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李 wrote:
你說的似乎有很好探討空間~興奮
的確.
級數與階等應有其分等的數據或規範.
但應該與材料息息相關吧!
碳布有等級,合金也有成分.比例甚至熱處理也是其中一環.
而管材不只"成分"有異,加工方式也有區分.
單抽.雙抽.三抽.這些若非業內,其他人也很難一窺堂奧.
其實,我也蠻認同 jcchiou大大的輪胎說.
我的鋁車架是XC車,前叉是避震的.再加上2.0的胎.
全鋁車架的FD806,前叉雖是鋼叉.
但也是第一台讓我感受到"顛"的感覺.
其它的就
一台全鋁車架+四連桿避震前叉.(也是鋼叉) 60- psi
一台外勞在騎的鋼管"賣場車" 3x7速 60- psi
一台老鋼管.2x5速 60- psi
一台三抽鋼管小徑+碳前叉 3x10速 100~120psi
這些的騎乘感受都不如FD806來得"顛".
所有車的座管都是鋁
小徑車的100~120psi真的是硬梆梆,幾乎有實心胎的感覺了.
我的理解是
全鋁車架+700 23c的公路車,應該跟我那鋼管406小徑類似.
輪胎都是又細又硬,與路面硬碰硬之後回饋到車手應該也不會"變軟".
前叉或輪胎能吸收多少路面的"碎震"應不難理解吧!
碳車架吸收的震動應該都著重在後三角.
因為那個位置剛好是後輪組.
而前輪組則與前叉關聯.
不管騎哪一類型的車
輪胎是與地面接觸的第一線
然後順著前叉.車架傳到雙手跟屁屁.
屁屁離開座墊可避開行進間的彈跳.
但放開雙手...不容易吧!
車把能抓得穩,才有其它的操控花招.
這大概是我手上這些車為什麼會是那些形式或材質前叉的配置考量吧!
真的有很好的探討空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