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Dahon後上叉低角度設計的原因是什麼?

先聲明,小弟無意引起論戰,也完全沒有批評Dahon或其他任何廠牌的意思。事實上當初是想買而買不到Dahon,才在R拍上買到其他的新二手小折。

小弟開始注意上叉角度是自己的小折改雙盤之前來01爬文,發現有的車友改雙盤,或者原廠雙盤改三盤之後鏈條會打到車架,或者前大後大、前小後小的時候也會,多數是打到下叉,但某些Dahon車款會打到上叉。

很多車友包括我在內。車上都有下叉保護套,因為擔心騎車碰到路不好,鏈條晃動會磨到下叉管,很少人會在上叉管裝保護套,因為通常鏈條離上叉管比較遠。

我的車改雙盤之後,完全沒有鏈條和上叉或下叉會碰到的問題。最近小弟又入手一台平價小折,24速前3後8,我特別試了各種變速的排列組合,鏈條和上叉都還離好幾公分。可見小折車架小,不是不能上雙盤甚至三盤的原因。

我比較了不同小折的上叉管,發現Dahon某些車款的相片(因為我沒有Dahon的車,只能看相片),發現Dahon大部分車款的上叉管角度比較低,目測只有30-35度左右,我家裡兩台車的角度都大約40-45度。

請教Dahon後上叉低角度設計的原因是什麼?
引用網拍圖片,如有不妥,請通知我移除

我想請教,上叉管低角度的設計有什麼原因嗎?據我爬文所知,下叉管長度涉及輪距和前後重心分配,有一定的規範,所以各廠牌差距很小,但是同樣的下叉管長度,上叉管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麼?應該不只是外觀吧?有物理學上的理由嗎?
2008-09-14 16:37 發佈
sygong wrote:
上叉管低角度的設計有什麼原因嗎?...(恕刪)


應該就是為了要摺起來比較小1點吧, Dahon這樣的設計還要搭配很粗的座管才行喔
我個人看法是..因為小輪徑要將輪距拉長與穩定性勢必要做到兩點:
1.降低重心.
2.結構更扎實.

尤其過彎的時候側向拉力比較吃重...這些金屬管材越集中..結構會越強.
但是如此的確會犧牲掉大盤與飛輪相關性影響...所以Dahon都以內變為主..所以成本較高.

而K牌則是以多檔位設計為優先..以結構面來說..必須犧牲長軸距與側剛性降低成本來換取多檔位.
所以如果以這兩大牌來說...同樣材質車架D牌在穩定性與結構方面是優於K牌的.

另外.老頭D牌與K牌都有...還沒能力換他牌.


說話和放屁一樣,都是一口氣而已~
HenryV4 wrote:
應該就是為了要摺起來...(恕刪)


我剛剛把家裡的兩台小折折疊起來,這兩台車座管都比Dahon長滿多的。折好後放在地上,靠車子底部的支架支撐,車子會前傾,所以前後距離會加長。K牌雖然前後輪距較小,但是支架放在五通之後,前傾幅度很大,折起來前後並不短。看圖即知
借用kengi_chu車友放在flicker的相片,如有冒犯之處,我就拿掉。


另一台WUDI,底部支架在五通正下方,前傾幅度比較小,但輪距比K牌長6cm,而且前傾小就會比較高,折起來也是滿大台的。

和上一張Dahon的圖比較,Dahon的座管短座桿長,而座桿向下穿過座管到地當作支撐,立好以後座管角度大致和原來一樣,摺好後前後長度確實比較小。

但是我想上叉角度除了影響鏈條通過的空間和折疊性,應該還有別的原因,否則為什麼K車單盤的入門款還是堅持要高角度上叉?
cmcmba wrote:
我個人看法是..因為...(恕刪)


K牌的輪距確實比較短,可是我覺得,保持高上叉角度還是可以調整前三角而加長輪距。上叉角度低也未必重心低,騎乘者可以還是可以拉高座桿。

結構強度和上叉角度應該不是那麼敏感,否則26吋的車怎麼辦?
HenryV4 wrote:
應該就是為了要摺起來...(恕刪)


為了折疊+1
DAHON從初期16"的Hon就已經用小三角了
為了補足強度而選用33.9的特規座管尺寸也沒改過

看那張SP8的圖就可以知道
摺起來以後座墊跟豎管幾乎是等高的,平整度較好,整台車看起來就是個寬>高的長方型
很容易入袋

當然也有例外...08 JXP..
用了大三角結果摺起來變成高>寬
sygong wrote:
Dahon後上叉低角度設計的原因是什麼?...(恕刪)

如果不是這個角度恐怕座管無法插到地上(要向KHS...車廠一樣五通下作一個支架)
而且收起來也太高

你去看看幾個座管可以頂到地上的小摺就知道 G牌SUBWAY M牌CT03 V牌2017 HASA OYAMA...
後上叉都不太高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