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實力的店家而言~~頂多是錢賺少一點罷了~~要維持開銷或獲利應該還是不難!!!
原本服務技術不錯的店家,已經有既有的死忠客群~~~
隨著單車熱賣潮的退燒,並不會降低真正熱愛單車的單車客!!!
反而這時候店家比較有時間做更完善的技術跟服務~~
而且某些東西比較不會有缺貨問題以及價格不合理的現象~~
有時候~"重質不重量"不見得是件壞事!!!
回歸正常市場機制~~從新整理後精進再出發
我從15年前就玩單車~~越玩越大~
15年前並沒有現在的熱潮~~但我對單車的熱誠並不會因為熱潮與否而減低!!!
管他單車熱有沒有退燒~~自己的初衷才是最重要的!!!~~~愛單車~多騎車就對了~~健康不退燒才是真的
一堆+1文 深表認同
贊成店家多倒一點(表示這樣就不會被貴到了!!或是不用再看老闆嘴臉)
其實同樣是站在同業
我私下更贊同車店多倒一點
那些先天體質不良(技術差/態度差/惡意削價競爭的店家/打帶跑,哪裡有賺頭就開哪行的投機客)
確實該趕快倒一倒
不要再來攪爛市場
但......說句坦白話
那些體質差的倒光了
真的單車的東西就便宜了?我想未必!
一堆削價競爭倒光了或是獲利太低轉換跑道後
市場回歸機制面,相信原本不合理的成交價會恢復正常!!
倒掉一半之後!!!
買東西會更便宜?我不敢保證
因為成交價會回歸正常
對消費者是壞事嗎?
我想消費者不需要擔心,
因為剩下為你服務的店家,至少都是有一兩把刷子 才能存活下來的(技術/口碑/信用)
face1828 wrote:
...因為剩下為你服務的店家,至少都是有一兩把刷子 才能存活下來的(技術/口碑/信用)...(恕刪)
我用經營的觀點來看, 結果應該會變成
1. 店面是自家的傳統車店,加上自己又是維修技師
因此在這波"裝潢的很美"的精品單車店倒店潮中
反而是獲利者,因為競爭對手死光了...客戶回流的機會也大增了
2. 實體店面拼不到的低價零件買賣,應該還是留在網路市場蓬勃發展
所以聰明的單車客開始玩...網路買,店面裝 的遊戲
3. 裝潢美的單車店,真的要拿出一點本事與服務的獨特性
要不然還是等著被淘汰~
4. 像綠洲這種複合式賣場,在倒店潮中應該業績也會變好..
就像大家喜歡01一樣,逛逛單車又可以看看3C/相機訊息
一個地方就可以消費多樣、多類、多品牌的商品.. 更節約消費者購物時間與增加選擇
蛋塔效益的 後單車時代
就看單車店怎麼聰明的來面對了~
單車生活、義大利老車改造一起熱鬧中https://ibikeeric.blogspot.com/
一開始,很多人沒有腳踏車,當大多數的人開始購車時就會忽然湧現大量的需求。
當這些需求滿足後,剩下的就是每年都會有若干的數量汰舊換新,每年也都會有若干數量的第一次購車需求(因為每年都會有新生兒成長)。
就好比汽機車每年都會有固定的銷售量,因為有就車會報廢換新車,每年都會有人滿18歲後有購車的需求。
如果銷售量變大,要不就是汰舊換新的速度加快,要不就是首次購車的人變多。
假設店家變少後消費者是否真的有利?
1. 會有倒店貨可以撿嗎? 我覺得不太有機會,如果我是店家,會找有實力的同行一次把我的庫存吃光,一個一個賣太慢了。
2. 店家變少也就是消費者的選擇變少,店家的競爭也變少。不管如何,同業競爭的越激烈,通常受益的都是消費者。
3. 小弟認為,收益不是在造成寡佔後讓消費者無可選擇後而獲取。
4. 小弟倒是建議店家,可以把"服務費"公開化,現在有多少吃米不知米價的人? 就好像修車廠,換啥零件多少工資,一叫零件電腦就跳出工資一樣。
5. 哪些店家會存活下來? 一種應該是只賣不售後的人,另一種應該是合理收費的人。免費服務的那種應該會死的很快。服務...是最昂貴的商品。
未來店家的形態我猜
1. 走向量販店,大概也就是現在的大型旗艦店,靠的是資金以及進貨的優勢。
2. 只賣不售後,免去人事以及售後成本,大概專營DIY。
3. 精品店或是工作室,小眾死忠市場。
4. 其他的應該會開始走向區域化,在某區域內有固定的服務客源,有固定的服務收入。
從前本來有些零件奇貨可居,後來到處都買得到價格也都下來了。
再加上一窩蜂熱潮過後,目前成車都有現貨,店家也大都會給折扣,
所以一切只是回到正常而已,
甚麼會便宜真不知是便宜在哪裡。
我倒是很感謝這波自行車熱,
從前想買自行車,捷安特以外的通路還不好找咧,想挑牌子你慢慢等吧。
改車零件要用叫的,隨便可能要等上一兩個月,甚麼中變轉接座都還沒開發出來咧。
三年前想買MR4,捷安特的店家直接跟我說等明年那批,
想買MR4的24吋胎,連捷安特的店都沒賣。
自行車熱及一窩蜂買過去後甚麼都有了,
淘汰掉不理性的買家和賣家後才是比較健全的市場吧。
imroamdog wrote:
未來店家的形態我猜
1. 走向量販店,大概也就是現在的大型旗艦店,靠的是資金以及進貨的優勢。
2. 只賣不售後,免去人事以及售後成本,大概專營DIY。
3. 精品店或是工作室,小眾死忠市場。
4. 其他的應該會開始走向區域化,在某區域內有固定的服務客源,有固定的服務收入。
第一項城市綠洲是最佳的代表吧。
城市綠洲不只賣單車,但單車熱時靠實體賣場和服務,挑特定車種賣,大概賺了不少。
現在去綠洲看陳列的比重大概一半是非折車了(從前幾乎都是折車),
而且他本來就是賣各式戶外運動用品,就算不賣車也有生意做。
我沒在綠洲買過成車,但各種小零件買過不少,
一般車店還沒那麼大的空間陳列那麼多小零件。
最後這項我看像是很多捷安特老店家的模式,
有些偏僻點地方的店,就直接踞地為王了。
但都市裡的店沒這麼好混,
有很多捷安特通路的店是帶頭搞車隊,
帶出一票自己人,再由這些人幫忙宣傳帶人進來,
所以他的客源不會指受限於店家附近,可以撐過之前幾次不景氣,
這波熱潮過去後大概也沒影響。
excd wrote:
拜之前的自行車熱,各...(恕刪)
是不是回歸正常或是健全,現在還言之過早,有待觀察。
或只是回到跟以前一樣? 就我的標準來看這不叫回歸正常,這叫做倒退...
我覺得接下來可能還有一種人會出現,就是中間商。
由中間商出面統合某一區域內的腳踏車店聯合採購。
一般的腳踏車店應該不太可能為了維持產品的多樣性以及新鮮性不斷的採購,而且數量又不大,成本一定偏高。
但是聯合採購之後可以有效的壓低成本,由中間商作為資金甚至庫存的緩衝,如此壓力應該會降低很多。
消費者是否有被多剝一層皮?
這點很難說,假設原本車店自行進貨10元賣11元,但聯合採購後進貨成本可以降到9元,反應售價變成10元,並且維持品牌以及產品的多樣性讓消費者選擇,不一定是壞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