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陰雨天通勤車,Ori Mi8平價改裝~

我的阿斗車,Ori Mi8~
雖然完全符合雨天通勤之用,但騎乘幾何來說,ori就是悲劇!

幾何修正前,這部原廠提供20速套件支援的「高性能」車架長這樣....(這個型態只活了從車行到領回家的騎乘距離)
陰雨天通勤車,Ori Mi8平價改裝~

調整項目:
1. 龍頭下豎管:裁掉4.5cm(下豎管需重車開口 )

2 .龍頭上豎管:裁至最短

註:1+2兩項讓車艙空間加大約3cm,高低差加大約8cm (目前高低差約7cm)

3. 車把:另購鈦平把取代原廠燕把,高低差再加大5cm左右(原車調整到極限約負高低差6cm =_=),小小後掠角度也加大了有效座艙空間約3cm左右) ;另外裁短車把為43cm,以超窄車把,補償座艙過大無法轉髖的問題。

註:1+2+3 三項共加大有效座艙空間約6cm

4. 座管:客製offset 0天秤式55cm鈦座管,原廠有效立管約70度,加上offset 約2.5cm,有效立管角變成超悲劇的67度.....更離譜的是,31.6cm沒有長座管可買,幸好找到客製廠,修正後有效立管角度變成相對小悲劇的70度左右;不過也因此縮小有效座艙空間約2.5cm

5. krex鈦弓座墊,寬130mm,座弓相對偏前,甜蜜點相對較後,將座弓鎖到偏前,再次修正有效立管角度約71度;不過座艙再縮小約1cm

註:4+5兩項共修正約3.5度有效立管角,但也縮小了3.5cm的座艙空間(都是過度偏後的無效座艙空間)

6. 曲柄組:shimano 105 (5600) 165腿長,提高低差及有效座艙空間約1cm;同時110mm一體式BB軸(驅動側墊2.5mm),縮小Q-factor(左右腿組對距)約10mm!!!! 對,是10mm!! 原廠竟然搭175腿長122.5mm四方中軸,造成Q-值大到離譜,ori牌,認真點好嗎?)

總的來說,幾何修正後,騎乘重心前提,真正有效座艙加大約7cm,高低差加大13cm。相較於一體式25度頭管的birdy,相同的座墊位置,高低差多了約4cm,但有效座艙空間小了約6cm!!! 騎乘重心/座墊位置也都還是嚴重偏後,騎這車就不要奢望搖車了,雖然這車架可是ori牌原廠支援20速套件的高性能車,哈哈! (註:座墊還有往前移的空間,但有效座艙會變得更小,小車的fitting,尤其是小摺的fitting,就是一門多方面的妥協藝術啊~)

--------------------------
其它改裝項目:
1. shimano br 780 V/C雙行程煞把:對應ori的前C後V,用V煞煞把對應前C夾,簡直是裝飾用的
2. 前C夾調整鈕移除:ori摺疊需轉車頭,C夾線頭會嚴重擠壓線管,移除調整鈕後,增加近1cm的餘裕
3. ori硬版握把:耐用好用,把堵耐靠止滑性高
4. 全車重新走線:a. 前煞把倒走延伸龍頭導線孔;b. 後煞及後變前方走線避開導線孔;c. 後煞後貨架部份走線位置下修;d. 後變因應內變直接延後下叉走。
註:1+4兩項巨幅改善煞車手感,線長大幅縮減,通規內外線長就夠用,摺疊不卡線,展開不需重整煞變線
5. 前後夾器更換barodine前C後V煞車塊:改善煞車力道
6. wellgo 二代快拆踏板(平踏+spd卡踏):改善踩踏效率,增加耐用度
7. shimano alfine sl-s503撥把:原轉把不利於車把內握
8. bikefun 349ori專用易行輪:買了,太重沒裝

完成後長這樣...
車頭總成
陰雨天通勤車,Ori Mi8平價改裝~

曲柄組(註:原廠勾鍊器設計的比birdy原車的,甚至是要錢的section0好很多,但mi8是內變車,這勾鍊器和brompton不影響Q-factor,鍊條不磨車架的精心設置比較之下,還是天差地別)
陰雨天通勤車,Ori Mi8平價改裝~

前C夾(註:毛毛蟲已加上變速外管保護套*1+煞車線管保套套*1,完全包覆。原廠只加一截煞車外管保護套,露出部份金屬面,摺疊時還是會刮車架)
陰雨天通勤車,Ori Mi8平價改裝~

座墊座管
陰雨天通勤車,Ori Mi8平價改裝~

摺疊型態
陰雨天通勤車,Ori Mi8平價改裝~

駐車型態
陰雨天通勤車,Ori Mi8平價改裝~

全車
陰雨天通勤車,Ori Mi8平價改裝~

28樓新增:1000K & 5000k使用心得報告

29樓新增:雙快拆座管束改裝
2014-04-11 0:30 發佈
20樓補充說明

為何要修正幾何?

雖然騎乘幾何因人、因用途不一,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不過還是可以透過其它小摺的疊圖,來檢視ori騎乘幾何和一般小摺的根本差異~

1. 349 ori與其它競品騎乘幾何疊圖比較
比較車種:(a)brompton, (b)birdy, (c)dahon sp8等

ori m9 V.S brompton P把
A:BB位置,騎乘幾何比較基礎
B:座管頭位置:seatback值/「有效」立管角度比較基準
C:最低握把位置:有效座艙空間比較基準
註:
1. 兩車輪框皆為349,疊圖以輪框大小為準,力求精準
2. brompton共有三種龍頭豎管角度,三種車把可供不同幾何之用。

詳細說明:
一、Ori的BB位置相當高,從抬高的前後輪來看,估計至少比brompton高出3cm上下
二、Ori的座管頭極度向後,以本圖測之「有效」立管角度約66度!(註:ori 31.6mm 55cm為特規品,無市售成品可換,所以有效立管角基本上沒有調整空間);反之brompton則約71度
三、Ori的最低把手位置比brompton高出一截;把手最前位置嚴重小於brompton,有效座艙空間小了許多。重點是,ori 349系列並無推出多角度龍頭豎管供選,雖然surpaz車系有另外一隻豎管,但最低最前車把角度與349ori幾近相同,基本上調整幾何功能不大。

ori m9 v.s birdy lx
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這組疊圖上,ori的騎乘幾何也是大幅偏後。重點是,birdy共有五種不同角度/長度的龍頭豎管可供選擇,和brompton一樣,birdy也是單尺寸小摺中幾何調整彈性極佳的車種。註:birdy原廠座管可反裝,坊間也有許多offset 0的天秤座管可選,以適合不同車主所需之seatback。


ori m9 v.s dahon sp8
結果還是一樣,ori的重心嚴重偏後偏高


另外,在中國77網,許多ori車友反應,ori不好騎,單純是因為五通過高之故,以下是疊圖結果
把dahon sp8的騎乘幾何,調整至ori一樣,但維持sp8的五通高度,看看究竟如何:
圖1:ori m9 和 dahon sp8官方疊圖 (以齒數相當的牙盤及其軸心做為疊圖中心點),此圖可以看出兩車不只BB高度不同而已,騎乘幾何差距更大!


圖2:試著將p8的騎乘幾何調整至ori m9,五通保留不變


圖3:這台改造過的p8,就是ori的騎乘幾何,就算是p8的五通不變,不管你多高,ori原廠後傾座管,後傾頭管角度無法更動的情形下,這樣的車會好騎嗎?



奇怪的是,ori的 延伸龍頭」是在做什麼用的(下圖紅色處)?


延伸龍頭的操控影響稍後再談,先來談談延伸龍頭對於幾何的功能,基本上,為了維持摺後要小,展開時座艙空間要大這個兩難題 ,一般縱摺車都會被迫採取不同因應策略:
- brompton:三摺,除了後縱摺之外,車架大樑(上管)也做了摺疊盒,除此之外,更提供不同角度/長度豎管供選
- birdy:提供五種不同長度/角度龍頭豎管供選,車架本體則無其它解決方案,因此相較之下摺後較大
- ori:「延伸龍頭」,摺後時向後轉縮小體積,展開時延伸龍頭就變成有效上管的延伸,加大有效座艙空間


問題是.....以349 ori官方圖來看,過度向內傾鈄的龍頭豎管,造成車把實際位置嚴重內縮,換句話說,延伸龍頭在有限的上管長度下,加大了座艙空間,但角度朝內的龍頭豎管,又把座艙空間吃掉了。
下面疊圖可以看出,349 ori的延伸龍頭實質意義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最終幾何,用一般摺疊車的龍頭豎管就行了...


把延伸龍頭拿掉,用一般龍頭豎管取代,重量更輕,結構更簡單...


事實上,349ori現行車把位置,還是會有適用的車友。不過,如同brompton, birdy一樣,如果ori原廠也提供不同角度(甚至是長度)的延伸龍頭選購,只需將現有延伸龍頭的前端焊接角度改變,甚至不需花錢開模,就可以有效改變座艙大小,落實延伸龍頭的實質意義。



---------------------------------

2. 349 ori騎乘幾何修正的可用資源及說明
進行幾何修正之前,先來看看一些相關的幾何名稱吧(側向項目)

註:以下說明為個人理解,若有誤請指正~

a, reach:BB中心與頭管中心的水平距離;有別於一般上管長度標示法,reach的數值不會受到立管角度差異的影響,對毫米必爭的公路車fitting來說,以reach為基準判別可用座艙大小更為可靠。

b, stack:BB中心與車把垂直距離;有別於一般頭管高度標示法,stack的數值不會受到BB高度差異的影響,相對能夠反應出真正高低差的數值。

c, extended top tube:延伸上管長;這是ori車種特有的項目,透過延伸龍頭虛擬出更大的有效上管長。

d, top tube length:上管長;實體上管長用來計算水平車架有其fitting意義,但只要是非水平上管的車架,一律以虛擬上管長(virtual top tube)視之,也就是立管中心到頭管中心的水平距離。注意,虛擬上管長會因為立管角度差異這個變數,尤其是立管角度五花八門的小摺,產生最終座艙空間大小的巨大誤差。

e, effective seat tube angle:有效座/立管角;有別於一般座管直達五通的標準車架,部份小摺的座管設計於五通之前/後,以利於摺疊時座管能縮到最小,因此立管角度會隨著座管拉長長度而改變,故以「有效」立管角稱之。簡言之,位於五通後方,座管拉越高有效立管角越大(如ori),反之就越小(如giant 7s)。注意,立管角度影響實際座艙大小甚鉅,ori的上管,甚至是延伸上管看起來車子好像不小,實質上,用已排除的變因的reach來看,ori是台小得可憐的車。

f, crank length:曲柄長度;雖然曲柄長度主要依據個別車友大小腿長決定,但輕齒比的小摺卻可以在合理的範圍內,透過曲柄長度來局部修正fitting設定基礎之seatback,越短的曲柄相對需要越大的seatback,以取得最適踩踏點。

g, bb height:BB高度;BB高度雖不影響騎乘幾何,卻對車架幾何有莫大影響,相同騎乘幾何條件下,BB高度越低理論上越穩定,有利於高速及過彎。反之,BB越高穿越性就越好調性越靈活,「潦溪」用的登山車特別適合。只是...16吋(349)的ori,五通這麼高的意義何在?除了「市場最大化」,供個別車主換到185mm甚至更長的曲柄,車架都吃得下,除了這個原因,只能說是為了後輪縱摺功能,而失去騎乘考量的結果。

h, wheelbase:前後輪軸距;軸距越長理論上越穩定,越短理論上越靈活,BMX等做招車軸距通常短上不少,小摺車軸距則是五花八門,不過輪徑小又要弄出夠用的座艙之故,軸距多數不會太小,大一點的甚至有驚人的118mm之譜(如gaap street和tyrell部份車種)。

i, front to center:前輪軸到BB水平距離;由於摺後要小的需求,加上多數摺車皆為單一尺寸之故,許多摺疊車容易產生「過度加大座艙=重心過度前傾」的問題,座艙加大的空間限制頗大。

j, hear tube angle:頭管角度;決定行車調性的另一個關鍵性因素,不同的頭管角度會造成不同的前叉角度,不同軸距(甚至會改變實際座艙大小),trail更受其直接影響,部份車友,尤其是作招友,甚至會購買可調角度的頭碗來修正頭管角度,以改變操控調性。

k, trail:軌跡量;延頭管中心,順其角度向下至地面為A點,前輪軸垂直至地面為B點,AB兩點水平距離即為軌跡量,trail對於行車調性影響直接,理論上越長行車越穩,操控反應相對越遲頓。在固定的頭管角度下,trail值主要取決於不同off-set(補償值)的前叉。

l, seatback:座墊後移量;BB中心與座墊鼻端的水平距離,其實這個項一般只能粗估,因為不同廠牌、型號座墊甜蜜點,座弓位置,鼻端長度各不相同,因此seatback值會因不同座墊這個變因而改變。相對可靠的測量方式,一般來說,需以腳掌姆指球對準踏板軸心,屁股坐到座墊甜蜜點為主。

m, effective stem length:有效龍頭長度;有別於一般車種的實體龍頭,摺車為了摺後體積,多數會採取「龍頭豎管」的型式,一來補足合理所需stack,再來也可以透過不同角度,虛擬出有效龍頭。在重心合理範圍下,理論上龍頭越長,轉向力距越長,行車操控上就越穩定。

以上說明,主要用來呈現349ori與其它車種疊圖差異的背後理論,而不是只是拿幾個疊圖就證明ori騎乘幾何很奇葩,接下來,就來針對349ori幾項最奇葩的項目進一步說明...

1. seat tube angle / 349ori奇葩+-67度有效立管角

(1)最佳立管角度?是ori的+-69度嗎(BB起算)?立管角度因人而異,因此重視騎乘幾何的公路車/登山車,通常都會因應車架尺寸做出不同的立管角度。不過,也有全車系採用單一73度立管角度的品牌(如cevelo等),透過73度這個均值,搭配不同offset座管及座墊座弓前後移動量,達到不同seatback需求。單一尺寸摺疊車事實上也不少採用72-73度做為有效立管角依據。

(2)最佳座管off-set?以ori來說,理想值是負offset的座管頭,offset -2.5mm的話,就可以有效修正立管角度約2.5度(依座管拉出高度會有落差)

(3)最佳seatback值?改用負offset座管後,再搭配座弓前後調整,最佳seatback值雖不中,亦不遠矣

(4)摺疊優勢?不像一般橫摺車73度立管理想值簡單了事,多數縱摺車摺後都有座墊尾端突出的問題,因此brompton/ori等車,都採用相對「小角度立管+前飄座管」,一方面保有最佳「有效」立管角,二來更可以透過座墊/座管相對位置,縮小摺後體積。


2. reach
3. stack
4. fc (front to center)
5. bb height

待續...

- 上下龍頭豎管角度/長度
- 車把型式及長度
- 坐管off-set及型式
- 坐墊,厚度,寬度,長度,甜蜜點,座弓長,座弓前後,座弓高度
- 前後輪框尺寸,前後胎尺寸
- 頭碗厚薄,角度
- 大盤組,曲柄長度,BB長度,五爪(spider)型式等
- 其它延伸座


(待續~)

iiiox wrote:
Ori其實已有一棟大...(恕刪)


很用心的改車,尤其對於在騎行幾何的調整上!給您加5分!
harvey.hung wrote:
很用心的改車,尤其對...(恕刪)

感謝harvey兄加分啦^+++^

其實,我的小車都是通勤車之用,基本上零組件只要堪用,通常不會去動,但也由於年通勤量過萬K,著重騎乘效率之故,單一尺寸的摺疊車,騎乘幾何是我最重視的必修正項目。

打個比方,低端原廠零件+正確幾何,有點像一個中等身材的人穿著合身的M號的lativ;反之,換裝高端零件,幾何不對卻沒修正,就像硬塞進去的xs號armani~
iiiox兄您好:
請教一下您文章中所提及的"客製offset 0天秤式55cm鈦座管"
管徑也是31.6嗎?? 能否PM給我相關資訊呢??
iiiox wrote:
4. 座管:客製offset 0天秤式55cm鈦座管,改善「有效」立管角度約2度,不過也縮小虛擬上管長約2cm
看到iiiox大的精闢心得,
真是獲益良多~
哪裡可以按加分,
肯定滿分奉上!

不過對Ori實在提不起興趣,
有機會請iiiox大分享下斜桿老貂買菜車的心得~
我還是繼續找我的PSL去....

老規矩...

一樣..等你騎5000k後...

再來做一次心得報告....


本人所有言論與電腦教學僅為建議.請自行斟酌參考.本人不負任何責任................................................
blue0201 wrote:
iiiox兄您好:請...(恕刪)

已私訊給你囉,以後裝上車時記得上來分享^^

danieltung wrote:
看到iiiox大的精...(恕刪)

daniel兄,為何ori騎乘幾何這麼奇葩,我還要買?而且還苦等了四個月才拿到車?這部份在購買之前,我在我的FB就有仔細評估說明,現在就等騎滿至少1000K來做初步印證,尤其是購買前我寄望極深的鵝頸龍頭(延伸龍頭)對操控的影響~ (偷偷說一下,mi8改了幾何後,我的太平洋牌鳥車快騎不下去了,哈哈! 不過路遙才知馬力,以後再來報告~)

至於老貂,這老車就好玩而已,我不會有太高的要求,純綷騎樂趣的^^
倒是PSL,這車我左看右看就是很愛,期待你早日入手,分享給大家囉~

ata55 wrote:
老規矩...一樣.....(恕刪)

陰雨天通勤車,不要說5000k,光是騎滿1000k.......恐怕都要等很久很久很久XDD
感謝分享
其實跟我當時忍痛放棄C9的理由差不多
Ori大部分設計概念很好,做工也不錯
但是一些硬傷始終是硬傷
變速煞車的問題撇下不談
此篇i兄以座艙設定的方向出發也是很好的參考

延伸龍頭總成(俗增鵝頸)其實就是單一功能,為了摺疊的時候
可以讓豎管落在車身的中間,然後把手不至於突出摺疊範圍以外太多

除此之外沒什麼特別意義
對於操控性的影響我個人覺得相較其他小輪徑是會有一些反應遲滯
但我不喜歡反應遲滯,騎起來太偏大輪車了XD

索性就改成抽拔式的了






但BB太高這個問題在城市通勤中會變得十分巨大,每次停個紅燈都得下車
這無解..除非要用更長的夾器改305輪組
不過現在全車系後煞改用V夾之後這條路基本上也有點困難。
大大 我蠻好奇為何會把這台ori設定成陰雨天的通勤車

而不是以 birdy 或 其他車當作陰雨天的通勤車?謝謝
carryme,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7&t=483652&p=23#16145702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