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對計時車有所了解的車友
有一個交流的空間
聊一聊您的心得

重要的是要分享您的愛車圖

計時車和三鐵車它的迷人之處在
切豆腐般的破風效果相當奇特



公路車與三鐵車的差異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Road Bike and a Triathlon Bike?
By Tom Demerly
吳占夫譯
(原文連結http://www.taipeimarathon.org.tw/%E7%9F%A5%E8%AD%98%E5%9C%92%E5%9C%B0/%E5%B0%88%E6%96%87%E5%A0%B1%E5%B0%8E/triathlonbike.htmhttp://www.bikesportmichigan.com/bikes/difference.shtml)
在我店裡最常被客人問到的問題就是:公路車和三鐵車有何不同?
標準公路車
三鐵車
如果你想買一部適合多型態騎乘,或者你正惱於無法決定要買那一種車時,這正是一個好問題。
如果你是想買一部主要用於公路騎乘,但是偶而也用於三鐵比賽呢?許多人以為三鐵車只適合三鐵比賽,我們卻不以為然。因為,事實上三鐵車適合任何型態,以舒適與效率為首要考量的長距離公路單騎。
如果你已經有一部公路車,並且考慮要用它來比三鐵賽,你必須先了解所謂標準公路車在三鐵賽中的優勢與限制。反過來說,三鐵車在公路騎乘中的效益與限制,也值得你去深入了解。
簡單來說:
三鐵車是從空氣動力學(aerodynamics)角度所設計的特別車種,使用肘靠式(elbow-rest)的手握把(aero handlebars即通稱的休息把,後面均稱aero bars),以提昇騎乘的舒適性及效率。與標準公路車的車體幾何設計相比,三鐵車體特有的幾何設計也讓騎車到跑步的轉換更為容易一些。
所以, 使用休息把的兩大好處是:
1. 較佳的空氣動力效應(氣動效應,也就是一般說的低氣阻或低風阻),帶出較好的騎乘舒適性及效率
2. 騎/跑轉換較為容易
aero bars讓選手上身前俯,取得低風阻位置。從正面看,由於選手雙手幾近倂攏靠在aero bars上,比起選手在公路車雙手張開握住握把,其受風面的截面積較小。另外,使用aero bars 讓選手在騎乘時是以全身骨骼系統(skeletal system)去支撐維持上半身的姿勢,這與使用標準公路車下彎手把,選手必需用上半身的肌肉群(muscular system)去支撐維持上半身騎乘姿勢,有明顯的不同。你可以想像以下兩者的差別:以雙肘撐靠於櫃檯前(輕鬆),及以雙手支撐上身(幾近俯地挺身的姿勢)撐靠在櫃檯前(比較累)。
三鐵車上的 aerobar
騎乘公路車時,選手主要使用肌肉的牽動去支撐其上半身集中在手把的重量。使用適當組配的三鐵車,可讓選手主要以骨骼系統支撐上半身,減少肌肉群的使用,使騎乘較為省力。
增進三鐵車的效益關鍵在於其配備的合宜度與位置。直接在公路車上裝aero bars,選手的騎乘姿勢會有以下改變: 由於手肘前伸,也帶動上半身需更為前伸,才能穩握aero bars。此外,由於更為前伸,上半身與大腿間的夾角也會變小。這代表其間的空間會變小,尤其在高踩踏位置時(踏桿在10點鐘及2點鐘方向之間),選手會更有狹迫感。
這不只是一種感覺作用而已。上半身與大腿間的夾角變小會妨礙橫隔膜作用,進而影響呼吸效率。此外,包括臀部及半膜肌群的作用也會受影響(姿勢過曲)。最後,由於上身過於前伸,選手的下背部會有不適感,同時也會覺得座墊不舒服。
三鐵車就是針對解決以上問題而設計的。三鐵車的座管角度為76-78度,而一般公路車的座管角度為73-74度。較大的座管角度讓選手在上半身與大腿間有較大距離,也使大腿肌群及下背部較不緊繃,並讓呼吸更為順暢。
一個常聽到的迷思是: 三鐵車車座位置較前。其實不然。事實上,三鐵車的中軸(bottom bracket)位置較後,選手腳踏的位置也會比較後面。因此,上半身與大腿間的夾角也會比較大。
較小尺寸三鐵車的另一特色是廣用26" 或 650c輪圈。有些人誤以為那是因為這種輪圈有比較好的氣動效應。事實上,它與700c輪圈的氣動效應是一樣的。
小尺寸三鐵車廣用26" 或 650c輪圈,是因為78度的座管角度其後輪可用空間對700c輪圈來說太小了。較大尺寸三鐵車(上管52或53公分)則多用700c輪圈。另外,早期設計的三鐵車的確多用較小尺寸輪圈。
為了配合aero bars的使用,三鐵車的上管(top tube)較短,頭管(head tube)也比較短,所以在加上aero bars的高度後,選手的上半身還是可以維持在較低,良好的氣動位置。有些三鐵車的頭管非常短,有的則長一些。選擇適當長度的頭管來搭配aero bars是選車時最重要的考量之一。
以公路車直接加裝aero bars的結果通常會造成座墊(saddle)與aero bars間距離過長,選手在使用aero bars時坐的位置也因此會往前移,最後通常會只坐座墊的前三分之一。其實,不管使用公路車或三鐵車,為了較佳的氣動效應選手會坐在座墊的前端以利骨盆(pelvis)往前轉動。差異是三鐵車有較短的上管與較緩的頭管角度,可讓選手更舒適穩定的維持低氣阻騎乘姿勢。
典型公路車的頭管高度約與座管高度齊平,因此直接裝上aero bars後車頭變高,選手不易取得低身,舒適及有效率的騎姿。 三鐵車較短的頭管與上管搭配aero bars及其肘墊多出的高度,則是相當的合宜(註1)。
公路車與三鐵車車體幾何的差異
在三鐵賽(或類似條件與路線的騎乘,不能跟車或輪車)中使用三鐵車與使用公路車的成績表現可能會有顯著的不同。 一個使用公路車加裝aero bars,並以1:10:00騎完40公里的距離的選手,如果使用三鐵車騎完相同距離,可能只要1:06:00。三鐵車的效益與優勢與選手經驗成反比: 剛入門者最能從三鐵車的使用中獲益。選手越有經驗,其感受的差異越不顯著。
使用三鐵車最大的效益可能在T2以後, 也就是跑步項目中才充分展現
這些車體與車架的技術差異,使的三鐵車搭配aero bars提供了較佳的騎乘舒適性與效率。另外一大好處就是跑步的表現也會比較好。與使用公路車相比,使用三鐵車下背部較無狹迫感,騎車到跑步的T2轉換也會比較順利。此優勢尤其是在進入跑步項目的前1-2英哩(1.6-3.2公里)更為明顯。
Garside Study在2000年研究發現選手在使用三鐵車在騎乘一定距離以後,可以比使用公路車騎乘相同的距離後跑得還快
除了騎乘舒適性與效率外,三鐵車的另一大效益是有助騎跑轉換及提昇跑步的表現。2000年六月Ian Garside與Dominic Doran 在Sports Sciences期刊上發表了一個引人注意的研究報告。此研究報告後來被稱為The Garside Study,也被一些專業三鐵車組配學校(triathlon bike fitting schools) 如Dan Empfield’s Fit Institute of Slowtwitch (F.I.S..T.)等引用。The Garside Study是從生物力學(biomechanics)的角度來測試。換言之,氣動效應沒有被反應在此測試結果中(也就是說,除了眾所週知在空氣動力的效益以外,三鐵車還有其在生物力學方面的效益)。參加測試的選手先在以公路車體幾何設計(road geometry bike)的固定練習車台上騎了40公里以後,再到跑步機上跑10公里。後來,同樣的選手改在以三鐵車體幾何設計(triathlon geometry bike)的練習台上騎了40公里以後,再到跑步機上跑10公里。這兩次跑步成績的差距極為明顯,後者(騎三鐵車練習台)平均比前者(騎公路車練習台)快了整整五分鐘(註2)
雖然三鐵車在騎乘舒適性與氣動效應考量方面很受用,選手也必須了解三鐵車體幾何設計方面的限制。
三鐵車最適用的路線為平坦及緩坡地形(flat to rolling terrain,如密西根,北俄亥俄,印地安納及伊利諾等州之地形),無需在高速下90度轉彎,或與他人輪車/跟車。因此,如果舒適與效率為首要考量,三鐵車會是個好選擇。
三鐵車架的設計不適合集團騎乘。跟著集團騎最重要的考量不是舒適與效率,而是在極近的車距中輕快靈巧的駕御能力。此外,三鐵車架的設計也不適合高速過彎(如繞圈賽等)及長坡公路登山(road climbing)。
在我的店所位處的Dearborn,每週三晚上都有練習,吸引了包括登山車選手,觀光客,公路車選手及一大票三鐵選手來參與練習。路線全長24.3英哩(39公里),沿著市郊,需經過11個紅綠燈及14個90度彎。這是高速集團練習(high-paced pack ride),緊跟前車以確保跟得上集團是最重要的,但是許多三鐵選手還是騎他們的三鐵車參加練習。這是三鐵車多功能表現的最佳見證。但是,這過程中三鐵車的限制也被注意到,因為在偶發的摔/撞車意外中,部份是可歸責於三鐵車較低的操控靈活度。
如果你的騎姿是這樣, 選三鐵車就對了
如果你只能有一部車, 且不知道應該買三鐵車或公路車, 可以考慮如下:
¨ 如果你買車是為了要要參加多項運動(multisport)的比賽(鐵人三項或鐵人兩項)以及進行單騎練習(solo training),買三鐵車
¨ 如果你買車是為了要要參加集團練習(group ride)及比賽,買公路車
固然車種沒選對還是可以用,畢竟在某些情況下,使用公路車與三鐵車沒什麼差別; 選對車子則確保你的錢花得值得,不可不慎!
發生在初學客人的最典型狀況就是:先買一部公路車,然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比較喜歡參加多項運動。所以,幾個月後又再買了一部三鐵車。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客人如果一開始就買三鐵車,可能會更好。許多三鐵(兩鐵)選手在賽季過後也會買公路車,以便參加集團練習,因為有的公路車的選手不願意與騎三鐵車者在同一集團中練習。
實際上,想在集團練習中騎得好,選手個人能力比車子重要。初學者對集團練習狀況不熟,在學習集團中跟車(drafting)技巧方面,如果使用三鐵車可能比使用公路車更困難些。
任何通則,都有例外。什麼樣子的車最適合你個人的騎乘風格,身體尺寸等,是在諸多因素交互運作下決定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騎乘習慣,找到一個受過訓練,也有實際組配公路車與三鐵車的專業店家,為你精確的組配合宜的單車。
註1) 市場上已經有專門配合公路車加裝的aero bars可供選用
註2) 作者似乎沒有精確的引用The Garside Study的數字。 經查The Garside Study概要是8位男性三鐵選手參加測試,分別使用座管為73度(公路車體幾何)與81度(三鐵車體幾何)的固定練習車台,以百分之七十最大攝氧量(70% VO2peak)騎40公里,然後緊接著在跑步機跑10公里,結果如下(八位選手的平均成績),可詳參http://www.ncbi.nlm.nih.gov/sites/entrez
項目 / 練習台車體
73度座管
81度座管
差異
10公里跑步機
46:15
42:55
3:20
40公里腳踏車 + 10公里跑步機
1:50:33
1:45:49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