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重過時,文中提出的問題很多都已經有其他人討論過,原廠也已經更換掉不少文中會提到有設計疑慮的零件。
公開的唯一意義可能是可以讓有同樣古老鳥車的人看到了,安心地放棄治療,把某些零件儘快換成新版的比較快。
寫下來只是記錄自己觀察過去設計過程中發現的事情,知道自己不學無術只會臨時抱谷狗佛腳查資料,相信錯誤不少,歡迎提供建議與吐槽。
另外抱歉因為太懶惰,沒氣力編什麼可愛故事,只會平鋪直敘的寫出過程,更新照慣例會補在第一篇。<=抱歉,很快就結束了,回應不長,就不貼回這篇了。
也因為太懶惰,會有些名詞用簡稱,要是讓誰覺得不舒服請務必通知我怎樣寫比較好,我會進行修改。
--進入正文--
總之,在網拍看到一隻圓管比安雞,看照片漆面不錯,但是連V夾之間的煞車線都沒有卡好,
似乎是二手店收到了單車不想冒險維修,就直接1元起標拍賣。
經過一番爭奪,花了超出預期的價格得標,又因為運費很貴,所以和賣家約定以送到貨運業者營業所的方式。
想說帶著工具簡單維修一下應該就可以騎回家了。
果然人為的災難都是從輕忽問題開始發生。
(感謝神明保佑,不然當天我會更慘。)
以下交給圖說來帶故事。

由於賣家不知道要怎麼折也不敢折,於是整車沒折的運過來,材積有夠大,難怪運費很貴

在貨運站開箱之後確認東西沒錯也沒因為運送產生明顯損壞。就開箱準備騎到貨運行附近,當天才知道它存在的二手單車零件行。
這次利用的是日本當地省運費秘招,支店止め。
就是請對方不要送到你家,送到你可以到的宅配公司分店貨運站。
你自己去分店貨運站拿,這樣運費就只算半段。
我的運費因此從15000日圓變成8000。— 在西濃運輸 鶴見支店。


網拍買車的風險就是....
永遠不知道前手把車放置了多久。
這時候前後煞車線整條銹死。
靠鞋底煞車慢慢滑到貨運行附近的腳踏車店。— 在サイクルワンダー。
當天算是福至心靈,拿車前先到這家單車店買了個便宜二手坐墊(還是捷安特的),預防車上的坐墊太爛。
結果坐墊不錯(後面詳述),但是座管向上鎖坐墊夾具的螺絲好爛,整個銹死斷在裡面。
還好車行老闆剛好有個沒用的上蓋可以借我用,準備回來泡556等螺絲拆出來再把零件拿去還老闆。
(後日談,會繡成那樣據說是不銹鋼螺絲和鋁合金之間因為電位差的關係產生特別嚴重的電蝕現象。
然後到今天我還是沒能把斷掉的螺絲轉出來,暫時還沒臉去見這位車店老闆啊啊啊)
難怪原廠後來也捨棄這種I型座管鎖的設計,改用一般的座管固定方式。

在店內買了內外線,自己換上內外線之後確認煞車機能良好,輪胎也打好氣,才安心離開。
(後日談,走前V夾外線的時候老闆很驚訝我能只靠一字起幫助把外線穿好,當時覺得沒什麼,後來重穿才知道當天真的是神明保佑。)
沒想到騎沒幾分鐘就聽到後面傳來破風聲(回到家拆開才知道輪內胎沿著接縫破了一長條。)
已經離願意借地方整備的二手車店有點遠了,只好背上電車搭回家。
還好早有準備,把車推到拿出友情牌車袋(超大,可裝100cm以內的車),

日本要帶單車搭電車,得要整個包起來,尤其是輪子不能露出,以免造成他乘客擔心被弄髒的困擾。

總之,雖然比原訂計畫少做了很多事也晚了不少,但活著到家了。從袋子裡拿出來檢查一下。

以老車來說漆面算很OK了。(我不妄想能多完美。)

該擦傷該髒的地方也都正常發揮。

意外的是前手車主配了個鈦弓的F'izi:k坐墊,不知道是否是原廠配備。



重新展開,注意這時前輪的走線方式不對。果然不能看到有洞就鑽。

前叉鼻端得要補漆。

自己搞的錯誤走線近照。

由於在店內不好意思占用場地太久,所以走線有點急,稍微折到,又走錯,導致煞車很費力不順。
回家查完資料後找到時間就重走。
又是另一個痛苦的開始,塞進去容易,走出來好難啊。架了個500日圓的小燈幫忙才看見外線。
調整完之後不敢說超順,但至少能輕鬆正常的運作了。
(小插曲,模型圈大名鼎鼎的神之手斜口鉗也有出單車用剪線鉗,冤大頭買來當天第一次使用。
但是這神之手剪線鉗剪內線一流,剪外線三流,感覺對不起那個價格。)

-------------------------------分隔線-------------------------------------------------------------------------
以上流水帳結束,下面進入本文重點。
騎回家的路上,在爆胎前一直感覺把手立管微微晃動,但當時搞不清楚原因,以為是這台前避震折疊車的結構造成的晃動,結果不是那麼一回事。
過幾天又有空,想處理一下生鏽和晃動問題,才發現兩個問題竟然互有關聯。
整個鋁立管和頂上的不鏽鋼螺絲還有下面的電鍍件都有電蝕問題...
順便延伸到折疊盒的轉軸和這隻迫緊扳手。

導致轉軸處被擴孔產生間隙,開始晃動。
本來想只買必要的零件換掉就好,儘量保持原汁原味,但總是天不從人願。
轉軸擴孔晃動造成折疊盒受力不均開始變型。(這個要拆掉迫緊的鋁擠零件才看的到。)
整個接觸面變成弧形導致晃動更嚴重,折合和固定也出問題。
上面變成悲慘的弧形,無法平貼下方,而且尾端翹起來影響折合鎖定。

設計師為了躲中間的緊迫螺絲,在鋁件上開了這個溝槽,讓整個上半折疊盒出現了一道弱點。
以至於現在在照片左下的那半邊翹起來。

又因為折不好貼不緊,前手為了避免晃動硬鎖緊固定片,導致照片中固定片右上方磨損。
調整固定片的方法。

--
目前看到有店家提出的維修方案是把被擴孔的轉軸重新鑽大恢復正圓,然後用加大的轉軸棒再次固定。
但轉軸外側的鋁件厚度原本已經偏少,感覺這方法很危險。
畢竟立管晃動的起始原因之一是折疊盒設計上有些問題,讓轉軸承擔固定工作,但轉軸分為左右兩根,用鴿眼扣向中固定,加上轉軸穿過的洞口太薄,又沒有其他固定機制避免行駛時震動造成磨損擴孔,加上電蝕讓問題惡化速度更快。
在這個設計上作修改的解決方法不是沒有,但原廠後來把立管和折疊盒設計整個換掉。
直接買更新版零件不貴的話,一般人都會選擇換掉吧。
--
目前維修進度到這裡,正在考慮要用物理方法(拿大力鉗鎖住或是木工萬力夾把變形部分鎖緊,讓他變回原狀),
或是經濟方法(直接買個立管換掉)處理。
但也許不爽了就讓網拍歸於網拍,讓下一個車主來給這隻老比安雞更多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