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R adv vs adv pro vs adv ISP

都是 adv 車架硬度

adv pro >> adv

adv ISP 又 >> adv pro

有了解的可以講解一下嗎?

adv pro 感覺硬度 和 以前的 comax 差不多
2022-08-23 6:14 發佈
其實沒意外硬度都差不多.這點過去的幾代是有雜誌做過測試的.主要問題出在“全車”的重量,配車“輪組 輪胎”的差異,導致加速性的差異

剛性/重量比是比較有差異的.而剛性沒差多少
有時候舊款反而更硬....tour 第三方測試比廠商每年嘴上說提升幾%剛性更有說服力
每年都省幾W.可能再10年不用踩都會飄了



不是比較貴就比較硬.輪組更是如此.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些練習輪剛性也是屌打一級輪..人家是貴在重量....

看SL6 disc 二級車剛性 舒適數據都全面碾壓 sl7 一級
pinarello 跟aethos根本就....還是有人腦補硬梆梆啦.....

車架就是 重量& 風阻& 剛性 等等屬性在拉扯.再貴的車都沒有全面輾壓的能力
取得各個屬性的甜蜜點還得需要跟"人" 做搭配,而每個人條件都不同

A的體重.跟功率.迴轉速度,條件可能騎G牌會比M牌更快
而B體重正好相反,但是這些差距其實都極度的小,一台車是由很多零件堆積而成
不是一個車架就能代表全車的性能.車架能佔全器材的10%就了不起來.
而不同車架造成的差距又更小了
如果公路車架每年都能進步如此巨大.那麼各賽段理應年年刷新PR才對
實際上運動生理學 跟功率訓練的進步對於PR幫助更大
利口貝爾

wikiwikiwildwildwest .剛性越高&舒適度越高,無疑是更好的.剛性=速度.的前提條件是無視風阻&重量

2022-08-23 10:41
利口貝爾

廠商的最終目的就是賣車.有沒有更好不知道.一定要有更好的話題. 今年的話題是.碟煞.無內胎 .無勾...藏線等等..即使效益很少也要洗腦到效益很大.就像當初輪組"流行"隱藏銅頭..

2022-08-23 10:47
bovischen wrote:
都是 adv 車架硬(恕刪)


我之前得到的資訊是adv跟adv pro的車架其實是一樣的,都是二級車,只是adv pro用的前叉錐管較粗剛性較佳。

至於adv ISP是一級車架,相較於adv及adv pro車架而言剛性差異有但並不大,重點是重量減輕。adv ISP車架剛性稍高於adv及adv pro的主因,是因為ISP一體成型設計沒有接頭,座管部份的剛性比較高。
chandler0227

TCR車架(M/L)+8170+ CADEX36+CADEX坐墊,含碼表(座)尾燈不含踏板重6.99,換9270大概6.7左右

2022-08-23 14:36
allenhuang1971

好輕的TCR 今年的 Propel 應該改叫 PCR Propel+TCR...空力車架越來越長的像爬坡車架...連重量也是...往全能型車架發展的趨勢

2022-08-23 17:13
利口貝爾 wrote:
剛性越高&舒適度越高,無疑是更好的


當初剛性的概念取決於車架彎曲會造成能量流失,但GCN測試中好像不是這麼單純:

Cannondale工程師Damon Rinhard幾年前表示 "究極的剛性定義了究極的單車這概念,我已不再相信!" (這是搞出BB30把大家推向五通剛性的廠商)
https://www.renehersecycles.com/expert-discussion-on-frame-stiffness/

大家現在比較傾向於尋找剛性的"甜蜜點",硬邦邦的車已不流行。近年來凡事繞著空力打轉,有多大成分是洗腦可能要再等幾年才知道。
wikiwikiwildwildwest

哈,抱歉,舉TCR與C牌只因為他們的發展史與剛性有淵源。或許用"騎虎難下"這詞不太恰當,應該說這些品牌的消費者比較偏好硬車,於是他們就持續做硬車滿足消費者期待。不清楚舒適是如何測量的,為什麼大家都綠燈

2022-08-24 10:28
利口貝爾

車架前後輪處施予模擬震動.座墊 車把處接收震動幅度越小越舒適.綠燈算合格.看數字比較準

2022-08-24 17:10
沒差多少,能騎的出來的人,也不會在這問了,重點是,預算夠,喜歡啥就買啥。我是不喜歡isp。
wikiwikiwildwildwest wrote:
當初剛性的概念取決於(恕刪)


其實當初的剛性概念是很合理的

首先環賽公路賽是一個"團隊"的運動,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主將都有大集團幫忙破風

這時候集團中 對車架風阻的需求很低,反倒是"滾阻"跟 輪組風阻(輻條)影響比較大,大部分的選手甚至都不是握下把,甚至可以注意到很多選手甚至在"平地站"選擇使用"爬坡車"而非空力車,空力車面世多少年了.....也不是最近才有的東西,當年要壓在6.8KG以下也完全不是問題..為何沒有全面使用空力車?

要如何取的勝利問題不是出在速度而是出在"加"速度上面,要如何有最高的加速度...自然問題會導向究極的剛性以及最小慣性,當時甚至有一些選手自費LW輪組
而當時UCI規定6.8KG又是在都是C夾車的情況下 .自然是重量內越硬越好

而最重要的衝線.由圖片上能簡單清楚的看所謂的爬坡車..空力車...迎風面積跟人體本人相比根本微不足道,說不定弄個啤酒肚,人體肚皮還能減少更多擾流呢 (笑)



而隨著剛性達到邊際,效益越來越低,近幾年"爬坡"情況又增加.頻頻出現獨走戲碼,AERO重要了起來...不過有更多時候是廠商為了給一個買買買的理由.畢竟跟人體相比比力還是相當的低,公路車賽不像計時賽能人體緊密結合車架達到最低的擾流,基本上什麼車架都一樣.

相對於車架性能 ,fitting才是更重要的.如何達到最佳的舒適以及輸出效益遠高於車架本身
車架不過是連結各個零件的載體,不是一個車架就能改變一切..車上零件還有非常多

基本上廠商很聰明能讓車友看到想看的數據,其實車架的風洞模擬實驗並不符合常態
既然重要的衝線&爬坡,假人的設定就有很大的問題

1.假人姿勢固定.車也固定(車架人體左右擺動都沒擾流?)....沒有做假人衝線大幅度站抽車模擬風阻差(有擺動側面積大的空力車甚至會吃虧....)
2.巡航風阻實驗...一般來說主將會有人擋風...風阻測試應該要設定為第2位.或第3位的風阻(有的話會發現差距小道不計)


如圖所示僅腿會動.車以及假人都是固定的

車廠無法告訴大家技術已經達到邊際.很難再進步.這時候只能另闢一條路(碟煞.無內胎.無勾框.碳條.全能車種.GRX.電輔車),告訴用家年年都有"成長"公司才會有"收入",如果跟大家說都差不多,其他品牌則是進步很多,公司無異是自取滅亡

其他零件也是如此例如一些大導輪.花鼓減少40%甚至以上的阻力...其實就是文字遊戲而已..換算單位後會發現基本上有跟沒有一樣,廠商的目的終究是吸引消費者買車,公司賺錢股價上漲,行銷吸引眼球凌駕於性能之上
nngiz

總是要擠出一些東西吸引消費者買單

2022-08-23 15:24
其實不要誤會了comax其實很硬 甚至有點死硬

感覺沒什麼在過濾震動

話說….車架要這麼硬幹嘛? 又不是選手要衝積分點

而且善用迴轉的騎士根本用不到高硬度車架

如果是假日騎士 卻又在嫌大品牌車架太軟

那是一個過度重踩的警訊 或是超重太多的警訊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