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購車迷思:2019 TCR ADVANCED PRO 0 Disc KOM v.s. 2019 TCR ADVANCED PRO 1 KOM v.s. PINARELLO PRINCE 2019

經過武嶺盃的考驗後,便又燃起一股強烈換車嘗試的開始!
為什麼呢?
話說小弟嫩腳也騎了3年G牌TCR SLR2 2016號稱一級鋁,秉持著鋁車也能上天堂的想法,經過改裝下車重來到7.95(含踏),頂了兩次武嶺,這次來到差強人意的4.5小時⋯
在武嶺盃前三個月便以持續關注幾款車,分別是以下三款(話說都還沒在板上看到開箱或討論分享):
1.2019 TCR ADVANCED PRO 0 Disc KOM ,NTD 13,8000,Ultegra Di2,碟煞, 原廠SLR 1 Disk 42mm 輪組,雙邊功率器,車重約7.7

購車迷思:2019 TCR ADVANCED PRO 0 Disc KOM v.s. 2019 TCR ADVANCED PRO 1 KOM v.s. PINARELLO PRINCE 2019





2.2019 TCR ADVANCED PRO 1 KOM ,NTD 92,800,Ultegra R8000,原廠SLR1 42mm輪組,車重約7.1

購車迷思:2019 TCR ADVANCED PRO 0 Disc KOM v.s. 2019 TCR ADVANCED PRO 1 KOM v.s. PINARELLO PRINCE 2019



3.PINARELLO PRINCE 2019,NTD 約 11,000,僅售車架另送Ultegra R8000,升級二級電變後其餘原設備移植約上述價位,重量約7.5-8.


購車迷思:2019 TCR ADVANCED PRO 0 Disc KOM v.s. 2019 TCR ADVANCED PRO 1 KOM v.s. PINARELLO PRINCE 2019



前兩款與最後一款截然不同,但也是替自己第一次升級給個不同的選擇,據悉都是最高T700製成的車架、但小弟是第一次上碳纖架,又不想爾後再追加繼續升級,故想一次買到好,但一級車就算了,因為騎的如何還是靠自己啦!
目前還未在M版看到車友分享⋯
故就針對升級而言,再此請問各位大大 !
本身沒上過碳車,所以才特別懇請各位大大們分享~到底一級鋁與二級碳差別在哪?踩踏剛性?不易軟腳?
在武嶺盃時沒看到太多碟煞車(有也多半為中老年車友),犧牲重量後碟煞是必要的嗎?
另外板上有大大們是這些坐騎嗎?歡迎分享騎乘經驗!
2018-09-11 0:21 發佈
PRO1那台 並沒有含功率計拉 那麼扯9萬還包雙腿功率計+不差的碳輪其他牌子都不用玩了

我的建議是碟煞雖然有整合但是還沒有成熟,除了車重偏高以外,碟煞的輪組在下坡殺灣的穩定度,跟抽車側向剛性,以及
風阻都會比同等級的C夾車還要來的差。

不過如果沒要拚凸台的話 我還是比較推 選項1碟煞車 畢竟 太便宜了
13萬多 包電變 還包雙腿功率計 而且各廠的碟煞車大多比C夾車來的貴
這樣看起來1是比較划算的,而且回頭率比較高

如果是要比快的話 說實在話 "車架"幾級真的沒啥好比的 同樣的爬坡車 同樣空力車 1.2級車能差多少
BMC過去曾經 拿出自家的測試數據 1.2級 剛性舒適數據完全一樣(畢竟只是材料不同 幾何技術完全一樣)以bmc來看 1級碳/2級碳/1級鋁差異並不大 >3級碳>入門鋁
不過bmc一級是7005鋁 捷安特一級鋁是6011A鋁特性能不同會不會有差就是不知道了

只差重量300多爬武嶺 能影響其實也有限,騎平路幾乎沒差


其實碳鋁車的舒適度差距完全可以靠  碳彎把龍頭 座弓座管 輪胎 來解決,也未必需要換掉車架
如果要比快的話,你的鋁車架 直接搭配個LW  AX之類的的輪組 成績絕對好過上面成車 日後再脫手也會比gant車架來的好賣


輪組影響層面有1.風阻 2.剛性 3.慣性 4.重量 5.滾組

車架吃最大的就重量跟識別度而已  剛性 風阻效益遠低輪組    


為何環法賽場上沒有鋁車,
1.因為他們沒有預算上限
2.安全起見使用鋁把+鋁龍頭 如果再用鋁車舒適會受到影響
3.多日賽比較怕疲勞累積
4.贊助商也推碳車,畢竟好賣利潤高,即使小規模也好生產

我騎過一級鋁架,就是跟樓主相似的TCX SLR2. 我也騎過三級碳架 (Anyroad Comax). 但我沒騎過樓主提出來問這種高等級的,也沒辦法跟你說差這些半公斤會讓你登山多快幾分鐘幾秒鐘?

但以我經驗來說,一級鋁架與三級碳架在重量上不會差很多, 同樣我一個人騎, 也騎不太出不同的成績性能來. 影響性能比較大的是變速齒比,輪胎,以及輪組. 剛性來說也差不多.至於舒適度, 碳架還是舒服一點,但也不是天大的差別. 如果TCX SLR2對屁股的舒適性是80%, 那Anyroad Comax就大約是90%, 就這樣.

倒是手把舒適性,由於兩者轉向系統都是鋁碳hybrid,以及手把都是鋁,有時候騎久了不是屁股痛,而是手掌麻. 你如果買二級Advanced Pro或是一級Advanced SL, 轉向系統都是純碳,可能對手掌而言會更舒服一些. 但我沒騎過,猜的!

LeafJohn wrote:
經過武嶺盃的考驗後...(恕刪)


1.2019 TCR ADVANCED PRO 0 Disc KOM +1

買下去 42mm高碳輪 電變 雙邊功率 都有了

除了 每個人 外胎 椅墊 非輪齒比 喜好不一樣

要改什麼 大概是換換病發作 現在捷安特不是可以補差價 升級slr 0?

prince disc 好像也可以考慮XD
樓主武嶺4小時半喔,這樣很厲害了
我個人有兩台車,一台一級斯特拉電變碟煞,一台Propel Pro1,結論就是舒適度看輪組輪胎,爬坡看齒比
但是成績要進步靠得是功率訓練才是最有效
所以如果是我會選第一台
原本車就不重了,要換就直上TCR ISP成車,不然說真的沒太大差異
到時候沒啥進步又想著要換一級車架才真的浪費錢
我就是從入門鋁SCR1換成入門碳CURVE,最近換上TCR ISP
說真的入門鋁換入門碳真的差異不大,只是比較減震
但換成一級碳整個踩起來的剛性完全無法比,這次武嶺盃成績也大躍進
如果你真的有心要專心練車突破自己就直上一級吧,別多走冤枉路
扣除輪組、套件等價值,這車架絕對值得,CP值超高
就這三台選,2019 TCR ADVANCED PRO 0 Disc KOM +1
預算購~絕對推第一台
該有的都有惹
PS:或是更便宜的TCR ADV PRO 1 KOM DISC NTD98000

另外很多中年大叔買DISC
我覺得是必然的趨勢

因為你平常練車爬山還是要使用碳板輪下坡...
DISC不怕燒~制動幸好~輕手感~不怕下雨

C夾除非你上山後有車載下來或
或是平常練車都用鋁框練習輪...


PS:小弟是C夾配鋁框紅跑0....
qq74100147 wrote:
我的建議是碟煞雖然有整合但是還沒有成熟,除了車重偏高以外,碟煞的輪組在下坡殺灣的穩定度,跟抽車側向剛性,以及
風阻都會比同等級的C夾車還要來的差。(恕刪)


這根據何處?有什麼可證明碟煞框下坡殺彎抽車側向剛性比較差?當登山車下坡車都是假的嗎?
瘋狂虱目魚 wrote:
這根據何處?有什麼...(恕刪)


登山車的胎寬跟花鼓寬 幾何設計 還有避震設計本來就能提高穩定度.而且這類車重心偏後比較不吃前輪側向剛性

碟煞公路框 前輪跟 C夾公路框一樣都是100MM寬
直接壓縮煞車那邊的輻條角度導致側向剛性變差很多(看一下兩邊角度差很多)


如果這樣壓縮操控都一樣好那幹嘛壓縮一邊 何不壓縮兩邊 輻條角度越小風阻就越低 不是更好??實際上做不到 兩邊都壓到那種角度抽車或下坡殺灣都會完蛋 壓縮單邊也會有影響的, 沒影響的話C夾的輻條都能再往內縮了 尤其鐵車對風阻的執著沒道理不壓縮

很多人也跟說open胎比管胎還強了 實際上是如此嗎?? 壓灣的時候open胎會呈現非圓的情況 而管胎依然是真圓.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