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RIDLEY EXCALIBUR衝刺冠軍紀念版車架](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02/mobile01-cf68be42e41a945c42217875d52dd37b.jpg)
話說原服役中的BMC SLT01伴隨我征戰大小賽事兩年後,期間歷經勾爪斷裂苦等半年及其他一些原因,加上此車架對我有一特殊的紀念意義,所以決定在新的一年中將他暫時封存起來,待爾後換上新的套件,轉換為平日騎乘的角色!
也許會將我收集的全套PHONAK車隊版車衣及安全帽用裝裱的方式當作一個紀念品,(當然裱完還是要隨時可以拿下來騎拉).
![[分享]RIDLEY EXCALIBUR衝刺冠軍紀念版車架](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02/mobile01-8dcab6caca2f4c2587e72d4f19048c6b.jpg)
在購入RIDLEY這台車前,由於對鋼管車架已經陷入無法自拔境界,尤其在偶然入手練習車Performer Renolus520管材+整套105+Mavic equipe後,對於鋼管材料展現的特性及反應深深被打動,也正打算爾後以鋼管為主要入手目標,更詫異DURA ACE跟105整套,除了價錢跟重量有差一點外,其餘的差異幾乎微乎其為!>_<"'
![[分享]RIDLEY EXCALIBUR衝刺冠軍紀念版車架](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02/mobile01-d3b3b1a9a211b9cbfcc469b6d8aad580.jpg)
先前對全碳纖車架其實完全沒有想購買的慾望,貴的太貴,怕買了捨不得下場用,淪落到像BMC只有賽前兩週才會拿下來騎,便宜的似乎性能普普,或是塗裝太平凡,但由於近年來深感器材在成績上的影響因素實在太低了,舉例來說像花東賽這樣的平路為主的賽事,縱使有全套一級裝備,但若沒有集團間的合作掩護,一般人應該還是難靠自己有好的表現,又若像北部3P的賽事,輕的車架加裝備,縱使可以在剛開始爬山時較一般人重兩個檔位,但我想在越過兩座山頭後,飛輪還是要放到最大片的時間居多吧!
但在一偶然機會試騎了同款的車架配上COLE T-38碳纖輪組後,我對這車架反映出來的剛性(我騎過的大部分車都沒硬過BMC)及輕巧,留下了深刻印象,又在店老闆告知有進幾台環法衝刺單站冠軍的紀念版塗裝並報上了三十多張小朋友讓人動心的價格後,我想這就是我免除每次比賽都擔心BMC可能會損傷的暫時妥協方案了,於是乎選了個偷閒的下午,將BMC帶至車店,動工了!
準備裁前叉:
![[分享]RIDLEY EXCALIBUR衝刺冠軍紀念版車架](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02/mobile01-6a46c1f97f514592983a558d869b8ebd.jpg)
T700的材料與宣告通過石板路測試的獅子標誌:
![[分享]RIDLEY EXCALIBUR衝刺冠軍紀念版車架](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02/mobile01-f3a089a9456cfc538b65f20f67932ecc.jpg)
把手龍頭裝好了,旁邊是友人的C-40也準備移植新套件:
![[分享]RIDLEY EXCALIBUR衝刺冠軍紀念版車架](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02/mobile01-72dc203eef32d6fae06649831ecb2414.jpg)
其他的照片呢?......沒照了,因為技師在施工的過程我一時想不開去將TUFO C S33PRO OPEN框管胎前後對調,完全忘了當初裝的時候一個裝快半小時的痛苦,這一搞就花了我快一個小時多,直到抓到那訣竅,但我也累壞了,下次再也不買這種鬼東西了,雖然是不錯用,但也磨太快了!若有車友對全車組完的樣子有興趣,我再PO上來.
禮拜四下午用完車後,晚上馬上直奔中社路小試車一下,一路上只感覺加速反應比BMC鈍一些些,但我配12-27的飛輪,平路時前面用小盤後飛輪幾乎都用到12齒了,但仍有想再變重一檔的衝動,,爬了中社三趟,直覺感受到爬坡比較輕鬆,但可能是因為坐姿設定未準確,下坡過彎的安定性不若BMC或鋼管,而禮拜六騎了一趟上風櫃嘴下萬里走北海岸賽路線再風櫃回台北,爬坡不用再說效率不錯,這我想可能是BB位置比較高的關係,平路高速的慣性也很OK,且舒適度比BMC好多了(當然還是輸鋼管啦),重點是之前感受的安定性不佳的問題經過一點小調整後,讓我出乎意外的好,在路上若想放開雙手,不用很刻意的先穩定車身,龍頭直的時候儘管放,縱使路面稍有不佳,也無太大影響,在上大坪國小前其實我心裡已經很不甘願的給他平均的分數比BMC高的判定,心裡情緒還真是給他有一點小複雜,只能說科技在進步,要能接受啊.
禮拜天也參加了北區車隊團練,本想輕鬆騎騎消乳酸就好,但由於早上只吃了一片土司就匆匆出門,八拉卡爬一半就餓的頭昏眼花,但也讓我感受到在連續爬坡的狀況,即使已經餓的快升天,只需要很少的出力即可讓車子保持前進,當然也跟我裝27的飛輪有關,但這隻新車架對以往我們"見山死"的人來說,還是有一點點幫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