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Birdy兩次下坡破胎,車手重摔... 鳥車成為「致命武器」?!

很同情版主的遭遇,希望早日康復,也重拾騎車的信心
個人淺見
小徑車的風行,或許是來自於折疊小車的便利而延伸
但是坦白說,我一直覺的小摺車或是小徑車只適合一般的平緩、平整環境下騎乘
主要作為休閒騎乘而不是挑戰駕馭,要拿來挑戰山路、衝長陡坡,真的很恐怖,(以前的BMX特技車除外)
常看到很多小輪車衝坡時,整台車晃的狠猛、太可怕了,一摔肯定很慘

我也承認有很多大大的技術好,很能控制車,那很厲害
而車廠也都一直說他們的車多好、多耐操
但我認為那只是強調他們的車用的品質、等級足堪此使用,
可是小摺車先天設計上的不足,恐怕是沒辦法改變的
kennylin882002 wrote:
身為末代鳥車(BIR...(恕刪)
突然注意到
鴻太官網上更新的保固聲明
就在開版大2次摔傷之間耶
這感覺有點怪怪耶
baog wrote:
同意+1
這樣的邏輯確實不通
就想如果買了一台BMW,結果冷氣壓縮機設計不良,還是設定不良,導致壓縮機燒毀、汽車電機系統出毛病
請問責任應該算在BMW公司帳上,還是壓縮機廠商?
就消費者而言當然是算BMW,至於壓縮機是哪家公司做的、BMW要找誰追
那是他家的事,同理淺見....是吧


本來就應該這樣吧, 又不是自己買車架找零組件自己組裝的。

以前買的人不多, 騎的人也少, 現在慢慢各式各樣的騎乘風格都有,
問題就慢慢出來了。

有問題不是壞事, 就怕廠商不好好面對問題, 將問題處理好。


圖片中紅圈圈
煞車塊過高..導致摩差外胎邊緣過熱破裂.

不改變煞車塊高度..換10次外胎也一樣下場..和芒果胎無關.
說話和放屁一樣,都是一口氣而已~
發文的大大有說過是摔車後輪框變形才看起來過高的喔,不是原來這樣的.
強烈建議 太平洋 把LX運動型立管 改成舒適款.運動款改為選配.
因新車架多了1cm,又配25度立管 ,只適合180cm 以上騎
實在是太趴了,座墊都移到最前了,還是不夠.
下坡時 頭都快比前輪還要前面,實在很危險.
cmcmba wrote:
圖片中紅圈圈煞車塊過...(恕刪)


出事前是這樣, 但摔後變形了...



最後變了個藉口換 "老虎" 輪...

小弟騎公路車時,高速下陡坡並不是屁股在椅子上唷!
通常是屁股離開坐墊並後移,大腿微微夾著坐墊保持車身穩定,也就是讓人的重心後移。
相信有玩下坡車的車友應該知道小弟所說的,這是一種基本的平衡方式。

另外前面大大提到的不平路面屁股不要在椅子上,若能再配合身體的重心"後前"移動,的確能降低輪胎不少的瞬間壓力。對~沒錯,先後再前的移動。
這些技巧都跟玩技術車有關,哪邊該收力哪邊該放力,對一般騎車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小弟學生時代從技術車轉戰公路車時,就常把一些技巧用在公路車上,不管是豚跳還是上下安全島,只要量力而為,都是能辦到的。(豚跳當然只能小跳不能大跳啦!)
但是若不懂這種技巧,小弟同學一次就把輪框玩變形歪掉了。

很多力量都是可以平衡掉的,更可以降低減弱,有點像是太極的觀念。

至於下坡的煞車,中庸之道很好用。太快絕對不好,那太極端,除非你的經驗技速技巧都有一定水準,然後只發揮八成。

很多人認為慢就對了~嗯!不全對唷!煞車的升溫跟保持一個速度的風力散熱是必須要的平衡。不管是開車還是騎車都一樣。

不少人都是一路低速下坡,時時煞車,相信我~煞車不過熱才怪。低速下,風力散熱效果是最差的,能帶走的熱量有限。再加上時時煞車,溫度只有一直升高的份。

小折車不穩定,真的還是量力而為,天生較不適合。以公路車來說,至少能保持一個穩定安全又不慢的速度,可以讓煞車及散熱達到一個平衡點。

開車跑蘇花也一樣,小弟車速比一般人快些,用原廠煞車皮也從來沒有過熱衰竭的問題,自排車檔位還是放在D檔,並沒特意降檔。

重點是平衡點,這得自己體會,這都是經驗,物理是很有趣的東西,越接近他,生活會越有趣,越容易。

以上小小經驗提供參考,有錯還請指正,謝謝!
現在消費型態應該是品牌跟服務並重吧,如果品牌外觀行銷做得好,服務很差,我想公司壽命應該不長吧,利用價格來區分消費者的素質,應該也做到了,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一定有他不滿的地方!如果版主解決問題了,應該告訴大家,該公司很有誠意服務!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