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個邏輯怪怪的單車是用雙腳來踩的,不論怎樣的設定,運用雙腿的力氣永遠省不了的爬陂容不容易,跟腿力以及體力比較有關係車子的設定,只是減輕爬陂上的難度,沒辦法讓你少爬個一公尺的所謂的15度的陂容不容易,那端看這15度的陂到底是「只有20米」還是有「200米」,或者是連續上陂3-5公里20米長的15度陂,單盤的小折就可以輕鬆應付了200米長的15度陂,單盤小折,有練過的叔叔一樣可以輕鬆征服但3-5公里的連續上陂,別說是t3,就算是登山車,也不見得輕鬆攻項我覺得「人」比「車」子的因素還要大呢~以前問過不少人,騎小折爬陂,是否會輸登山車?得到的答案大部份都傾向於「小輸一點,沒差很多」但實際上,我還是覺得差滿多的,怪就怪高中時物理沒學好,沒辦法解釋這種現象不過最近我似乎發現了一個主因以20吋的小折而言,迴轉貫力小,理應不輸登山車才是,所以在平路上不論是短程加速,還是短程騎乘,小徑(折)在速度上確實凌駕在登山車之上然而這個優勢,其實只建立在「平路無阻力」的條件上為何只是「短程加速」和「短程騎乘」?而非長程?因為小徑車(以20吋而言),前進一圈比起26吋車還要短,在這種條件上小徑車要達到跟登山車一樣的前進效率時,就必需踩更多圈或是踩更重腳例如,26吋車踩一圈是前進3公尺,而小徑要踩一圈只前進2公尺所以,小徑(折)要在同杼時間內達到3公尺的前進效率的話,就必需「踩一圈半」如果不願意一圈半,那麼,就是要再換檔,踩「更重腳」,短程上不會有明顯差距但時間一拉長,距離一拉長,騎小徑(折)的人,體力流失、肌肉疲乏的情況愈早發生那麼,這跟「爬陂」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爬陂,正是加速小徑(折)車的車主體力流失、肌肉疲乏的發生,當這種情形提早發生時,如果遇上的又是陡陂,車升前進會變得不流暢類似失速一樣,踩一圈,往前頓一下。→這就是小折比登山車還要不好爬陂的地方因為20吋的輪胎,在失速的情況下遇上陡陂,因為輪徑小前進的「貫性、貫力」無法連貫演變成踩一下往前頓一下的情況,再加上地心引益的影響,每踩一下都要承受車體的重量再推進一次而26吋登山用的寬胎,前進的貫性比20吋的還要穩健,因為接觸面積大,在下一圈踩下去之前車子輪胎的貫性還來得及接續,比較沒這方面的情形所以,騎小折爬陂其實還是很累人的,腿力跟體力才是連續上陂的關鍵,我覺得比車子的設定還重要遇到陂度時,
akira2001 wrote:因為小徑車(以20吋而言),前進一圈比起26吋車還要短,在這種條件上小徑車要達到跟登山車一樣的前進效率時,就必需踩更多圈或是踩更重腳例如,26吋車踩一圈是前進3公尺,而小徑要踩一圈只前進2公尺所以,小徑(折)要在同杼時間內達到3公尺的前進效率的話,就必需「踩一圈半」...(恕刪) 不對, 如果都是用相同齒徑檔位來騎,不管是大輪子還是小輪子,踩1圈前進的距離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小輪子慣性小,速度拉起來快,但比較需要持續踩來維持慣性
同樣的gears大小輪的踩一圈, 走的距離是不一樣的(後尺輪轉一週,後輪就轉一週丫, 行徑距離就2 PI R)您搞錯了..當然是小折走一圈圓週小, 要不然怎麼會省力呢(因為沒走那麼遠嘛,爬坡時就是位能沒大輪子多)按照功能原理,應該很明白的;所以小折要維持速度,就是要一直踩丫..;說白一點,就是扭力大啦大輪子因為踩一圈行走距離大, 所以不用一直踩...只是那個快,那個慢,要看路況, 這也是對的..
akira2001 wrote:我覺得這個邏輯怪怪的...(恕刪) 我非常贊同你的說法,不管是幾度的坡,騎的上去,怎麼騎上去,上去後還能談笑風生。都跟腿力有直接得關係。所以騎單車的朋友,要開始騎山路,是要一直訓練自己....腿力、肌耐力、爆發力、呼吸、意志力...進而笑傲各山頭,哈哈哈哈
HenryV4 wrote:不對, 如果都是用相...(恕刪) 不是啦,你誤會我的意思了我不是在說小輪徑踩起來比大輪徑前進的差距我的意思是,要維持相同的前進效率,小輪徑必需要花費更多體力而上陂,正是加速小輪徑車主體力流失跟肌疲乏的主因而體力好跟腿力好的人,可以將這種情況延後發生小輪徑踩一圈,當然比大輪徑短,要果要達到同樣的前進距離我這樣形容也不太對,不能說「同樣踩一圈」應該說「20吋前進一圈」跟「26吋前進一圈」的距離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