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碳架切開來比較蠻有趣的..裡面有蠻多車架切開的分析的影片不同廠牌設計理念也不同.可以發現大廠對於安全性比較重視例如後面將車架縱切兩半比較變形量,這可能關係到摔裂後還有沒有支撐力.trifox 那個恐怕裂開就沒支撐力了.....或者是頭管強度都有明顯差別..對岸品牌那個頭管培林座也薄的太誇張了吧...其他影片還有對岸的便宜車架,整區灌滿樹酯,感覺亂搞一通,比留下氣泡袋 膠帶還誇張手滑了整罐樹脂灌下去
碳纖維布的疊構其實充滿學問!東麗碳纖維的最大客戶是波音公司epoxy的黏貼也是很多的學問高溫密閉爐的加熱也充滿了訣竅大廠一班都會著眼在一級車架!能輕就不會加太多的epoxy在裡面!模具及加工的工法程序就成為未來車架輕且強度高的關鍵!
讓消費者覺得有差異引起消費者興趣,然後衝動消費,這就是一種行銷方式:1.拿10萬元的東西和2萬元的東西比,正常情況,10萬元的當然品質好,2萬元的當然差,這是常識。2.通常這種youtuber不會拿10萬元的東西比較10萬元的東西,因為沒有戲劇效果。3.拿10萬元的東西的高品質來凸顯2萬元的東西有多爛,乍看之下2萬元的東西的確爛,但是如果冷靜思考一下,2萬元的東西如果有10萬元的品質,那10萬元廠商是有多愛賺錢?4.個人認為2萬元的東西有2萬元的品質就可以了。但是,消費者總是期待2萬元的東西有10萬元的品質。5.我相信所有廠商都愛賺錢,而且,多數自行車消費是衝動型消費,只要一個衝動,就買單了,一買單,廠商就賺錢了。6.廠商賺10萬元?廠商賺2萬元?和我沒關係。7.我只期待2萬元的東西,有2萬元的品質。8.通常這種youtuber通常不會拿大品牌(G、S、M、T、C)互相比較,因為比較之後,可能品質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價格有差異,然後,就會有CP值的雜音,不利於大品牌銷售。9.通常這種youtuber拿大品牌(G、S、M、T、C)和中國牌(中華牌、小品牌、無牌)互相比較,這樣可以凸顯大品牌的好,然後顯示小品牌的爛。10.如果2萬元的東西有10萬元的品質的話,大品牌絕對不會讓消者知道這種秘密的!哈哈哈11.很多人幻想白牌的東西有大品牌的品質,很天真,但是這就是多數台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12.我認為廠商要賺錢很正常,畢竟大家都要賺錢,沒有人不用賺錢。13.我也很喜歡看這些youtuber開箱,測試,因為有這些youtuber先花錢花功夫去開箱,我才能瞭解更多,當然,多數youtuber也會賺到一些平台抽成,多數youtuber也是要賺錢養家活口的。14.我希望消費者在看這些youtuber的時候,想一想,這個頻道要傳達哪些訊息?這些訊息是偏向哪一邊的?15.我認為各種資訊都有偏袒某一方的可能,沒有絕對中立的資訊,但是只要消費者冷靜想一想,還是可以有自己的見解的!16.消費者冷靜想一想,2萬元的東西你去要求他有10萬元的品質的話,那你要不要拿相同標準去要求10萬元的東西只要賣2萬元就好?17.很多youtuber都是用『不對稱標準』吸引流量!2萬元的東西,品質一定比10萬元差,是常識,但是,很多youtuber喜歡花錢開箱解剖來告訴大家這樣的常識,因為重點不是2萬元的東西比較差,而是『10萬元的東西比較好,請你想盡辦法花10萬元』!18.如果消費者冷靜去理解各個youtuber提供資訊的目的,還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的。19.建議各位鄉民在單車區討論時不要讓別人知道你騎的車子是什麼品牌,這樣就比較不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因為很多人一聽到『品牌=信仰』就會很狂熱,就變得很激動。20.我認為2萬元的東西有兩萬元的品質,10萬元的東西有10萬元的品質就好了。2萬元的東西怎麼會有10萬元的品質?如果品質相類似,能賣10萬元的話幹嘛賣你2萬元?
金銀俊 wrote:碳纖維布的疊構其實充...(恕刪) 我持相反意見車架剛性,重量,風阻都可以量化,唯獨強度,沒壓爛不能得知數據,且對於競技性能沒任何影響,公路車本來就不會考慮強度,只要安全線以上就是okUCI對安全線的規範其實很低按現有車架輕量化競爭來看,應該會是低強度走向,很多廠商都宣稱消減,不必要的碳布減重無內胎跟輪胎低壓化,讓車架不需要高強度過去胎壓動輒120,甚至有打160psi以上的,撞到坑就是硬碰硬車架如果不高強度可能一個伸縮縫落差就差不多了再者高模量碳布500g就能達到必須剛性,(變形量要求低於定值)使用頂級高強度碳布要700g才能達到必須剛性,前者成本還比後者低,廠商會怎麼選?雖然還是會混者用居多,但是比例調整會傾向那邊應該不難猜我如果是廠商就會把強度壓在低標通過,使用高模量低強度,硬度夠的情況,強度是很不容易被發現的不過買現代車應該也不會配古代輪打個150psi,要爆架基本上也只有摔也不是只有高階車問題,是整體都會朝向低剛性.低強度輕量化走,因為車架需要進步,不只是頂級要比上一代輕,次級,3級面臨一樣的問題
假設我是台灣單車品牌業務要去廈門找碳纖維前叉代工發現一隻前叉很合用但缺點是太重了對方老闆說:別擔心 我做一隻輕100g強度更高給你評估看看結果真的做出來 同樣外型更輕更強碳纖維大概就是這樣碳布 樹脂都是可控 但需要更多人力成本更多的不良品而已幾年前跟車廠一起訂制超輕前叉廠商特地幫客戶做二十支碟煞前叉還沒裁管就不到300g上面無logo還印pototype我用到現在也都沒問題要通過實驗室疲勞測試前叉可能要做到350g但為了通過疲勞測試其實強度都過剩太多若只要做到人騎耐用隨便都能少於300g
TONY1978 wrote:要通過實驗室疲勞測試前叉可能要做到350g但為了通過疲勞測試其實強度都過剩太多若只要做到人騎耐用隨便都能少於300g 你講到重點了,做到人騎耐用可以低於300g,為了應付疲勞測試卻只能做到350g,所以為了輕量選擇了無法通過測試的零件而且連疲勞測試都無法通過,又要怎通過衝擊測試充其量也只能說對你來說耐用,慢慢騎不會撞坑,不騎石頭路,加上多車輪騎所謂300g用到現在也沒事,使用的總時數多少,體重多少,平常路況?如果帶入,一般訓練組,只有一台車,可能就不是那麼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