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首先來介紹一下,Cervelo S5是我自己的車
上次開箱文: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6&t=5700285
Cannondale system 6, 是此次的昇陽的試乘車,主要是要體驗SRAM FORCE AXS變速,那也剛好我的車是配Ulterga 8050,所以會有比較深的對比體會,分車架、輪組、變速及結論這四個部分來做比較。
另外就是我是以周末騎士的觀點,況且我的FTP 也不到200W,體重在80-90間游移,甚麼你我回答精確的體重?
才不告訴你勒!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就當一般車友分享囉!
 
Cervelo S5 spec: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BB: ceramic speed
Frame: Cervelo S5 disc size 51
Crank set: Rotor Aldhu 52/36
Front derailleur: Shimano 8050
Rear derailleur: Shimano 8050
Lever: Shimano 9170
Front Brake caliper: Hope RX4
Rear Brake caliper: Hope RX4
Disc Brake: Shimano MT900 160MM
Chain: Shimano 9100
Cassette: Shimano 9100
Wheel set: Zipp 454 nsw clincher
Tire: Continental GP5000 open 25c with Kenda inner tube
Total weight: 7.90 kg(With paddles and other accessories)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Cannondale system 6 sepc: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BB: Sram press fit
Frame: Cannondale system 6 disc size 51
Crank set: Rotor Sram Force AXS 48/35
Front derailleur: Sram Force AXS
Rear derailleur: Sram Force AXS
Lever: Sram Force AXS
Front Brake caliper: Sram Force AXS
Rear Brake caliper: Sram Force AXS
Disc Brake: Sram Force AXS centerline 160MM
Chain: Sram Force AXS
Cassette: Sram Force AXS
Wheel set: Zipp 303 s tubeless tangent 28c
Tire: Zipp tubless tangente
Total weight: 8.17 kg(With paddles and other accessories)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車架部分:
兩個車架尺寸皆是51
Cervelo S5(簡稱S5) 上管是535、頭管112、後下叉405 龍頭100、軸距974
Cannondale system 6(簡稱S6)上管是 529頭管114、後下叉405、龍頭130、軸距989
數據上兩車差異不大,但S5會較戰鬥一點,但其實兩台都是空力車,所以相對一般車種,幾何上會比較一般車種較刁鑽,建議先去FITTING 再做決定是較為合適的。另外較為可惜的一點是,當天的S6試乘車是一般龍頭+圓把,所以沒有給人一體性的感覺。撇除這點來說,我必須要說S5個完整性、設計上整合性很高,舉例來說,S6這頭管設計蠻匪夷所思的,轉動把手,你可看到頭管前面的空洞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以及前叉上緣的迷之空洞,會有積水的可能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你問我為甚麼會有,我也不知道,因為造形上的妥協吧(攤手)。但從外觀上來看,那線條感真的很美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再來是S6的座管,真的很粗勇,比S5還粗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但是他的固定螺絲是做在上管下面,如果用扭力板手,施工上會很麻煩,還是做在上面會比較好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另外就是龍頭墊圈部分,說實在的S6就讓人覺得是半成品,外觀上很像土跑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反觀S5就是射出成型的碳纖墊片,完整度較高。
兩者墊圈設計比較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兩者管型設計比較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最後則來到五通,我沒有實際量,但S5 & S6 都同樣很粗勇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可以把你的輸出滿滿的承接,但如果瓦數不夠,餵不飽車架,那是你的問題,從來不是車的問題(自己舉手),以車架來說S5帶給我的感覺還是較S6來的強硬,就是要衝衝衝!。以上好像都是說S5的優點,指示很現實的是,Cervelo S5 車架組硬生生地比Cannondale system 6貴上一倍 169K V.S. 83K,我想價格的差異上,已經會讓人做出決定了吧。
 
輪組部分:
如同我在SPEC 上說的,S5 & S6 雖然都是ZIPP,但其實兩者很難做出客觀比較,因為一個是無內胎28C V.S. 有內胎 25C,所以我只能用體感來分享。
以S5 搭配的454 NSW,配上GP5000 Clincher,路感上是較為死硬的,沒有辦法好好的享受騎乘,路感較為直接,但也因為這樣,在彎道上可以較為掌握目前的路況,所以可以做較細膩的操作。 其實我之前也有搭配Pirelli P zero 搭配 tubolito 超輕內胎,路感上更加舒適,但在北高時,一路上爆兩次,就索性換成GP5000+一般的內胎,讓我比較有信心。其實我自己也有另外買VELOFLEX 25C的OPEN 胎,騎乘感也是很舒服,車友可以試試。至於改善死硬的方式,未來可能就會購入乳膠內胎來做搭配,你問我問甚麼之前不換? 因為我就懶
對於我來說ZIPP 454 NSW,雖然剛性好,但搭配上S5,我個人是覺得太硬了。未來想試試調性較軟的輪組,不然騎長途所累積的疲勞還蠻累的。
至於S6,因為是搭配ZIPP 303 & Zipp tubeless tangent 28C,騎乘感受上當下高下立判! 這是甚麼感覺!,這是甚麼路感!,就好像吃到小當家的料理一樣(雖然我沒有吃過)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好舒服喔,感覺就可以一路順順騎,且遇到較差的路面就直接幫你減震了,但該閃的還是要閃啦。我特地有找個平緩坡來抽車,雖然是ZIPP 303S 搭配上28C,但沒有剛性不夠的問題,更不會太拖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當然還是25C在抽車上會比較好,當然如果是陡坡,那就是請車友自己去體驗了。
長途的話,讓我真的認真想要搭配無內胎來去騎乘,但一想到那補胎液,就頭很大,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去補補胎液,且如果乾掉的話會造成配重上的不均勻。最讓我覺得麻煩的還是,在野外爆掉,萬一補不起來,還要用到滿手的補胎液,我真的會瘋掉。就想管胎一樣,要好的騎乘體驗,是必須要花費相對的代價。希望之後會進步成像汽機車一樣,不需要補胎液的輪胎!
 
變速部分:
 
這我是我覺得最好玩的部分,很早前就想玩玩看SRAM AXS系統了! 2019年組車時,就在兩邊糾結,到底該選大S還是小S? (小朋友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在SRAM出電變前,我就已經在用SRAM NEW RED 10速了,我對它變速的手感,讚譽有加,每次的手感都很俐落,這也是SRAM 的特色,但另一方面,因為我沒有用過Shimano 變速,所以很想試試看日系工藝。最後決定我選用Shimano的原因是他的變把,對我來說,我實在無法接受SRAM的大頭,因為我手小,所以傾向於Shimano
 
先來說變速的結論,以拿汽車做比喻:
Sram 就像美國製的Cadillac,耐用粗曠、什麼都直來直往,給你滿滿的美國科技。
Shimano 就像日本製的Lexus,簡約典雅、做起事來內斂但不拖泥帶水,給你滿滿的日式工藝。
以變速速度來說,我覺得兩者差異不大,但Shimano會快上一點,在變速精準度上會好上一咪咪,至於變速聲音上,SRAM會比較大聲(SRAM特色)。至於11速&12速的差別,抱歉,我感受不出來差異。但如果跟以前我用過的SRAM機械變速,變速上去確實紮實很多,不會像以前會擔心一次變太多速,會不會有落鍊的風險(一部分要歸功於縮小的大盤)一些人會懂我說的那種感覺。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變把的手感上,兩者都有進步,在換檔的時候會有明顯按鍵的反饋,讓你知道有換到檔,但兩者的差異不大,按鍵感都很明顯。因為我是採用交叉騎乘的方式,所以可以很快地感受到變速差異。特別是變速方式的差異,讓我一時習慣不了,就有遇到騎完SRAM後,換成SHIMANO時,我都已經按左變把,怎麼飛輪沒有降檔,反而是大盤降檔== 但其實就要習慣一就好,SRAM變速方式還蠻好玩的
再來就是煞車的手感,我想這是現在比較多人在意的部分。兩方比較下,SRAM手感較佳,有種QQ感,應該是DOT的特性+較大油壺所造成的,在意手感的話,可以去店家試試看。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而且在搭配CENTERLINE碟盤,力道足夠且異音較少(這點我超有感)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還有就是之前提到變把的大頭,真的在實際騎乘上,確實不會感受到不適,反而有種安心感。這點確實要為SRAM平反 哈哈,但如果喜歡用食指&母指握住變把上緣的騎法,Shimano的設計就真的比舒服。
只是我的S5在組車時就是直接換成HOPE RX4 對四卡鉗,所以在煞車力道&控制上會比SRAM Force 好上許多,在四活塞的搭配上,可以用較少的力量來獲得較強的煞車效果,這是件好事。或許有人會問會不會比較危險,我只能說器材就在那邊,你改了就是要去學會控制&習慣。單車使用差異最大的是人。
 
雖然改了CNC四活塞卡鉗還蠻爽的,但使用一段時間就點後悔了XDD
換了四活塞後,我的噪音也增多了,特別是抽車時,前來另會去磨碟盤,所以都會有刷刷聲,爾且會有很惱人的共鳴聲(一副就是讓大家知道林北騎著碟煞公路車,超邱)。關於這點,我有與店家討論,造成這個煩人異音是為何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
  1. 因為是四活塞,相較於一般的雙活塞,活塞復位上比較不會一致,所以導致來令面沒有置中
  2. Cervelo原廠所配的貫通軸快拆,相較於一般的螺紋式,因為是用旋轉固定的方式,所以在夾持前叉上沒有辦法提供較好的剛性,所以造成輪組的晃動間距變大 (所以我換回一般的螺紋式貫通軸)
  3. RT900的碟盤,因為較輕,所以剛性也較差,煞車時所產生的共鳴聲也較(所以我換成MT900)
  4. 另外就是HOPE RX4 的來令片是他家自己的規格,所以選擇較少,幾乎只能用自己的來令片
車友們,你們看阿,換個小卡鉗所衍生的問題超多,所以有時不是原廠不好,一般車廠在搭配大廠的零件時就已經考慮到這些問題,如果我當初用Shimano原廠的卡鉗,或許就沒有這麼多問題了,但換HOPE RX4 就是爽,爽是自找的
最後我必須要提一下SRAM 的進步,尤其是搭配AXS APP,手機是一般人的必備品,可以直接透過手機的藍芽連結做變速上的設定,這我覺得超級方便的,反而像是SHIMANO,還是需要用特規的連接線來連電腦做設定就比較麻煩,這一點SRAM的科技感完勝
SHIMANO,我給你錢,你快出9270無線電變! 碟盤剛性也好一點拜託
 
結論:
甚麼樣的人,適合Cervelo S5呢? 如果你是喜歡完全空力化,喜歡競技感,每個彎都想要流利的OUT-IN-OUT,而且不是很在乎舒適性的話,那麼可以考慮Cervelo S5+高板輪組OPEN胎
那甚麼樣的人,適合Cannondale system 6? 如果你是喜歡空力車,但希望保留一點長途的舒適性,也剛好預算不是這麼高,想要嘗嘗外國品牌的車架,那麼可以考慮Cannondale system 6+中高板輪組無內胎
 
另外其實我也有試乘過Scott foil,過了有點久,就懶得寫心得,就當照片欣賞吧XDD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另外在S6騎乘方面,因為試乘期間天候不佳,晚上七點去車店取車,然後一直騎到晚上十一點。所以實際騎乘的距離也才50多公里的丘陵+平路。
當跨上S6時,相對於S5,騎姿勢較為舒適,另一方面也是龍頭墊圈較高的緣故。當開始騎乘後,最讓我驚豔的是S6的舒適性,我的天啊!怎麼會這麼蘇胡!一點都不像空力車該有的死硬感,給人種:走吧,北高!的錯覺,當然這樣的比較是不準的,但我想舒適性多半來自於其28C無內胎的功勞,雖然兩台車架尺寸相近,但S6給我的感覺就很均衡,騎乘中心比較偏後,在操控上壓力比較不會這麼大。雖然外觀上很空力,但車架的調性就比較適宜。
相反的,S5就很戰鬥,雖然操控佳,但是就要比較勞心在控制上,而且車架的調性就直來直往,雖然不是死硬型,但一旦跨上去就是進入戰鬥模式
就好像:
S5: 咱們衝  大腦: 路線好了,咱們衝!   肺: 呼吸調整好了,咱們衝!  雙腿:你們行,你們衝 881~
怎樣的腿力好像都餵不飽。但買車的先決條件不都是看外型嗎?,大家都懂得XD。
 
賞圖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Cervelo S5 V.S. Cannondale System 內有SRAM v.s. Shimano碟煞電變比較
 
說到Cervelo,應該是在2012年的單車展,我在Cervelo 的攤位上抽到Garmin–Cervélo車隊版車衣,我興高采烈地去找Phil-White 要簽名,合照時他問我:Which Cervelo bike that you are riding? 我笑笑的點了點頭(並不是我聽不懂英文) 而是我根本沒有Cervelo 的車啊!!! 我只好面帶不失禮貌笑容回答說:Although currently I don’t have Cervelo but I will get one in the future! 如今我於有我的Cervelo 了XDD
 
感謝昇陽公司的試乘活動,及捷興單車的支援,讓我可以來玩玩看SRAM AXS
 
最後有感而發,覺得以前Mobile01的單車版好豐富喔,很多大神都會在上面分享,而且時不時都會有圖文並茂的文章,每周最期待的就是上去看文章,但現在因為社群軟體的普及,可以享受咀嚼01上的優質單車文章也越來越少了,覺得還是喜歡文字的溫度。怎麼說呢,科技帶來的便利性,也會連帶來一部份的改變吧!
2020-10-02 1:01 發佈
現在的車價都離我很遙遠, 我還是去收過好幾季的車子比較划算
All Mighty Odin wrote:
首先來介紹一下,Cervelo...(恕刪)
之前有朋友借過Cervelo S5感想跟你差不多,
我看了也好想試試看S5的感覺
現在CERVELO S5很便宜 不用十萬
但是系統6的空力表現超過S5喔
S5 起程起來很舒服

可惜對我來説有設計瑕疵

里程數20公里就讓前三角撞到前叉。我看到網路上也有不少這樣的災情
あなたが思うより健康です
豪威 wrote:
前三角撞到前叉


什麼意思?
BIGHANCE wrote:
什麼意思?(恕刪)


是我沒表達清楚。車頭在轉動時因為受限導致前叉會跟前三角碰觸導致烤漆刮傷。

可以看看下面影片大概 50 秒的地方。



我自己是在把單車收進車裡的時候弄傷的。




當然這部影片還有提到其他的設計瑕疵,但是因為我看不到,我也不是選手所以也看不懂,也當作不知道
あなたが思うより健康です
真的假的,國內代理商還調漲

taiyoto wrote:
現在CERVELO S5...(恕刪)
哈,真正能維持定速40km/h的能幾個,只是跟大家分享
SimonW wrote:
但是系統6的空力表現(恕刪)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