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vium wrote:
??? 不過輪組 不...(恕刪)
其實最大的問題就在, 大多數的人都以為, 計算性能就是看齒比.
所以某些車種才會大賣. 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齒比寬, 可能比較陡的坡可以有很輕的齒慢龜上去,
但是如果另一台車沒有這個可以慢龜的齒比, 但是他有很好的傳動效率,
他可以利用重一點的齒比, 但是因為輪組有好的慣性, 在一定的踩踏頻率下可以順順的上去.
不但速度可以比較快, 腳的負擔也會比較小.
VD9 不見得比VD14 能突破的地形來得少喔! 這一點是我個人的心得與想法.
給各位一個參考.
同樣的烘爐地, Merida 510A vs Giant MCM.
這兩台大盤, 飛輪 齒比都是完全相同.
同樣一個人(都是小弟我), 只隔一天去騎(體能差異理論上不會太大, 第一天先騎510, 隔天騎MCM).
同樣一個第一個坡, 510A要使用前面小盤+後面第三大飛輪龜上, MCM卻可以用前面中盤,後面第四大飛輪上.
為何同樣是登山車, 同樣的坡, 卻可以有一台車用比較重的齒比來上呢?
而比較重的齒比為什麼反而可以踩起來比較輕鬆? 我想最大的差異就在車架的設計, 重量, 以及輪組的慣性.
小弟我從Dahon Speed D7 => Speed D9 最大的感覺就是.
平路慢騎一樣是時速25~30km/hr, 可是以前Speed D7 可能要花費的是現在用Speed D9的兩倍體力.
好的輪組帶來的慣性, 讓踩踏的力道不會流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過, 爬坡的時候每採完一圈要接下一圈的時候全一圈帶上來的速度已經沒了的那種感覺,
因此每一圈踩踏都在克服靜摩擦力, 可是好的輪組加上一定的迴轉速, 由其採第二圈的時候第一圈的
動力尚未消失, 所以不需要克服靜摩擦力, 動摩擦力<<靜摩擦力, 造成好的輪組可以耗費比較少的體能,
又可以克服一樣的地形. 當然消耗比較少的體能, 克服的磨擦力小, 同樣的坡也就可以用比較重的齒比,
更高的迴轉速來踩踏 (爬坡更省力, 速度也更快)
希望大家不要再有齒比的迷思, 車子不是多速就好.
為什麼一堆P8 一樣可以上很多地方. 一定要16速, 一定要27速才能上嗎?
其實不見得是車主勇腳, 而是因為P8原廠輪組其實不差. 自然可以用八速 就照樣攻山頭
bluemzn wrote:
敬重的 hungwe...(恕刪)
說敬重太嚴重... 是尊敬我體重很重嗎... = =
可以買這個花鼓來編輪, 要算價格划不划算.
效能會有提升. 而且應該很顯著 .
給您參考.
可以比較一下人家編好的. 看看合不合算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