還是以公路車或登山車為主, 想想騎著小折去拼這些路段,還真是感覺有點自不量力
但是車子只是其中一環...主要還是自己的體能還不足夠....^^
才騎過500KM...可能連人家一週的量都還不夠咧
雖然還只是個騎車的肉腳, 不過也還是滿想再多跑一些地方的
以前開車都是衝了就過去了, 沒有想過一路的景色有多美
現在騎著單車, 反而腳步慢了, 看到的景色跟著變多了, 也更美了
現在看到有些大大的成績..我還得再多加把勁了.......^^
攝影是瞬間生命的延伸 ..http://www.wretch.cc/blog/topman99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