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挺少見的一根座管,可以將seatpost的setback往後移動37mm,有了這個玩意可以讓愛車座艙的調整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裝上後的整車感覺。seatpost近照另外一個角度。還沒有試騎過,這禮拜騎完後再將心得po上來。
liutuanee wrote:我記得fsa也有一支...(恕刪) fit的原則?基本上網路上找的到的自動fit網頁或是一些加加減減的數據其實算是某種~標準中間值~以座墊來說好了一樣的座墊給不同人座 每個人喜歡坐的點或是覺得舒服的位置就有所不同一樣的車架 立管角度也一樣 有些人大腿比列較長 以~標準~的fit似乎也應該往後推一點但在我看來 其實一個好的座椅 不用說前後調整的空間必需要大我說的不是座弓前後調整空間大(那大家都買某s牌的某系統坐椅和專用座桿就好了...)而是你坐在上面騎程時前後移動的空間自由度大(或許這也就是某f牌的a系列賣的很好的原因之一 因為他可以坐到很後面)坐前面時 不覺得中間壓力過大(當然多少都會比做後面時壓力大些)坐後面時 大腿後方的肌肉不會因為卡到或壓迫而造成不適(所以那些喜歡登山 喜歡把坐椅打到很後面 或是專選用一些立管較後傾來增大一些後移距離的人 坐椅更要好好的選)老練一點的人 懂的利用細部調整讓自己表現好一些 或是 輕鬆一些我如果選到一塊~我認為~好的座椅(請看上述條件)那麼我會將其較往前移 增加人向前移動的可能性(至於為啥就請自己去感受了 每個人感覺不同)而往後大量移時又不會卡到大腿 也不會坐不到椅子不過這種椅子好像我還找不太到...不知道原po是不是想利用此座桿來單純的適應自己較長的大腿?(或是說 車架選較小的 反應比較快一些 所以後傾量要大些)還是想藉由後移來增加自己大腿後方肌肉的運用?感覺是個挺妙的產品因為往常後傾量大的坐桿大多都出在越野車種 因為越野往往要重心後移下坡等(最有效的重心後移方式 就是把整人往後移 不要太相信車架影響重心這種問題現在公路車車架一台往往不到1kg(原po這台實力派戰馬應該也不到吧)重心就算有差 隨便一個零件可能都補回來了更不要說裝水壺後......有誰可以跟我說 有哪一家廠商還有考量到水壺而改變車架重心的問題因此還特別做配重設計? 那我就真的挺想去試試這種車的說...)看來只要有心 人人都可以後傾量大增啊!!
reckless wrote:fit的原則?...(恕刪) 果然在Mobile01上還是有明眼人的啦!都說mobile01是勸敗的大本營,又說沒圖沒真相,那就讓我用來圖說明這個敗家的故事吧!話說小弟去年六月敗入了這一台Giant TCR ISP xs的鐵馬,真是好車一部阿,這是小弟入門公路車的處女車,陪伴小弟征戰各自行車賽事,雖不是戰功彪炳,但以一個入門人的角度來看成績是還可以的(大概可以在分組30名左右),全車總重約7.2kg。今年初在某無良自行車行老闆(老闆開個玩笑別生氣喔)的勸敗下:『你騎7.2kg的ISP都是這樣的成績了,那要是給你騎一台6kg左右的車子,那還不飛上了天???』,小弟一時把持不住,被該老闆的花言巧語捧上了天,忘記了家中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不滿足歲的幼子,老婆平日的諄諄規勸全丟到一旁,一時不察就敗了這一台Time VXRS Ulteam WS xs 的號稱無敵的小老婆。全車重約6.1kg。正當這志得氣滿、意氣風發的當下,發生了一件小弟從物理學上完全無法理解與解釋的晴天霹靂,這一段從北新荘派出所到二子坪停車場是小弟平日最愛的練車路線,我用ISP來跑已經可以跑進3x多分鐘了,結果用WS來跑從來都看不到3字頭的成績一直都在4x出頭分鐘打轉,剛開始不斷的催眠自己說是還沒有適應新車架,適應以後應該會有更好的成績。三個月過去了,不斷的在兩台車間換車騎這同一段路,出來的結果如出一轍,這時想完了,問題大了。難道我投資下去的小朋友都打了水漂,都成了個屁嗎?不行,人是同一個人,一定還有什麼東西是我沒有注意到的,回自行車設定101,將兩台車所有有可能影響到騎乘效率的因素重新作一次整理,將兩台車設定的值儘量調整成一樣,總算讓我看到了一線曙光,應該是seat setback的設定,造成我的騎乘出力方式在兩台車之間有如此巨大performance的差異,回到我工程師的本性,想辦法把setback值也調成一樣,排除所有外界影響的因子後WS就算沒有得到比較好的成績,也不至於差太多吧!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我才想辦法找到了這一根座管來調整seat setback。不知道原po是不是想利用此座桿來單純的適應自己較長的大腿?(或是說 車架選較小的 反應比較快一些 所以後傾量要大些)還是想藉由後移來增加自己大腿後方肌肉的運用? 答案是後者,從個人的騎乘感受上來說,ISP目前的設定讓我覺得比較能用到比較多的肌肉群,而WS比較不容易所以這是我目前正在處理的問題。Anyway,等到我有進一步的結果後再讓各位大大瞭解囉!
dlu wrote:果然在Mobile0...(恕刪) 不知道你有沒有去看過這兩台都是XS車的原始車架幾何呢?這兩台車,一台是小SLOPPING的車架,一台是大SLOPPING的車架事實上,這個車架設計的不同,不但影響了幾何也影響了騎乘ADVANCED ISP座管角是74.5 TIME是74TIME的上管是53但ADVANCED ISP上管是52如果以座管角為基準,那麼TIME還要退0.5這麼一下來,TIME上管會比ISP長出來1.5公分所有車架的角度設計都是有意義的至於在座墊上的移動,是在尊循車架原始設定上的做為至於座管後傾,其實也是有其數據純椊就理論上來看,你已經是用74度在騎車了如果你再退那麼個幾公分那麼你可能是用71度在騎車這樣的騎乘,你可能是用臀大肌在騎了這不是在座墊上有效 的前後移動而是你騎的角度已經是非常的後面了我看你所提供的一些資料我感覺到TIME原本車架就比較長你如果選擇後退,那麼你不是更趴了嗎怎麼會和ISP相同呢?所以你所謂的科學方式在我所接受到的有限資訊裡似乎不是要改得和ISP一樣(因為感覺上ISP會比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