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完全符合雨天通勤之用,但騎乘幾何來說,ori就是悲劇!
幾何修正前,這部原廠提供20速套件支援的「高性能」車架長這樣....(這個型態只活了從車行到領回家的騎乘距離)

調整項目:
1. 龍頭下豎管:裁掉4.5cm(下豎管需重車開口 )
2 .龍頭上豎管:裁至最短
註:1+2兩項讓車艙空間加大約3cm,高低差加大約8cm (目前高低差約7cm)
3. 車把:另購鈦平把取代原廠燕把,高低差再加大5cm左右(原車調整到極限約負高低差6cm =_=),小小後掠角度也加大了有效座艙空間約3cm左右) ;另外裁短車把為43cm,以超窄車把,補償座艙過大無法轉髖的問題。
註:1+2+3 三項共加大有效座艙空間約6cm
4. 座管:客製offset 0天秤式55cm鈦座管,原廠有效立管約70度,加上offset 約2.5cm,有效立管角變成超悲劇的67度.....更離譜的是,31.6cm沒有長座管可買,幸好找到客製廠,修正後有效立管角度變成相對小悲劇的70度左右;不過也因此縮小有效座艙空間約2.5cm
5. krex鈦弓座墊,寬130mm,座弓相對偏前,甜蜜點相對較後,將座弓鎖到偏前,再次修正有效立管角度約71度;不過座艙再縮小約1cm
註:4+5兩項共修正約3.5度有效立管角,但也縮小了3.5cm的座艙空間(都是過度偏後的無效座艙空間)
6. 曲柄組:shimano 105 (5600) 165腿長,提高低差及有效座艙空間約1cm;同時110mm一體式BB軸(驅動側墊2.5mm),縮小Q-factor(左右腿組對距)約10mm!!!! 對,是10mm!! 原廠竟然搭175腿長122.5mm四方中軸,造成Q-值大到離譜,ori牌,認真點好嗎?)
總的來說,幾何修正後,騎乘重心前提,真正有效座艙加大約7cm,高低差加大13cm。相較於一體式25度頭管的birdy,相同的座墊位置,高低差多了約4cm,但有效座艙空間小了約6cm!!! 騎乘重心/座墊位置也都還是嚴重偏後,騎這車就不要奢望搖車了,雖然這車架可是ori牌原廠支援20速套件的高性能車,哈哈! (註:座墊還有往前移的空間,但有效座艙會變得更小,小車的fitting,尤其是小摺的fitting,就是一門多方面的妥協藝術啊~)
--------------------------
其它改裝項目:
1. shimano br 780 V/C雙行程煞把:對應ori的前C後V,用V煞煞把對應前C夾,簡直是裝飾用的
2. 前C夾調整鈕移除:ori摺疊需轉車頭,C夾線頭會嚴重擠壓線管,移除調整鈕後,增加近1cm的餘裕
3. ori硬版握把:耐用好用,把堵耐靠止滑性高
4. 全車重新走線:a. 前煞把倒走延伸龍頭導線孔;b. 後煞及後變前方走線避開導線孔;c. 後煞後貨架部份走線位置下修;d. 後變因應內變直接延後下叉走。
註:1+4兩項巨幅改善煞車手感,線長大幅縮減,通規內外線長就夠用,摺疊不卡線,展開不需重整煞變線
5. 前後夾器更換barodine前C後V煞車塊:改善煞車力道
6. wellgo 二代快拆踏板(平踏+spd卡踏):改善踩踏效率,增加耐用度
7. shimano alfine sl-s503撥把:原轉把不利於車把內握
8. bikefun 349ori專用易行輪:買了,太重沒裝
完成後長這樣...
車頭總成

曲柄組(註:原廠勾鍊器設計的比birdy原車的,甚至是要錢的section0好很多,但mi8是內變車,這勾鍊器和brompton不影響Q-factor,鍊條不磨車架的精心設置比較之下,還是天差地別)

前C夾(註:毛毛蟲已加上變速外管保護套*1+煞車線管保套套*1,完全包覆。原廠只加一截煞車外管保護套,露出部份金屬面,摺疊時還是會刮車架)

座墊座管

摺疊型態

駐車型態

全車

28樓新增:1000K & 5000k使用心得報告
29樓新增:雙快拆座管束改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