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一直對鈦合金車架有嚮往(耐酸鹼,好清洗,我就是懶),在2021年換換病發作又適逢41歲生日就決定入手了(此篇紀念我一去不回頭的滄桑阿)。
為什麼是Litespeed T1SL Disc?
業界技術數一數二輕量鈦車架,普遍鈦車架都偏重(因為本身騎SCOTT碳車,對重量有要求是合情合理),鋁合金跟碳纖車都騎過了,就是鈦車一直都沒機會試試(身邊也沒人有),突然換一部很重的車我大概也接受不了, SCOTT框煞雖然好騎,但出門80%幾乎都在騎山路或丘陵地,有上當然就有下,下陽明山跟巴拉卡公路好幾次都下坡按剎車按到手痠(尤其是遇到山上下雨下坡制動力變差),於是興起更換鈦合金公路車+Disc的念頭。
曾經參考過品牌:MOOTS、LYNSKEY、台灣雲豹、LEGEND、LITESPEED...(一爬文才發現鈦車品牌其實不少,還真的不少),但如果以車架重量為優先考量我就決定是Litespeed了,從ARCHON介紹開始看就很想要,後面陸續又看了T1、T1SL介紹也都是以輕量、剛性及舒適度標榜,最後決定就是T1SL Disc(在2017年那時他粗壯的上下管還顯得有點突兀,但現在2021年來看大部分碟煞車也都是粗壯的上下管,外型我也很喜歡,尤其是那個像球棒的6/4Ti上管,男人就是要又粗又硬啊!!!),是不是全內線不是我選車的重點,因為我喜歡DIY,每次幫SCOTT換線都要拿磁鐵在那邊吸吸吸我也覺得挺麻煩,走外線維修方便且變速手感也比較好一點,之前騎過電變也沒什麼特別感覺(沒力就是沒力阿)。

不囉嗦了,看圖吧

T到箱子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檢查配件及生產履歷,如果改用電變是可以有小零件將洞貼起來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開始組裝(過程就不PO了)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完成體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騎了破百K後才想起細節都忘了拍,前2次騎都有點飄雨所以有點髒髒的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驗明正身T1SL,當初我只要求直接蝕刻,什麼貼紙都免了,清洗甘丹啦
他的多角上管摸起來真的有莫名的爽度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第一次戴口罩外騎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河濱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2021 Litespeed T1SL Disc 開箱

騎乘心得,純屬個人感想,如有雷同,那就雷同~
第一次買鈦車,整體比我預期中的好騎(本來以為走偏舒適風格),但跟原本框煞已經是不同世代,或許我該說早該換碟煞車了。

跟原本SCOTT TEAM ISSUE相比較
重量:SCOTT>LITESPEED,雖是最輕鈦車架,但最後加上碟煞系統硬是多了1KG,照我不想再花太多錢的想法升級應該頂多降到7.5KG。

硬度:LITESPEED>SCOTT,這個有點驚艷到,上坡抽車比SCOTT HMX碳還硬,不拖泥帶水的硬派,不過因為戴口罩騎無法使盡全力跟SCOTT比較,一般而言如果是長爬坡段,撇開腳力因素,我個人還是認為越輕的車越有利,若是以長程爬坡應該還是SCOTT佔優勢。

舒適度:LITESPEED>SCOTT,這個可能比較不客觀,因為我換上28C外胎(80PSI 低胎壓),在至善路下滑過減震條幾乎沒什麼震動感(25C 100PSI會彈跳到你心裡發寒)。

下坡穩定度:LITESPEED>SCOTT,碟煞車架粗壯許多加上28C外胎(也或許每一家碟煞車架下坡穩定度都很高),一樣中社下滑硬是破了PR(下滑還是慢點好,但我就一般正常騎,沒想過要破PR,代表穩定度提升下坡信心強度會高一點,不知不覺就會快一點)。

制動力:LITESPEED>SCOTT,這個應該沒爭議,油壓碟下坡按壓輕鬆很多很多,又不怕燒框。

結論:我認同網路上說的,T1SL 是一台戰車設定,也一直對又輕又硬又舒適感到很疑惑(因為硬跟舒適聽起來就是很衝突,想騙我,口亨!),他的幾何跟強度設定是可以拿來跟競賽車比較的,但不會因為我這個肉咖騎了它就可以上凸台(沒那麼好的事啦),單車是一項還算公平的運動,車子影響因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更不會因為你砸越多錢馬力就越大就越騎越快(心靈馬力大概1個月就消失了,布卡恰就算騎小折還是虐爆我),自身努力訓練用力騎才是王道,謝謝各位觀賞,如果車子醜有傷到眼睛還請見諒,祝各位車友行車平安!!
2021-08-16 15:31 發佈
龍頭座墊落差真大,這台是6/4鈦,鈦車騎長距離平路,比如520,北高,會比較舒服。
過關斬將
過關斬將 樓主

應該是拍攝角度的關係,沒有很趴,不過我也已經習慣這個設定了,繞了河濱一圈就有感覺到舒適度是真的有提升不少[爽],明年的雙塔在來試試看吧[含情]

2021-08-16 17:52
過關斬將 wrote:

後面那台也是大大的嗎
過關斬將
過關斬將 樓主

都忘記要連船一起開箱了.....(誤....,哈哈[笑],單然不是我的,我最近騎河濱都會固定在那個碼頭休息(比較沒人,不用擔心群聚)

2021-08-16 18:26
84865426

[XD]

2021-08-17 1:40
恭喜牽車。

大辣辣的在會議室組車,想必是老闆或高級主管
TONY1978

自稱打雜的應該是老闆了

2021-08-19 0:55
過關斬將
過關斬將 樓主

冤枉啊,我真的不是老闆😩,我老闆對我這台破銅爛鐵沒興趣😅

2021-08-19 23:07
樓主是買成車嗎?
這樣稅應該被抽不少喔?

小弟也是鈦車一族,不過個人還是偏好框煞的外型。所以就沒進階到碟煞的車型。

美車一部,恭喜樓主
colin-h wrote:
樓主是買成車嗎?這樣(恕刪)



你好,謝謝欣賞,我是買成車沒錯,因為覺得匯率還不錯就入手了,我是喜歡DIY的,本考慮單買車架進來自己組裝,但現在是SHIMANO大缺貨,基本上整套幾乎都是原價賣(甚至買不到),若是一件一件慢慢買慢慢收我又覺得麻煩且耗時間,考量套件因素,其實算一算單買車架自己組裝並不會比較划算,而且買成車所有規格都可以進一步跟對方討論你的需求,ex:龍頭長度、椅墊寬度等,依照購買經驗,有現貨的他都會盡量滿足你的需求,沒有的他也會直接回覆無法,當然若是要求升級原本搭配零件的等級,這個就會另外加價。

關稅問題就別提了,要買前(錢)已做好心理準備。

本來我也想買T1SL框剎車來組更輕鬆,國外T1SL組7KG以下的比比皆是(EASY啦!),取得套件也容易,但考量制動力跟日後換碳纖輪組(折損少)的因素,既然框剎車我有了,就直接DISC了,框煞跟碟煞騎起來感覺真的不太一樣,尤其外騎突然遇到下雨更不怕,而且如果座高龍頭調整一下,輪胎換32C想要小玩GRAVEL,也還算堪用,真的可以試試
看到下管那走外線 我還以為看到古董了
CONA24

要騎一輩子的還是古典設計好,流行塗裝跟管材設計,很容易就過時變成舊車了。

2021-08-19 10:35
wei1234 wrote:
看到下管那走外線 (恕刪)


我無法反駁,但這個是缺點也是優點,我個人是OK的,DIY還是求個簡單方便好處理。
HAKEE

傳統車架走傳統拉線.剛好而已.維修也方便. 我自己鈦車羨慕你的是有碟剎可用(十年前公路車還沒這玩意啊!).下雨天時的下坡.框剎實在不行啊...

2021-08-20 9:32
過關斬將
過關斬將 樓主

這個好解決阿,再買一台碟煞鈦車雙修..(逃....,下坡還是慢點好,安全最重要!!

2021-08-20 18:17
樓主可以分享一下運費和稅金嗎?我想大家應該會很有興趣
請問您的空車架多重呢?

蠻好奇輕鈦車架的重量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