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bliQEycdc
很有趣的測試,每次看到大家都在吵車重、空力車架、框高、外胎,
有些說升級有感,有些說升及無感,
所以升級到底有沒有感?
這次影片測試將平價車所有的缺點對上高價車所有的優點,
比較二者到底差多少
平價車:BH Ultralight RC爬坡車(二手價約新臺幣15,000)
輪組:Shimano WH-R501 低框鋁輪
外胎:後輪BONTRAGER R3、前輪馬牌Gatorskin OPEN胎
全車重約8.17公斤
高價車:Scott RC Foil Pro空力車(新車價約新臺幣300,000)
輪組:DURA ACE C50 高框板輪
外胎:維多利亞CORSA CONTROL G2.0 TLR 無內胎
全車重約7.69公斤
測試條件:
2人同騎姿、安全帽、卡鞋、均瓦300W定速騎
於加州McKean Rd測試,距離來回約7.3公里,
隨地形起伏,但相對平坦的柏油道路。
Mitch騎Scott RC Foil Pro:
時間:10分13秒
均速42.56km/h 4:42
均瓦302W
Mitch騎BH Ultralight RC:
時間:10分41秒 4:55
均速40.64km/h
均瓦302W
Jeff騎Scott RC Foil Pro:
時間:10分28秒
均速41.44km/h 4.82
均瓦303W
Jeff騎BH Ultralight RC:
時間:10分55秒
均速39.84km/h 5.02
均瓦302W
Scott RC Foil Pro 2人騎乘總時間:20分41秒
BH Ultralight RC 2人騎乘總時間:21分37秒
7.3公里的測試距離
新台幣30萬的公路車比二手價1萬5的公路車快56秒(約4.3%)
假設二人體能不會衰退,且都是平路一路均瓦300W尻下去,
以輪壩西濱200km為例,二車差距可以省下11~13分鐘,
但這也只是理論數據,一來能200km全程尻300W的只有世界職業選手,
二來回程逆風加上體能衰退,速度不夠快導致實際能省下的時間可能無感。
影片推文有人講到重點,如果BH用GP5000外胎,
或許還能拉近與Scott RC Foil Pro的秒差。
sn245763 wrote:
測試影片連結https...(恕刪)
不同車架,主要的影響還是姿勢.什麼讓風更平順通.在3.40速上的影響本來就是笑話
之前國外發表會.就有車廠直接表示通過優化幾何"讓選手趴更低"減少風阻13%(新舊代剛好就差13%)
(然而可惜的是實際買車Fitting後不就又修正回來了??)
空力車架本來就是噱頭而已
整車架扣除人在40速情況下移動.損耗也不到20w.到底要怎麼節省20w
就像是gp5000如果出新款告訴他們滾阻減少9w..你信嗎? 直接0損耗
像閃電sl7發表會也說過為什麼不動上管(一堆車上管設計導風).因為設計的減少風阻
還不及減少重量帶來的效益...
這個結果也不意外絕大部分都是輪胎滾阻差.如果有側風那輪阻差異也不少.
還有另一點.一樣都是300w.可能一台讓你覺的已經出力100%了
另一台你體感才90%.
所以體感拖.跟輕快真的不重要?很值得討論. 表面上速度只差了4%.體感消耗卻也不見得一樣.寬胎就有點帶入這種概念.但是舒適跟性能上的取捨.就要看你騎在什麼路面上了
如果想精進自身的人,
可以看看奧特曼的完賽感想,
或許把專注力放在正確的地方會比較有進步空間,
錢的事情交給錢去解決,
如果沒錢解決那也不用想了,
專注力放在錢解決不了的事情上,
至少會比空想有幫助點。
__________________
凡勃倫效應,
心理影響身理,
即使一模一樣的東西,
只要價錢不一樣,
你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每個 車廠 或 輪組廠 都有所謂的
一級車架、二級車架、三級車架
一級輪組、二級輪組、三級輪組
等等....
以 一、二、三級的 車架 來說,
三級車架最重,
就是在製造過程中最容易大量製造,就是單純把
碳布一層層按照施工步驟推積而成,使用的配件
也是以成本較低且容易製造的元件為主。
再來 二級車架,車架的剛性等諸元必須與三級車架相等,
為了減輕重量在碳布的編排方式及施工手法需多花功夫,
在減輕重量的同時,也要達到與三級車架一樣的性能,
使用的零組配件,也要要求輕量化。
一級車架就更不用說了,極致的減輕重量外,剛性等諸元
仍必須與二、三級車架相當。
要知道,重量減輕,代表的就是剛性及強度變差,
因此要減輕重量又要維持必要的剛性及強度,
在 材料的選用 及 施工的工法 都要非常的謹慎!
而 輪組廠 在設計製造 輪組 時,也是同樣的道理 !
這樣一來,製造所需的成本自然不同 ,售價也跟著三級跳。
簡單講,就是 車廠 或 輪組廠 對於 製作工藝 的 極致表現。
所以,當各位一味的拿 平價版單車 跟 高價版單車 來比性能,
是否已經失去原本的意義。
因為就 車廠 的角度,一、二、三級車架的性能表現本就該一樣!
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們的 設計理念 及 製造成本 上!!
除非是車子的性能真的太差,
不然就像 環法比賽,重點是 簽對了選手,而不是 選用的車 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