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關於 Pacific if Reach & Dahon Mu SL

KomaLu wrote:
也感謝edward0425的建議,但 mu ex...=__=超出預算,破表太多…殘念…


就我所知,現在09年mu ex 折扣很優喔~機會應該就這次,可以參考國外或日本mu ex的售價有多貴,七折價是56000...超出一點預算咬牙也要好好把握這次機會~
畢竟新年度車商在產量上應該會調整以降低庫存避免流血殺價。

重點是一次到頂不需要改。買其他的車種都需要把後續改車的費用算進去。

版上先前有車店PM小弟,mu sl,EX,speed pro tt,JEX,都是七折價喔~小弟是早就已經入手mu EX了~
先前也推薦給01車友,pm給小弟分享入手喜悅的就有兩位之多。

我給你先前PM給我車店的資訊,請收~
我個人是建議Pacific iF Reach的,因為Reach Racing給我的感覺真的很好,現在拿了去改裝升級配件了(轉SRAM系統及心中的小惡魔作怪...,並不是不夠用)

兩台車也很好摺,摺後也可以推
iF Reach是451輪組,折起來相對上應該大一點吧
iF Reach上用的不是避震組件,稱為吸震可能合適些,踏起來的能量損失不多
iF Reach配件上的確不高級,但也算足夠使用
兩台比較起來,iF Reach的車價車架佔比重較高,Mu SL的車價配件佔比較高
Mu SL有一個問題是輪組,很美也很輕,但鋼絲少注定會偏擺,大約幾百公里就應該較正一次了

最後的意見是小摺的配件不需用到頂級吧...除了爽度外,踏不出甚麼感覺來。小摺已用頂級的,那公路車上用甚麼?
ydna wrote:
Mu SL有一個問題是輪組,很美也很輕,但鋼絲少注定會偏擺,大約幾百公里就應該較正一次了


目前近5000公里 三分之一在爬坡下坡 沒有偏擺的問題
擦車清潔輪組時非常輕鬆 輕輕一擦就像新的一樣




MU SL 七折不就不到30k 想買dahon的人可以多多考慮這台
省去不少改裝的時間金錢


GIOS PANTO + MU SL 不到60K PANTO慢慢再改
哇~熱烈的討論
我看最主要還是板主喜好的外型與騎車需求方向
------------
兩台我都有
就性能來說REACH應該是勝出
爬坡雖有優力膠避震但比DAHON輕鬆些
因為DAHON騎姿比較奇怪
-------------------------
收折來說應該是DAHON強
因為小.輕.
----------------------------
如果您沒摺疊需求.但喜歡小輪.考慮小徑吧



說實在,買Reach,GAAP(小徑)這類造型特異,有前後避震設計的車種,徒增結構上的複雜度及重量。

一台小輪徑的折疊車,沒有輕量優勢(這很重要),少了結構設計的簡便及俐落,輪組及大盤,變速等影響行車騎乘性主要零件等級很差,買後還要花大錢改裝。

我也認為reach在車架幾何沒有特別之處,說前後避震設計不影響採踏效率尤其是爬坡,那是騙人的。避震設計就是避震設計,管它叫吸震設計也好,模擬什麼碳纖騎乘感也好(這個最好笑)。

重點是台灣這類小眾車種只能走高單價路線,會買的人就是會買。一些車友反而無法很客觀的說出以上分析的優缺點事實,否則他們為何去買?不是滿街都是reach的可能?

鳥車的成功是他的獨特設計與一開始的新鮮感,reach在外觀及摺疊設計,車重等等並沒有鳥車當初的賣點,要複製當初鳥車的成功很難。

簡單說,mu SL跟if reach在騎乘上,mu SL會佔極大的優勢。一台車的騎乘性主要是看輪組(最重要),BB大盤及變速系統(手感及換檔速度)加上整體輕量化,當然還有車架。

01許多人最喜歡談車架,卻往往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大部分的車友都不是選手,撇開車架材質的優缺點,車架主要就是要fitting人。小輪徑車因為都只有一個size,車架的fitting,同台車每個人感受都不一樣,適合A並不一定適合B。

其實我先前文章對於鳥車的車架幾何設計是有意見的,適合西方不適合東方體材,所以鳥車的椅墊設計都是反摺及前移,這是會影響採踏的姿勢與效率的。
edward0425 wrote:
說實在,買Reach...(恕刪)

騎乘性輪組最重要?
個人還是以為車架才是重點
試問下坡時是REACH比較穩還是MU?
過坑洞時是REACH比較穩還是MU?
我不否認MU是好車
但REACH也沒這麼不堪
事實上,這兩台車放在一起比本來就很奇怪
一台是類小徑車的折疊車(雖然這個折疊功能實在很雞肋,不過,要上火車還是汽車時,還是OK的)
一台是主打輕量化的折疊車
會買REACH的人多半對性能是比較追求的,折疊功能多半不是主要考量
會買MU的人,則是以折疊功能為考量之外還希望有點性能
我自己有BROMPTON,REACH跟公路車
我從來也不會把這三者的騎乘效率拿來比
但你說騎乘性,我覺得三台都很棒
真要這麼追求踩踏效率,那不如買公路車吧
至少,我在騎三台不同車時,給我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但也是無可取代的
建議樓主,您自己去店內試乘吧
我知道不少店家有提供REACH的試乘喔
自己騎過才知道要什麼
不然,看那台順眼就買那台吧
edward0425 wrote:
mu SL跟if reach在騎乘上,mu SL會佔極大的優勢...(恕刪)

我有一台reach sl 和一台改過輪組 變速系統的vd7
reach 除了座墊外原廠未改
單就騎乘舒適性及速度 reach都勝出
不同意的地方太多,忍不住回一下文...

edward0425 wrote:
一台小輪徑的折疊車車,沒有輕量(這很重要),少了結構設計的簡便及俐落,輪組及大盤,變速等影響行車騎乘性主要零件等級很差,買後還要花大錢改裝。

要輕量就別買小折了吧...折疊機構的重量也是很重的,Mu SL 8.3kg, Reach Road 9kg,也不是很大的差別
Mu SL只有九速,想變成18速0r27速難道就不需要再花錢改裝嗎?
改大盤也不是簡單的事
Reach原本的配備雖然不是頂好,但也還算堪用
而且現在還可以單買車架,自己選擇想要的配備

edward0425 wrote:
我也認為reach在車架幾何沒有特別之處,說前後避震設計不影響採踏效率尤其是爬坡,那是騙人的。

E大真的有騎過Reach嗎?

這個就是Reach車架厲害之處,騎乘角度很接近大車,市面上少數可以如此的小徑
前後避震我騎過,確實是吸震但不軟

edward0425 wrote:
一台車的騎乘性主要是看輪組(最重要),BB大盤及變速系統(手感及換檔速度)加上整體輕量化,當然還有車架。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車架
騎過鋁的公路車和鋼管公路車就知道,路感完全不同
高級的De rosa鋼管和Performance的鋼管又不同,前者路感Q但重踩不軟腳,後者則只有軟Q,重踩馬上感到太軟
車架的設計直接關係到力量的傳遞,是車子的靈魂

edward0425 wrote:
mu SL跟if reach在騎乘上,mu SL會佔極大的優勢

這段個人完全不能理解,Mu SL也只是比較輕,輪組也沒有好到可以飛天
變速系統高級也不會讓你騎起來比較快,頂多換檔手感好一點
同樣的人騎Mu SL,真的可以快過Reach嗎?? 更何況Mu SL只有九速...
就算Mu SL拿去改成27速,我也不認為它追的上Reach
我騎大改成20吋胎,27速的鳥車,追不上朋友的公路車
騎Reach Road,勉強追的上,這就是車架設計帶來的影響

假如只是休閒騎,那您一再強調的輪組,車重,還有變速系統所帶的來差別就又更小了....

edward0425 wrote:
01許多人最喜歡談車架,卻往往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大部分的車友都不是選手

如您所言,那大部份的人應該更感覺不出輪組和變速系統的差異才是?

Mu SL是好車一部,輕巧好折,重量又輕,休閒騎乘是很好的選擇
但Reach絕沒有您說的那麼不堪
edward0425 wrote:
說實在,買Reach...避震設計就是避震設計,管它叫吸震設計也好,模擬什麼碳纖騎乘感也好(這個最好笑)。
(恕刪)


不好意思,那是我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一篇訪問太平洋的截文內寫的

的確,REACH跟我後來買的全碳纖車的路感真的不同
REACH比較舒適、比較不顛簸,但這是我個人親身的感覺
一台3-7萬的REACH與1X萬的全碳纖公路車,不可能路感一樣 (廢話)

但我也就說到這裡,以免變得跟您一樣,一張嘴到處炮



以下是太平洋官網轉錄的:

Reach是太平洋在開發了數十種小徑車及折疊車後,集成了二十多年功力所做出來的終極版小徑車,不同於一般小徑車或是折疊車,Reach是精實車。



可稱為精實車要有以下特性:

1.與大車相近的騎乘姿勢、幾何尺寸:Reach的車架幾何與大車完全相同,騎乘起來完全不覺得是一台小徑車。
2.擁有最理想的齒速比 (齒輪比x輪徑):小輪徑的車可藉由搭配的變速系統達到與大車相同的性能表現。
3.避震功能:Reach的PU避震減少地面震動傳導到把手上,提供騎乘者足夠的舒適度,同時並不減損騎乘時的力道。
4.體積小,節省收納空間。
5.剛性強:小徑車較大車有較堅固的車架及車輪。
6.質量輕、慣性低:加速、制動、起步容易。
7.阻力小:騎乘迎風面小、輪子風阻小。
8.附加折疊功能:Reach適合長途旅遊,附加折疊功能讓你能搭配其他交通工具或出國使用。



把所有的小徑車設計菁華濃縮在一台小車裡,Reach精實車因此而誕生了。

為了證明Reach是一台實實在在的精實車,我們在2007把Reach交給國內頂尖的好手,他(她)們騎著Reach征服了國內所有的二鐵、三鐵及小徑車賽,包辦了九個冠軍、四個亞軍和兩個季軍,證明了小徑車有完全不輸競技車的能耐。

現在的Reach有更流線的外型,更輕的車架,但功能完全一樣,今年共推出四種車型:Reach SL輕量跑車款、Reach Road公路車款、Reach City都會車款和Reach Trail越野車款。其中SL全車採用純台灣最高級零件、重量僅有8.2公斤,兼顧輕量與性能。




edward0425大哥若您對太平洋如此不屑
我們很期待您能打造一台超級車來給大家看看
屆時小弟我必定甘拜下風
Cycling is our passion, we apply it to everything we create-Ridley
看樓主的要求啊,就性能來說,iF Reach在摺疊車中絕對名列前矛,但實際也挺重的,官方數字iF Reach(LX) 11.9kg
比較Mu SL的8.3kg重很多
摺疊後的大小差別也挺大的,iF Reach是93cm x41cm x 66cm,Mu SL是40 x 78 x 66 cm

兩台車的定位不一樣,就如高級的登山車跑公路也不見得會比入門公路車快一樣

總之兩台也是好車,建議樓主到車店試騎一下,再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