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各位01版上的先進大家好,又是我沒錢但是有閒的花花。
文章的一開始先很遺憾地告訴各位鋁車的比較文章我真的非常懂大家想要看CAAD12、13加入戰局的心情,但是鑒於認識的經銷車店沒有試乘車,而代理商本身作風比較保守,那這世紀大比拚可能沒有辦法成行,真的對你們說一聲,對不起!
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話題回到我們今天談的車種——長途車。
 
我知道,每個人對自行車的定義都不一樣,
有些人是為了健康。
有些人是為了榮耀。
有些人是為了挑戰。
而我心目中的自行車,是一種純粹的樂趣,一種單純的從踩踏中獲得的快感。
      而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講的長途車款,又稱耐力車款,你也可以說Endurance bike

現在不管是哪個品牌,大多在公路車種都可以分成三大車系。
輕量、剛性、全能的爬坡車款。
空力、帥氣、衝刺的空力車款。
而我們主要講的長途車款說輕好像沒有它的份、說帥氣也還好,大部分都有點壓縮,舒適?都騎公路車了講求什麼?這就造就了台灣人的長途車款沒有那麼熱賣的原因,而在台灣的本土品牌內一部分都沒有長途車的產品線,多半都是因應市場的關係旗艦款只有空力車以及爬坡車,長途車款不是被冷落到一旁就是用比較低階的碳纖維布做成入門車款,近年來美利達的Ride車系甚至消失在台灣市場。
不可忽視的是,長途車款卻是在國外最熱賣的款式,捷安特的Defy在國外可以跟台灣TCR的能見度相比,更多的是老外看重的多功能性以及騎乘樂趣;隨著碟煞的興起,這種熱潮也慢慢的在台灣回溫,能夠讓其他車友們看重長途公路車的好我覺得也成為了我的義務,現在讓我們看看為什麼它們差別在哪裡?為什麼能叫做Endurance Bike?

|是什麼造就了長途車款?|

顧名思義,這是要給車手有更多的體力儲存可以保證更久的持續騎乘。
從幾何上他們要比一般車款騎起來更為挺拔,頭管加大、軸距加長、五通下沉讓重心穩定等等,這只是長途車基本款的第一步。
碟煞?必須的,我認為碟煞跟長途車款相輔相成──
剎車安全,更長遠的路,手感輕鬆,保留更多的體力,
寬胎容許,沒有夾器的干擾胎寬可以更加任性,而這對舒適度視其為重要的。
重量?抱歉,長途車款本來就是一個沒有在跟重量斤斤計較的車款。
你可以看到市面上幾乎所有的長途車款都有配備碟煞,甚至不少的品牌已經讓長途車款只配備碟煞了,接下來的就是好戲上場,也就是為什麼長途車款那麼有趣的原因。

|每個品牌間怎麼讓長途車款更加有競爭力?|

相較於爬坡車款比輕、比剛性,空力車款比風洞效益更高 
長途車款就有趣多了,各種讓車架更加舒適的方式可以說是百家爭鳴。

(一)幾何優化
這是基本款,只是將騎乘姿勢更為挺拔的話自然而然的就會更加舒服,這優點是不用什麼開發成本,重量的方面比較亮眼,多半可以在台灣的本土品牌的入門款看到,基本上可以當作騎乘姿勢比較沒那麼激進的公路車。
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看起來只是高一點的Ultimate,怪不得Cayon要取名為Endurace

代表車款:Canyon Endurace(不過Endurace高階款的座管有做舒適處理)

(二)管型改造
藉由車架管形的形狀改變,可以在車架有比較大的彈性空間可以過濾掉騎乘時所產生的震動,多半於後上下叉比較多見,一般是扁形或是D形比較常見,這個方式也可以利用於其他車款,像是大家所熟知的捷安特Defy就是以成熟的D-fuse坐管站穩地位,而今年的Defy又開發了D-fuse彎把,讓整個車架有更完整的體驗。
又如Cannondale的Synapse,這款大家也是比較熟悉,它在車架的所有地方都進行了管形的改造稱做SAVE微避震系統,在震動的時候都會稍微的扭曲以此來增加舒適感。
這種管型改造的好處是不犧牲重量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舒適度,但可能會讓一些以瞬間瓦力高輸出的車手來講可能會有點"軟",但這不影響原本就以迴轉數取巧的車手。
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今年的Defy連把手都有D-Fuse設計,讓前後一樣有簡單卻有效的濾震效果

代表車款:Giant Defy、Cannondale Synapse、BMC RoadMachine

(三)特殊材質
車架除了碳纖維之外再加入每個品牌自己獨家加入的特殊材質,這個比較少見,每個品牌所聲稱的效果有所不同,不過這種讓車架舒適的方式不常見於長途車款,競賽系的比較多。
這種車不是很貴就是很重,效果也備受質疑,不過這就是有趣的地方。
像LOOK 765加入了亞麻纖維聲稱有更好的吸震效果,但成車重量逼近9公斤這有如鋁車一般的重量,而加入特殊材質又很輕的車款我們有熟悉的Bianchi,從之前的防彈布Kevlar到現在的Countervail,頂級空力車款XR4單車架僅1000公克不到,而且是真的有效的舒服,不過有CV材質的Bianchi車款都10萬起跳。
閃電牌舊款的Roubaix相信大家對它的印象也很深刻,在前叉還有後上叉的地方加入特殊的膠狀物質,說這樣子有可以有效的過濾震動,後來卻取消了這樣的設計,跟閃電銷售聊天中有提到,這樣子的濾波雖然是有效的,但前叉的地方在抵銷震動的同時也會給予車架及車手一點反作用力,雖然影響很小,但在賽場上分秒必爭的關係最終取消了這特殊的設計。
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765是最容易入手的法國名駒,但重量表現讓人懷疑人生

代表車款:LOOK 765、Bianchi Infinito CV

(四)加入避震機構
這邊的意思指的不是像登山車那樣加入那個誇張的避震器,而是保有公路車的速度感下開發出的微型避震機構,這可以說是黑科技,因為這可以讓減震的效果最有感,當然也要強大的超輕碳纖維支持才可以讓重量保持在同級車款內,顯而易見的就是昂貴的售價,而擁有此機構的入門款重量表現可以說極差,在這避震機構下有相同價位一定會使用副廠零件。
但要說真正的長途車款,這種車架設計可以說是極致的體驗。
Specialized最新的Roubaix有Future Shock,它是一個彈簧的阻尼安裝在龍頭的位置,在崎嶇的路面上可以以肉眼可見的彈跳看著阻尼吸收震動的彈跳,真是石板路的利器。
Trek則是以isoSpeed著稱,設計一個連動的桿在震動的時候自然的稍微前後擺動抵銷掉,這讓他們自家的空力車款Madone可以保留超空力的外型並且增加了絕對的舒適性。
這美國兩大巨頭設計的方式絕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因為他們可以讓長途車款成為真正的全能,沒錯,他們在自家的長途車款中加入了空力優化,閃電在實測的風洞中最新的Roubaix擁有前一代自家空力款Venge的水準,Trek也是如此;不僅如此,兩家的碳纖維水準皆是業界的頂尖,所以他們頂級的長途車款可以有不可思議的舒適避震、頂級碳纖維的剛性、空力管型的加成、亮眼的重量表現,這集三大車系的優點於一身的車款,除了缺點貴之外,幾乎找不到挑剔的地方。
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這陣子剛亮相的全新改款Domane,看起來完全就是兇猛的空力戰車

代表車款:Specialized Roubaix、Trek Domane

當然這幾個舒適改造都互不衝突,多半的品牌會選擇融合其中一些元素成為複合型的長途車款,講了這麼多,我也要深入一款做介紹,剛好DARE慷慨大方借了我這台長途機器。

|DARE GFX|

相信大家對DARE不陌生,它是唯一一家台灣中小企業中敢把所有的成車售價都定在六位數以上的品牌,相信他們敢定這種售價就有他們一定的堅持,我自己也接觸了DARE一陣子,從環台賽王景徽騎著MR1s到頂級U23賽事Tour de L'avenir由選手Tobias Svendsen Foss騎乘著MR1s DB以來可以說能見度越來越高了,MR1s也是唯一經過英國權威媒體BikeRadar測試的中小台灣品牌車款,並給予出了4.5顆星的高評價,要知道其他歐美老牌的車款要獲得4顆星的青睞都很困難了。
GFX(GFE)可說是加入了新血,終於使DARE的車系擁有完整的三本柱。


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喜聞樂見的變色龍塗裝,紫藍綠變色,陽光照耀下會有黃銅色,珍珠漆質感。
而這台車粗大強壯的下管跟別人說這是E-BIKE他可能也會信。
 
身為一個長途車款不如說是由Gravel bike魔改而來的配置,事實上GFX跟GFE是同一款車架,但是因為配置的不同就可以讓兩台車有完全不一樣的調性,我們來看看他們有哪些特點。

(一)外擴把
DARE為GFX搭上了14度的外擴把,這個對長途旅行來說可以說是利器,雙手更舒服的延伸,下坡更緊湊的轉向都加了不少分,不僅如此,我自己在一個月的測試中發現了外擴把的好處是讓煞變把的轉點施力更加輕鬆;不過上把位的抓握空間就會減少,這個要注意一下。

(二)越野胎、輪組通吃
接下來是超寬胎容許度,最高45C的顆粒越野胎能夠在這種崎嶇路面上順暢的運作,如果換回28或32C的胎寬的話也不必擔心間隙很大的前叉,DARE提供了前叉的保護蓋,可以讓更換細胎的時候保有公路車的緊湊美觀;有了貫通軸的特性後CX輪組也能簡單吃下,這讓GFX有了輕越野路面的挑戰空間。

(三)自由調整後勾爪軸距
這個是我認為為什麼DARE有那個膽把GFX換了公路配置後就換名GFE當作長途車賣的原因,後勾爪的軸距調短之後可以讓整體操控更加靈敏,長RC可以在越野時有更穩定的表現,也因為可以調整軸距的關係,GFX可以吃下650B大小的輪組,對原本就有越野需求的人又是非常好的消息。

(四)水壺架x3
多的水壺架鎖孔位於上管,除了水壺之外也可以鎖有對應水壺架孔的上管包等等,增加了長途的補給擴充性,綁帶式的馬鞍包記得被版友們所詬病會傷車架,這就不會有那問題了,喜歡更多水壺架的人可以考慮旅行車,多到你害怕。

 

|Shimano GRX|

非常幸運的,DARE借我的這款車上面搭載了最新的GRX變速系統,這是Shimano專為旅行、跨界、礫石專門開發的套件,這車上搭的是GRX810,你可以當成Ultegra等級。
基本上我覺得跟R8000大同小異,我這邊就直接點出這套件對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一)副煞把
以為副煞把是低階公路車的產物?不,GRX搭配的油壓副煞把完全改變了我對公路車的習慣,從長期的握住煞變把變為了習慣握住上把的風格,並且因此長時間的騎姿變為挺姿,保留了更多的體力輕鬆的騎乘,這副煞把功不可沒,從外觀來看,副煞把的線路雖然是油壓線但是收得非常美觀,不會有雜亂的感覺,煞桿設計高雅,表面處理為磨沙質感,而剎車手感跟登山車沒有兩樣,甚至下坡的時候也可以輕鬆的含著副煞把走,但為了轉向的操作,那樣的機會沒有太多。
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原本以為是累贅的油壓副煞,一個月的體驗後變成愛不釋手的配件。
 
(二)46/30 超壓縮齒比
以往公路車族群想要更輕鬆的爬坡只能改齒比,不是花大大的錢買46/30的大盤,就是要在原本自己的Shimano腿組上改裝壓縮齒盤,而那會讓整體美觀不一致,有種補丁的感覺,而這一次Shimano GRX給了46/30的齒比下原生的Shimano變速效率、BB規格問題、改裝造成的美觀不協調在此一併的解決,就連正統公路族群的車友,我覺得GRX壓縮大盤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對這台重達10公斤的GFX而言更是必須的。
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GRX腿組很有登山車風格的粗曠感。
 
(三)SHADOW RD+後變
激烈的路面下一定會有鏈條跳動的情形,這可能會使寶貝的後下叉受到傷害,以往Shimano對上SRAM在後變跳動上有明顯的弱勢,這次的SHADOW RD+技術讓島野扳回了一城,除了之前Ultegra RX有搭載之外,GRX當然也有這項新的技術,實測上劍南路頂往中間那條路的輕越野下坡後沒有看見後下叉有被打到的痕跡,謝謝GRX可以讓我不用賠DARE錢。
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第一次看到後變型號是用銘版呈現,印象只有登山車系有,超酷。
 
(四)煞變把
GRX的機械煞變把在設計上有讓轉點的角度更小就可以觸發變速,整體來說非常的輕巧,而進檔撥片似乎變大片了?操控上我覺得輕手很多,還是那個Shimano;不知道是不是因為14度外擴把還是GRX特意設計的關係,我在變速的時候可以感覺到把手是微微向內轉點的,就像SRAM的變速一樣符合人體工學;順帶一提,把手外表處理是親膚的質感,很好摸,跟其他套件的塑料感完全不同,這讓我騎的過程中忍不住用手一直去摸煞桿表面;橡膠握把套也是全新紋路,溝槽非常的深,應該是以裸手也能緊握的操作為發想。
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煞變把上的GRX標誌讓路過車友眼睛為之一亮,別於DURA-ACE的高貴,是一種新奇感。


|上路實測|

這次為期一個月的路測除了要用32C胎寬的公路型態之外也有45C的越野型態,輪組使用了DT-SWISS的CR1600,基本上就看成可以吃寬胎的PR1600吧,基本上比賽練習兼用,如果想要爆改碳纖版輪的話也是可以的,但那基本上就與車架設計相違背,讓車架的助益跟輪組的助益些微抵銷,原本要跟捷安特搞CADEX上去這玩意,結果他們說工廠出單都來不及了,拿去玩就更不可能了,好吧。

(一)市區
市區可以說是GFX的主場之一,為什麼那麼說呢?明明是叫做長途車,其實你有所不知,旅行車或礫石車有買菜車之稱,就是因為他們有貨架的擴充跟寬胎的任性,搭配握住上把之後輕鬆的含著副煞把的輕鬆感享受平把的便利,挺拔的騎姿,人行道的上下段差、柏油路面的坑洞交給45C胎寬解決,整體而言比起正統公路車在市區的閃閃躲躲,路面的坑洞、無法跨越的段差等,市區的GFX在騎乘的享受上有著絕對的優勢,這甚至改變了我騎車出門的意願,不論買菜還是辦事,平日都可以享受這等快樂,但是換成GFE配置後在市區的表現只能比正統公路車稍好一點,人行道的石板感受比較順滑之外只能多加小心了。

(二)平路
出了市區我們到了平路河濱上,GFX配置下45C的胎寬我真的沒有辦法說什麼好話了,最先感覺到的便是起步的傳動感變得比較遲鈍,雖然說速度帶起來之後會比較省力一些,但加速一定會比較吃虧,跟正統公路車友一起騎乘的時候會感覺到費力,雖然說一起彼此休閒騎的時候沒有明顯的差異,但遇到腳力較強的車友們請把胎寬換細吧;GFE配置下的平路就好多了,可以很輕易的帶起速度,就跟一般公路車一樣,加上舒適車架的設計可以感覺到後半部的扁形管讓路感順滑許多,但加速感依然不會像TCR、Allez那些車種暴力;平路上要加快時握下把讓自己身形變得空力是必要的,但長途車架的設計讓我趴下的時候背部有點凸起,讓空力的助益是比較低的,加上車架高頭腕又粗大下管的設計,GFE跟空力是無緣的。

(三)爬坡
「10公斤的車爬坡?別跟我說笑了。」STOP,我一直以來想要主張的概念就是對假日車手還是新手來說,齒比是絕對大於車重,更輕的齒比龜速慢慢上山總比爆心跳又喘又累的騎騎停停好,事實上也是如此,去騎一趟劍中劍以往要休息兩次,即使我用GFX的配置去騎,不需要任何的休息就可以完成了,那種成就感是以往達不到的,不過這裡要說一下45C的胎寬不適合抽車上山,在腳左右踩踏的時候車架跟輪胎有一種踩著海綿的感覺,過大的胎寬把抽車的力氣給吃掉了,這時候還是輕齒比穩定迴轉數的好。

(四)下坡
我不知道我從風櫃嘴下坡原來是那麼爽快的一件事情,9月底的時候颱風過境,坡道上充滿了樹枝與葉片,我騎著GFX一路往下滑,起初可以輕輕地握著上把含住副煞,到了彎道改成握住煞變把穩定的U轉,都是多虧了GRX套件跟45C胎寬的相互配合,一路上我可以輾壓所有在路旁的粗樹枝,GFX的車架加長軸距可以讓我就更多時間準備每一次的入彎,下坡我反而快了我的車友不少。

|GFX哪裡可以更好?

在這次為期一個月的試騎中我發現了滿重要的問題,GFX是屬於隱藏式座管,自然的在座管跟車架之間就會有細小的縫存在,在礫石、沙灘、樹叢中的小碎石或沙子很可能就會跑進去座管跟車架之間,這對GRAVEL BIKE是硬傷,DARE如果給個橡膠套的話我會很滿意的。
再來隱藏Di2電池的下管部位,不願意具名的某店員表示可能在激烈騎乘的時候汗漬會滲透進去護蓋內,我自己覺得DARE應該也有想到這個問題所以做了些什麼處理才對,但我真的不喜歡電變,所以沒差。
GFX(GFE)的車架僅做了在後半部管型舒適化的處理,所以來自前方的震動跟後方的舒適是不平衡的,我希望DARE對這個車架去加強前半部的舒適處理,雖然自家的握把帶手感不錯,但值得更多的加分,以往的文稿上面有說車架上有魚鱗碳纖布的加入,可以讓震動吸收更強大,可惜因為魚鱗布的廠商的難產,DARE之後的車款都沒有這個特殊的材質了,這讓我很惋惜。
喔對了,想當然的這台車沒有UCI認證。

|小語

整體來說,GFX是一個稱職的Gravel bike,車架1100g出頭,可以含入重口味的胎寬還有輪組,多樣化的擴充性能,DARE百看不膩的大自然系塗裝,改裝後與正統公路車一樣的性能,需要的時候可以做偉大的長途旅行,GFX遠離了速度與激情,換得的是在樹林、草原的一絲恬靜,我推薦GFX給需要輕度越野、旅行,但又想要在柏油路上快速馳騁的車友,對我來說這台車就是一隻變形金剛,只要一台車,兩組不同調性的輪組,就能騎出完全不同的路。

隨著DARE在賽事的能見度提高,未來可能要讓贊助的車隊遇到像是Roubaix這樣的經典賽事,我知道MR1s是非常硬的車架,DARE有能力的話可以一款具有競爭力、真正的Endurance bike,有競賽的幾何、舒適的減震設計(最好是機構系的!),更甚者些許的空力元素成為真正的長途全能車,當然只是建議。

順帶一提,如果DARE願意的話我覺得相同的車款可以用比較入門的碳纖布去製作,搭配105套件成車出售,打入中價位的話應該市場會更大,不過這可能違背DARE的精品理念吧,這樣子才給人一種高端品牌的感覺。

|比較?

當然一些人都知道我騎過非常多的車款,但這台車實在太特別了,我只能以價位跟功能性去推薦車友們看一下這些車款有哪些需求,選擇最符合自己的,不過別忘記了,塗裝至上。
GFX單車架建議售價約8萬,組成車方案最終售價會在10萬出頭,這價位的長途車款都是佼佼者,但各有短長。

車款 DARE GFX(GFE) Giant
Defy
Specialized Roubaix Trek
Domane
減震
方式
管型變化
機構減震
特色
最大胎寬
最輕重量
最強剛性、空力優勢
短處 無UCI、
非公路競賽風格
高瓦數輸出者可能有疑慮 貴且重
這價格還沒有
S-WORKS
貴且重
這價格的isoSpeed不能調
重量 GFE約8kg 7.8kg 約9kg 9.2kg
簡評 變形金剛
兩路通吃
國民神駒
滿車好料
美國黑科技減震
預算無上限首選

補充一下上面的圖表。
Defy的型號是Advanced Pro 1(2020年稱PRO 2),建議售價為108000,7.8kg是店面M號實測,多虧了自家碳纖輪、碳纖D-FUSE把手、全套R8000、無內胎的原因,重量大幅減輕,基本上牽這台沒什麼需要改的地方,好好的騎吧。

Roubaix的型號是Roubaix Comp,建議售價為108000,忘了說Roubaix除了很棒的Future Shock設計之外,座管則是Pavé技術,視覺上座管的鎖點在上方,事實上藏在下面一大截的位置,這讓座管的位移量大幅增加,前後都有聰明的減震設計,不過這10萬還不足以讓你的下管變成S-WORKS之外,Future Shock的彈簧阻尼也不能鎖定,這要到Export等級(18萬)才能自由的調節你什麼時候需要減震或是堅定騎乘的需求。

Domane的型號是Domane SL6,建議售價為美金3799,台灣售價未定,有關更多的Domane或TREK車款的騎乘感受可以參考我以前的試騎心得,我們也知道,碳纖的TREK車款都有分二級SL以及一級SLR,而二級Domane SL是不能調整isoSpeed的軟硬度的,而2020發佈的Domane SL估計也會做出這個區分,新款重量也大幅增加到9.2kg,如果想要有10萬元Defy的重量表現,那麼估計閃電跟TREK都要再多花幾萬才能有相同水準;
沒錯,就算花了10萬買了美國二巨頭的舒適型車款,他們兩者的設計依然是被閹割過的,不是完整的機構型減震體驗。

有可能有人說為什麼非得選DARE呢?捷安特有Revolt、Trek有Checkpoint、閃電也有Diverge可以選,問題是這些越野公路款在台灣難以取得,而DARE是唯一常態性販售的高階Gravel Bike,雖然台灣的市場很小,但是對願意想要嘗試多路線的車手來說GFX(GFE)的確是目前台灣市場目前少數不錯的選擇,它也許不是我騎過最快的車,但它肯定是我騎過最有趣的車。

Okay!以上就是我對長途公路車的小見解以及跟大家分享我騎乘DARE GFX還有現在最新穎的Shimano GRX套件的分享,如果我有任何意見或是需要改進的地方歡迎所有的車友在下面分享你的想法;本文章僅發表於Mobile01,歡迎註明後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長途車款的美好,如果沒有差錯的話下次會繼續「淺談長途車系」系列,我們來談談看國民神駒Defy吧!

淺談長途車系|DARE GFX×Shimano GRX
2019-10-24 12:54 發佈
碎石路車45C輪胎跑去騎風櫃嘴幹嘛?

桶後內洞衝了啦
可以補充一下

cannondale synapse跟focus paralane也都是endurance好車
兩者都是搭配25.4座管跟五通立管變形處理 也都是為了減震 兩台也都是好車好價
http://www.flickr.com/photos/deanet/
感謝樓主詳細的介紹,加分先!

不過樓主雖然很用心做了表格來介紹,但卻比較錯了車. DARE GFX雖然是跟GFE共用車架,但畢竟用的配件組合都是碎石路公車專用, 因此GFX嚴格說應該叫碎石公車, GFE才是長途車或耐久車.

因此, GFX的競爭對手應該是Giant Revolt, Trek Checkpoint, 或是Specialized Diverge. 如果樓主今天是介紹GFE,它的競爭才是Defy, Domane, 和Roubaix. 別的大廠碎石公路車雖然車架跟耐久車類似,但仍然不同. 而DARE GFX和GFE則是車架相同,我猜也許是小廠的關係, 不想備料太複雜?

另外,GFX與Trek Checkpoint和Specialized Diverge的後軸距都可調整長度,這是這三型車很特別之處,不知樓主有否試過長軸距與短軸距的差別?

還有碎石公路車一般不會用於比賽, 因此有否UCI認證其實沒差. 會拿去做UCI認證的大多是純公路車或是cyclocross. 因此GFX沒有認證其實無妨.
wikiwikiwildwildwest wrote:碎石路車45C輪胎跑...(恕刪)


啊哈!這個畢竟是我本身是公路車手,要看的是越野公路車上山下海跟平時路測的感覺
雖然GCN有實測過有些微差距,但我抱持自己實驗的精神每一段路我都用兩種型態騎過一次
當然他們該跑的地方都有去,DARE GFX的能力也可以去翻他們的臉書,有比賽照片喔。
deanet wrote:可以補充一下 cannondale...(恕刪)




賽那普斯真是一台好車,進口車能夠與台灣價位相比拚的好像只有這一台,除了細座管,車架上每一個管行都做的避震處理,更不用說那獨特的中空立管,不過聽說新年度之後就取消了非Hi-mod的中空立管?
至於Focus我就不太熟悉,如果有特別棒的地方還請前輩補充。
Monte920 wrote:感謝樓主詳細的介紹,...(恕刪)


真的非常感謝Monte大的賞識,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前輩您也是長途車款的愛好者,期待更多來自於您的分享。

沒錯,GFX(GFE)就是因為這麼特別的雙生關係不論怎麼比較好像都不對,不過別擔心,那個細項是GFE的型態去做比較的,DARE這樣子的關係就把變速套件跟零件換一下就當成長途車販售,那我就只好用這角度去跟其他車款比對,顯而易見,GFE還是藏不住Gravel的幾何還有車架血統,也因此沒有UCI也是我裡面提到的硬傷,DARE未來接觸更多賽事勢必要有符合UCI規範的長途車,我覺得GFE是DARE開發出了GFX之後想說順便完整一下長途體系而生的,試想把Revolt裝上R8000後裝28C胎後想變成Defy的那種感覺,但DARE畢竟是沒那麼多錢可以砸開發成本的公司,這個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至於為何不跟G、S、T旗下的越野公路車相比,是因為台灣的市場環境下真的都難以了解這些好車,除非有特殊管道,前陣子我在加拿大留學的車友跟我分享了他在那邊的車店,像是Checkpoint這種的車子是常態性擺在店內的,跟台灣的民情完全不一樣,反倒是公路車會是在比較裡面的位置;自然的Diverge跟Checkpoint的軸距調整特性我是無法體驗的,可是我可以說在GFX上的調整在下坡轉向時頗明顯,其它的地方恕小弟木體無法感受,粗細胎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多。
有個小小的提問

樓主若是把GFX的45c胎, 換成較小較細的胎, 對於在平路環境(偏純公路車方向走)的舒適度影響程度, 有多少的差異? 畢竟45c有點粗大到幾乎像是登山車/越野車的領域了....
真的很有感於Dare在製車架上的用心,也很佩服它在行銷上的努力,希望Dare能在高階自行車市場打破受眾的固有品牌迷失,有亮眼的銷售表現~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