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請問GIANT會出一級的,但非ISP的車架嗎?

請問GIANT會出一級的,但非ISP的車架嗎?
我記得2013年有出TCR ADV SL 非ISP車架,但未來會再出嗎?
2019-09-27 13:34 發佈
文章關鍵字 ISP giant 車架
依據歷年來捷安特的產品觀察經驗
我覺得非常難
機率低到可以忽略
他們家是著名的硬脖子絕不走回頭路
光看OD2的規格就知道他們有多堅持
Canyon 同樣也是 OD2. (1 1/4")

Owen_Yang wrote:
依據歷年來捷安特的產...(恕刪)
據說以後不會有ISP
拭目以待
kevinw1125 wrote:
據說以後不會有ISP...(恕刪)


哇!這也改變太大了。共存即可(像立管和上管型要幾乎一樣)
silver mondeo wrote:
哇!這也改變太大了。...(恕刪)


xs s m ml l xl

然後ISP 和非ISP

光TCR 一種車型就要增加一倍的模具成本

共10個尺寸的模具

雖然我也希望可以出一級非ISP的車架

但兩者並行覺得不太可能
01中的高手(財力高+腿力高)一提到ISP就知道什麼,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敢問. 小弟我因為是低手,所以特別去研究了一下Giant一級碳架與ISP, 大概知道了什麼一回事.

ISP是integrated seat post的縮寫,也就是沒有分開的坐管,整個車架與坐管一體成型. 當你了解了Giant製作一級碳架的目的之後,就知道為什麼他們要使用ISP.

絕大部分在市面上買到的Giant碳車大多都是用二級碳架(Advanced, Advanced Pro), 其實二級碳架不管在輕量上,舒適度上,耐用度上都綽綽有餘. 所以他們發展一級碳架(Advanced SL)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於競賽, 因此特點是注重在輕量,以及高堅硬度,才能讓踩踏力能不損失傳輸下去(但舒適度可能就犧牲了). 為了這些特點, ISP是必須的:

1. 一般我們用的分開坐管一定要深入車架某些長度才能夠穩固支撐, 因此重量上一定會比ISP重,也許儘管只差了幾十公克,但在競賽中的名次是用秒差來排名的仍然很重要.
2. Giant近年來的分開坐管都是D Fuse設計,強調增加顛頗路的舒適,又不會太大影響動力的傳輸, 但儘管如此,動力仍然會損耗掉一些. 至於ISP再加上一級碳架的高堅硬度, 就不會有動力傳輸損失的這個問題.
3. 買一級碳架車的人通常這不會是他們的第一台車, 也可能有多出幾根坐管. 如果一級碳架不是ISP,可以插坐管的話,那勢必會造成一級車架+二級坐管或甚至+鋁坐管的事情發生,這就會增加重量,也讓性能打折扣了.
4. ISP由於主要用途是用來競賽,所以車主剛買車時就要先做好fitting,然後根據資料來訂定坐墊高度,然後鋸掉上端管. 以後只能靠坐墊下面的夾器來做點高低的微調,但無法做差別太大的高低調整. 這表示這台車完全是為車主(或車選手)的身材高度打量來配合坐管高度, 而不希望車主跟家裡的人或其他朋友們分享騎車,因為身高差別太大的話,就無法做足夠的高低調整.

我不知道將來Giant的方針走向. 但除非它的試騎選手騎不出ISP vs. 非ISP車架的成績差別,否則我想在不久的未來,一級車架仍然是與ISP共存的.
我看過LOOK 也有ISP車架
TREK 比較奇怪 半套ISP車架

OD2 目前有CANYON,SCOTT (GIANT也是)

現在一級車都出一體車把 結合了 龍頭+把手,因為走隱藏線,反倒會更會

目前可以在 BMC 一級車 ,CERVELO S5 ,SCOTT FOIL 20 等等其他車也是

把手+龍頭 至少要兩萬起跳
一直有個疑問

如果立管拉長拉高
那麼座管就不需要那麼長了
座管和立管的重疊變短
車子的重量可以降低

但為什麼都沒有車架廠商這樣做呢?
Stallings wrote:
一直有個疑問如果立管...(恕刪)


你是說像TREK那樣的作法嗎?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