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6更新,主要是把超連結修正。買車前請留意貫通軸還是快拆軸,我懶了

歡迎分享給任何準備入坑彎把公路車的新手。
如果在此篇裡有發現錯誤或有想補充的地方,歡迎提出意見/見解,我會適當修改。
電腦排版,建議用電腦觀看。
※文章太長可以直接跳到最後看統整的結論。
內文有引用他人分享之處,如有侵權拜託請不要告我,我很窮我會修改的

歡迎斗...兜妹子入坑造福你我他

-
何謂公路車?(引用自行車筆記)
廣義的來說,只要自行車是設計騎乘在已鋪設、整修完成的正常馬路上(Paved Road or on Road),就叫做公路車。狹義來說:彎把車才是公路車。
公路車除了有一般所熟知的彎把公路車以外,還有平把公路車。
極端點來說,買登山車只拿來騎公路,硬要說它是公路車也不是不可以。
甚至將登山車輕量化到整車8KG↓甚至能比8KG↑的公路車要快(同外胎)。
車的重量取決於錢的力量。

回歸正題:一般的公路車在大方向上有分為彎把公路車跟平把公路車。
千萬不要以為平把公路車的速度比彎把公路車要來得慢,一切都取決於實力/金錢/技術。
實力=車手;金錢=輕量化的要素;技術=善用變速器保持迴轉數/下坡訣竅/抽車等等。
騎著平把公路車,成績卻不輸給彎把公路車的高手可以參考本論壇的@小緯0510。
或是穿著拖鞋騎著平價平把公路車,獨自征服各個高山大海的拖鞋騎士雷哥(youtube)。
有人說:「一個人可以騎很快,一群人可以騎很久。」
事實是:「一群人可以騎很快,一個人可以騎很久。」
因為一群人可以輪流破風,這也就是為什麼同瓦數比賽時跟在集團裡會比你獨推快很多。
平把車的優點除了坐姿較挺,不像彎把車那樣彎腰以外,可以參考:為何平把比彎把優越
-
好的我們終於正式進入彎把公路車的主題了!
彎把公路車的世界裡有不同的車種,就像汽車有分為跑車、轎車、SUV、休旅車等等。我以國內知名品牌捷安特GIANT、美利達MERIDA為例:
|
|
|
|
|
平把公路車 |
|
|
|
PROPEL | TCR | TCX (台灣官網沒有) |
|
REVOLT |
|
ESCAPE (平把) |
美利達 | REACTO | SCULTURA | MISSION CX (台灣官網沒了) |
SCULTURA ENDURANCE |
SILEX |
|
CROSSWAY (平把) |
Cyclo-cross,Touring及Gravel Bike有什麼不同?(引用自行車筆記)
※旅行(Touring)/城市(City)車也有廠商出彎把的,尤其是旅行車,但我懶得找了

※空力(Aero)跟全能(Race)還有越野公路(Cyclocross)其實都是專門用來比賽的車。
※空力/全能競速車用來比公路賽,越野公路車車用來比CX全地形越野公路賽。
※取名為全能型(Race)結果歸類為競速型,實際上全能型有著另一個名字:爬坡型。
對於新手而言就不談深奧的幾何差異,我相信大部分的新手們是踩不出那少許的差異!
我們就以普遍認為最重要的速度來區分(同人/同輪組/同車胎/同腿力):
先撇開重量的問題(輕量是金錢的代名詞,任何車種都能低於6.8kg,也有很重的競速車。)
身體越直=騎起來越舒服=風阻越大 ≒ 平路越慢 (請參考平把車的姿勢)
身體越彎=騎起來越難受=風阻越小 ≒ 平路越快 (請參考計時車的姿勢)
※騎車要舒適,背越挺立越舒適。
平路:風阻越小越快 ≒ 越趴越快。(時速30km↑基本上不考慮車重,對抗風阻>重量)
上坡:重量越輕越快 ≒ 越瘦越快(車手+車)。爬坡基本上不考慮風阻,詳情有請大神解釋。
下坡:膽量越大越快 ≧ 技術越強越快>路況/煞車/胎寬等等因素。
※此平路、上下坡,是有一定變速概念與會維持迴轉數的老司機不專業評比,
※不會善用變速來維持自身相對應的迴轉數,車再輕再貴都沒辦法發揮自身一半的實力。
平路來說:同人/同輪組/同車胎/瓦數(腿力)的前提下:平路要快,把身體壓越低越快,
也就是說,如果不彎低身體僅用上把位來騎平路,那你的速度會跟平把公路車沒兩樣。
反過來說,如果平把公路車壓低著身體使用空力姿勢來騎車,不會比彎把公路車慢。
被繞彎了?只要記得:在平路上,腰彎越低越快 ≒ 風阻越低越快,車種的差異反而不大。
其他什麼轉髖發力徵用更多四頭肌什麼的離新手較遠,而且平把車手也能使用那些肌群。
教練,我想打... 為什麼我都握下把了還比別人慢? 1.腿力 2.輪胎 3.輪組。
上坡來說:同人/同輪組/同車胎/瓦數(腿力)的前提下:[車手+車]的總重量決定一切。
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女爬坡通常都會比帥哥快,因為美女都是輕的!汗水都是香的!

根據火星不科學研究:車重6kg+車手重80kg,在同瓦數下會輸於車重12kg+車手重60kg。
此研究為同輪組/同輪胎/同胎壓/同瓦數,只有車重跟車手體重的差異來做對照。
※爬坡要輕鬆的話則無關重量,而是【齒比】。齒比越小則爬坡越輕鬆。
一時找不到新手向的齒比介紹,對於爬坡想要輕鬆>速度的話可以先行了解齒比。
下坡來說:技術/膽量越高,下坡就能越快。(對於新手我一律建議比上不比下快。)
至於要如何安全又快速的下坡,請參考:「K2」你該如何下坡?(youtube)
對,下坡跟你的車種、車重、你人的重量的關係影響都不如你的技術(姿勢)要大。
姿勢不良的高速下坡,就算騎登山車裡下坡最猛的Downhill,該摔還是會摔。
-
單車輕量化:
車的重量取決於錢的力量。對,就是這麼粗暴簡單。跟你是競速車(Race)還是礫石車(Gravel)沒有直接的關係。
那為什麼會有人覺得車要輕量就得選競速型車款? 因為

簡單來說:車種越趴 ≒ 車架越小 ≒ 重量越輕。(最趴的空力型除外)
我稍微解釋一下,主流的車架材質有:一級鋁、二級碳、一級碳。
一級碳比二級碳輕,二級碳基本比一級鋁輕(不要懷疑,也有二級碳重於一級鋁車架)。
現在流行的寬胎+無內胎系統所帶來的舒適度,已經最大限度彌補鋁車架的缺點:顛/震。
同車廠同位階(例如同為二級碳)材質的車架,照理說做出來的車架重量都一樣。
但因為車架尺寸、車種幾何、為強化某部位的強度的不同,從而造成重量的偏差。
簡單來講:你選同材質的衣服,尺寸大的會比尺寸小的重,貼身的會比寬版的輕。
上一代有所謂
為什麼?因為比較趴,上面也說過在平路上你越趴風阻越小也就越快。
之所以不完全正確是因為,的確有人的身體能符合小一號的車架而不受運動傷害。
那跟輕量化有什麼關係呢?有!跟你選小一號的衣服會比較輕一樣,小一號的車架更輕。
正如開頭所講:建議買車先找Fitter,除非經專業測量評估能選小一號的車架,
否則為了輕量那一點而選擇錯誤尺寸的自行車引發運動傷害導致退坑請別找我。
為了要更快?若你的身體核心能全程握下把位或空力把位來減低風阻,我們再來談。
不然握上把位的時間>握下把位的人說:減低這點重量是為了要更快!超沒說服力

如果你為了要長時間握下把,從而將龍頭墊高....請找Fitter教你如何專業騎車。
(不要覺得請人教你騎車會丟臉,就像重訓會請教練一樣,不要小看公路車了!)
扯遠了,我們說完尺寸越小車會越輕,再來就是車種無墊圈的初始姿勢越趴越輕:
其實原理就像上面所說的一樣:大小越小的車,你的身體會越弓起來騎乘(越趴)。
並非爬坡車有什麼黑科技,就只是爬坡車架的幾何設計讓車架比較小(壓縮車架)。
壓縮車架的幾何設計,可以縮減車架大小從而減輕重量。
而且頂多就少個幾十g幾百g,光車架就能少到1kg的....光車架價差會超過8萬。
※詳情可參考:公路車三大車系完全解析(引用單車誌)
上述的重點:車種越趴 ≒ 車架越小 ≒ 重量越輕。(最趴的空力型除外↓↓↓)
※空力型(Aero),尤其是計時車(TT)、三鐵車,追求空力化>輕量化,故車重較重。
可參考:比較公路車、TT車、三鐵車的差異
※同尺寸的平把車架會比彎把車架大約1~2號,詳情可參考:【舒迷說頻道】(youtube)。
至於其他配件要輕量化,就單純是價格上的差別了,什麼等級的配件就是怎麼樣的重量。
然後那些配件並不能讓你平路更快,你減少單車的重量就只能在上坡時取得不大的優勢。
再重申一次,你平路要快就是要趴;你爬坡要快就是減(人+車)重,減輕體重性價比較高

最後,為何不推薦新手入門買TCR(競速型車種)?
(越低趴)空力型 ≧ 爬坡(全能)型>越野公路型 ≧ 長途耐力型>礫石型>旅行/城市型(越挺立)平路要快取決於你趴不趴;上坡要快主要取決於你的體重車要輕則取決於你付出的金錢。
平路上,握下把或是用空力把位,都比你騎空力/競速型車握上把還要快(低風阻)。
新手初入門,直接選最趴最戰鬥的競速車種(例如TCR),我只能祈禱你不會有運動傷害。
競速車可不可以不要那麼趴?可以,捨棄外觀墊圈墊高/龍頭反轉就行(俗稱長頸鹿車)
當然每個人對於外觀的審美不同,有人喜歡舒適勝過外觀,有人喜歡外觀勝過舒適。
墊圈墊高範例圖(未經本人同意):

那除了競速車種以外的其他彎把公路車會不會比較慢?
同輪組同外胎:平路要快取決於你趴不趴;上坡要快取決你的[體重+車重]的總重量。
礫石車容易遭人詬病的地方是:原廠/隨車[輪組+輪胎]重量太重,加起來大約4KG。
可以參考網友分享的:漫遊輕鬆騎 Revolt Advance 2簡單開箱
但是你不會同條輪胎騎到天荒地老,輪組也是。
※就算是競速車配的原廠輪組、輪胎,你也會想換掉。

能裝寬胎/健壯的輪組的車種,同時也能裝窄胎/輕量的輪組。
但是競速車只能裝窄胎/輕量的輪組(日前部分競速車最大胎寬只能容許到700×32C)
而長途/越野/礫石車不只能裝700×28C↓的窄胎,也能裝700×32C↑的寬胎。
不客氣的說,長途/越野/礫石車換條外胎甚至是輪組,便能享有一車卻多樣的風格。
而競速車除了只能裝700×32C↓窄胎、只跑鋪裝公路,且沒有貨架孔不方便裝貨架。
拿競速車來像長途/越野車/礫石車四處輕度越野輾坑洞?

※長途/越野/礫石車可玩性較廣,競速車用途較單一。
現在迎來寬胎(700×28C、700×32C↑)+低胎壓+無內胎時代。
在過去鋁車受人詬病的顛/震的路感,已經被大幅度地彌補了。
輪胎舒適度(路感):[寬胎+低胎壓](+無內胎) > [窄胎+高胎壓](+開口胎)。
車架材質舒適程度:鉻鉬鋼>鈦合金 ≧ 不鏽鋼>碳纖維>鋁合金。
※現在的碳車不一定比鋁車來得舒適,最主要是取決於胎壓高低或是(有)無內胎的輪胎。
※普羅大眾可以接受的鋁車的最震程度大概是:用700×28C搭配高胎壓的開口胎。
※偶爾我會想那些說鋁車比碳車顛太多的人,鋁車的外胎是不是都用便宜通勤胎。
結論:
|
|
|
|
|
平把公路車 |
|
|
|
PROPEL | TCR | TCX (台灣官網沒有) |
|
REVOLT |
|
ESCAPE (平把) |
美利達 | REACTO | SCULTURA | MISSION CX (台灣官網沒了) |
SCULTURA ENDURANCE |
SILEX |
|
CROSSWAY (平把) |
Cyclo-cross,Touring及Gravel Bike有什麼不同?(引用自行車筆記)
騎車要舒適,背越挺立越舒適。核心越強能趴越久、越能習慣趴姿(但依然不比挺背舒適)。
※這都以你的坐姿座艙有正確設定為前提,不然說什麼都白搭。
競速車可以不那麼趴導致新手較容易地引發運動傷害,可以捨棄外觀將龍頭反轉、墊高。
非競速車可以將外胎跟輪組換成較輕較窄來專跑公路,也可以用較寬的胎來越野、旅行。
※競速車不能裝32C↑的寬胎,非競速車卻能裝32C↑的寬胎跟能裝32C↓的窄胎。
※長途/越野/礫石車可玩性較廣,競速車用途較單一。
平路要快:風阻越小越快 ≒ 越趴越快。(時速30km↑基本上不考慮車重,對抗風阻>重量)
上坡要快:重量越輕越快 ≒ 越瘦越快(車手+車)。爬坡基本上不考慮風阻,有請大神解釋。
下坡要快:膽量越大越快 ≧ 技術越強越快>路況/煞車/胎寬等等因素。
※爬坡要輕鬆的話則無關重量,而是【齒比】。齒比越輕則爬坡越輕鬆。
※不會善用變速來維持自身相對應的迴轉數,車再輕再貴都沒辦法發揮自身一半的實力。
影響車速快慢的排名:輪胎>輪組 > > > 車架>變速>其他輕量化的配件。
升級方向:同上不解釋

輪胎舒適度(路感):[寬胎+低胎壓](+無內胎) > [窄胎+高胎壓](+開口胎)。
車架材質舒適程度:鉻鉬鋼>鈦合金 ≧ 不鏽鋼>碳纖維>鋁合金。
※現在的碳車不一定比鋁車來得舒適,最主要是取決於胎壓高低或是(有)無內胎的輪胎。
車的重量取決於錢的力量!鋼管車也能比碳車輕!
..
.
.
至於新手要選什麼車?每個人的審美觀/身形體態/金錢預算/用途取向各不相同。
甚至有無現貨、店員正不正帥不帥都會影響你最終的決定

無論最後你選擇什麼樣的車種、有沒有去Fitting,建議至少買組內六角工具。
畢竟你的騎姿會因為騎得越久、越熟練,導致肌力適應增強,從而發生變化。
甚至你換種騎姿就得調整座艙、龍頭長度等等,可參考直背(山魚女)騎車法的討論。
有內六角工具組能隨時調整,Fitting只能照著數據客觀的給你一個範圍減少你的彎路。
別小看少走的這些彎路,這可能是你傷痛纏身的錯路。但最能了解你的只會是你自己!
※可以趁著交車的時候向店員求教兩招,學會換胎打氣是一定要的~
選車時外觀優先,喜歡的車才能騎得長久!看膩了也能花些錢跟心思重新烤漆、貼膜。
再來是考慮C夾/碟煞、胎最寬能裝多寬,而後依需求問能否裝貨架、擋泥板、腳撐等。
裝這些不可恥,畢竟公路車也是腳踏車,不會因為其價格而改變它是交通工具的事實。
如果選競速車:新手時期龍頭反轉、墊高是正常的,等你變強了就能慢慢減少了。
如果選礫石車:沒換輪胎、輪組前覺得車比較重是正常的,而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等騎出興趣了,這將不會是新手的第一台車跟輪組,也不會是最後一台

越野公路/長途車:中規中矩適合絕大部分的人,但是部分車款卻被台灣官網下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