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1978 wrote:
小弟的舉例,應該不是個案耶
17S螺桿斷裂...這是不是個案??大家有眼睛自己爬文看看就知道~
美利達的都上報了,還辦過啥小折回娘家活動
dahon也搞到全面的回收摺疊立管(水貨除外)
這怎說是以偏概全????...(恕刪)
首先你舉的 17S及美利達的例子, 是因為發展摺疊車的歷史很短(美利達據說還不是自己設計的)
並不是說捷安特,美利達公路車,登山車市佔率高, 就代表摺疊車的設計很強, 因為其間的經驗轉移度不高
摺疊車有很強的摺疊(容易度/速度/體積)及攜帶(重量/工整度)需求, 所以要考慮的設計方向與其他車種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拿捷安特與美利達來當摺疊車的例子好像很奇怪! 就好像拿飛利浦的PC(早期還真的有出過)與Acer的熱水器當例子一樣
要就拿發展摺疊車比較成熟的廠牌來當例子, 更何況此案例是該廠牌的問題(當初選擇此車所要負擔的隱形成本)
現在要擴大成為是所有摺疊車的問題, 好像極不恰當
就像有人拿某牌的手機會冒煙, 然後就說 "手機都真得這麼會冒煙嗎?"
某牌的瓦斯爐會漏氣, 然後就說 "瓦斯爐都真得這麼會漏氣嗎?"
一樣讓人無奈 ...
上述不論是17S或美利達的摺疊車都是設計上有問題的關係, 美利達那台摺疊車記得是前束管摺疊機構設計有問題
而且都是被動的處理後續問題
與 DAHON 的主動召回更換有天壤之別(而且原束管對安全的影響極小), 想不到 DAHON 主動召回會被人當作缺點看
那麼 BENZ, BMW, VW, AUDI 這些車都有主動召回過, 車廠商譽也因此遭受打擊? 好像不是這樣解讀的吧?
阿賴1978 wrote:
公版???
您說的是這個??...(恕刪)
你舉的這個摺疊機構例子並不恰當,因為它是 DAHON 的摺疊專利
而且我很懷疑它們有取得 DAHON 的授權 ...
當初 OYAMA FBI-RX外銷系列就是採用 DAHON 的摺疊專利, 但後來出的 OYAMA FBI-A系列就改成這種醜醜的摺疊快拆, 據說是因為沒有取得 DAHON 的摺疊專利才改的(也許是成本考量也說不定)
以下是一些使用此摺疊快拆的品牌(有知名與不知名品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