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須說,自己是個愛亂花錢的人,從2007年接觸自行車到現在,近10年的時間,前前後後換了12輛車!
每輛車給了我有不同的騎乘感受(尺寸和材質不同,感覺當然也有好壞),家中所買的零件更是不計其數,老實說,這種近似成癮的程度,在剛開始的幾年非常嚴重,幾乎是網路上大家說好騎的車,我都想買來試試,如此無頭蒼蠅作法,想當然爾,花費是非常可觀的!
我的身高173.5公分,跨高84公分,之前就常發現,比我矮的人坐在同樣辦公椅比我高,一般75公分高的辦公桌面,我的椅子往往要拉到最高才覺得鍵盤和滑鼠用得就手,走到有些車店裡,老闆問了我的身高,就說上管52~53公分就可以了,54公分太大,試了很多車(也就是買了之後),才發現車往往最後被自己調整成了長頸鹿,說剛開始那幾年趴不下去還情有可原,都已經騎了快10年,自己的車還是這個鳥樣,實在是說不過去….. 也看不下去!
相同身高的人非常多,但四肢軀幹都同樣幾何的人恐怕很少,所以會有各種不同長度的龍頭、不同後移距離的座管、不同Reach和Drop的車把手可以讓消費者作微調,到後來我個人的理解是,在車架的尺寸是對的前提下,才有微調的價值,如果為了騎乘舒服的感覺,調整出個四不像,基本上就是個錯誤的尺寸!
大家提的CP值我當然知道,那怎麼樣才是最有CP值的做法?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目前買到CP值最佳的產品是Subaru Legacy),當初我的騎乘感覺是像瞎子一樣慢慢摸索出來的,稍有常識的人都曉得,CP值絕對不是像我一樣每種都買來騎騎看,現在網路資訊非常容易取得,應該看網路嗎? 最常上的Mobile01,常常會有新手問買公路車的尺寸建議,有人建議買大,更多人建議買小一號,該聽誰的? 一個新手,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該怎麼問? 甚至該問些什麼問題都不知道? 問多了還會被嗆先去做功課再來問,所以我合理的懷疑有非常多的人像我一樣,買錯尺寸、礙於面子與售後服務的關係,然後騎得很痛苦!
2015年的自行車展,在偶然的機會下,試騎了一位車友的車(上管是55公分,配10公分的龍頭),雖然騎乘的距離很短(約200公尺),一跨上去就很有感覺,很開闊很伸展,這次的試騎的經驗印象非常深刻,可我還是沒有考慮到是尺寸上的問題,因為接受到的大量資訊都不是這麼說的,為了雙手握煞把位置,背部自然而然的躬了起來,網路和書上說像抱著一顆蛋似的才是正確的騎乘姿勢,事實上我的感覺是,這一點都不舒服!! 騎個5~60公里雖然不成問題(期間卻無法持續握下把超過5分鐘),一旦超過70公里,痛苦就來了,雙肩和三頭肌如同預期的開始痠痛,但"大家"都說這樣才是對的,所以我選擇相信應該是自己練不夠、核心肌群不強或柔軟度太差的關係!(是這樣嗎? 自行車騎久了,柔軟度會變好?)
一年半很快過去,我不願承認這個事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我根本不知道有這個事實! 車騎得比以前多,症狀依舊! 以往新車到手的前幾次騎乘我都覺得"應該"去適應、去熟悉這輛車的"調性",至於什麼是調性,我根本說不上來,就只知道有這個名詞和一點點的感受(這個感受只有在轉換不同材質車架上才特別的明顯,鋼管雖重但比較扎實、下坡令人放心,碳纖上坡雖然輕快,但下坡時有點飄,爬坡出力有比鋼管虛一點,其他的感受不是很強烈),或許我比較笨,到現在也沒能看懂哪個人在網路上簡單的而且虛幻的敘述,直到最近看到自己最美最喜歡的Tecno又漸漸變成了長頸鹿(龍頭太低騎起來像鬼在拖,無法出力,而且嘗試去握下把很吃力,拉高了2公分之後瞬間改善),一記槌子頓時打在腦袋上..... 屁咧! 為什麼要我去遷就這輛車? 騎乘的過程本身雖然辛苦,我享受騎車,只因我期待騎完車之後充斥腦內啡和大量流汗的暢快感覺,如此而已! 不想去承擔肩痛、肌肉痛或是膝蓋痛這些後果。我不是選手,充其量當初只為了降血壓和排毒,假日會挑難度比較高的路線騎一騎! 我的柔軟度向來如此,就算知道方法改善也不見得會去練,可能一輩子也就這樣硬梆梆的了,我的車應該聽我的,而不該是我去適應它!
約兩個月前,經由朋友的介紹,來到了內湖新明路上的一間車店 (在網路上有名的應該是老闆白東漢吧! 玩自行車的應該多少有聽過白董,爭議性也很大!),這家車店離我家只有700公尺左右,在印象中,光是賣的車架不準備個25~35W是買不起的,我常常經過,就算很好奇,也因為"印象",從來沒踏進來過(買不起進來幹嘛?),今天以一個朋友的朋友身分進來看看這裡有什麼寶? 老闆很客氣(也很臭屁,我必須在此提出來,這兩種感覺是衝突的,可惜他都有),看到朋友時很開心,我們聊到想看看有什麼好的鋼管車架,他看著我的Tecno,要我跨上去,我心裡想的是: Oops! 該不會要塞什麼車給我吧? 以我這麼會亂花錢的個性,慘了!
先簡單講一下當時Fitting的過程,約莫20多分鐘,用來Fitting的器材是我自己的車,之後白董要我去試騎店內的一輛組好的碳纖車 (試騎回來後才知道上管是55公分,龍頭12公分),稍作調整後,我去騎了河濱5公里,我的感受和當時在2015年借騎的那輛感覺很像,挺舒服的! 嘗試握握看下把? 嗯,OK不吃力! (我下坡習慣握下把,偶爾平路也會),站起來抽抽看? 也挺穩的! 比較奇特的是多了點鋼管車的Q彈感,但老實說,我不知道他要我試的是什麼東西? 第一印象是,和我平常踩踏的方式不同,多收了一點! (畢竟車架比較大) 第二個感覺是,這車不”憋” (也可以說不擠), 和我留在店內那輛Tecno未拉高龍頭前是完全相反的騎乘感受……. 就這樣,我騎回了店裡。再五分鐘後,Fitting的結果出來,我的上管是54.5公分,龍頭是11公分,立管72.6度(靠! 有沒有搞錯啊? 不過30多分鐘,你告訴我尺寸就是這樣,好歹讓我上上那個什麼Fitting台吧? 架個雷射還是側錄也行,怎麼這麼草率? 免費的Fitting也不是這樣搞吧?.....)於是我提出了我的疑問: 這可比我以往的尺寸大了不只一碼耶?
以下是白董的解釋:
1.騎車是上半身帶動下半身的協調運動,當你坐滿整個座墊的時候,不管是握在手把水平的位置,煞把的位置,還是下把的位置,前臂和上臂的夾角都應該大於90度 (如下圖),也就是手肘不該在腋下以後的位置,想想看手握車把時,手臂是在伸展還是憋在胸前的時候好拉車,太擠的結果會造成不好出力,也不利於長途騎乘。

2.TIG與Lug車架的限制: 1996~2004年間,所有車廠下場比賽的一級車架都是TIG工法,所以TIG至今是非常成熟的技術,Lug工法有先天上的限制,Lug本身是翻砂模製成,精度上不會比CNC來得精準,在Lug完成後,因為它是套於管材外的,接管角度可以調整的空間非常的小,所以市售鋼管Lug車架很少能訂製幾何尺寸,況且,如果沒有熱情或曾經參與過那段Lug歷史的消費者,會有那份感動嗎? 如果沒有? 何須追求較古老製程的車架? 當然,純粹喜歡Lug感覺的人除外啦! (這一點我倒是蠻贊同的,我兒子年紀也要大到看得懂魔力小馬或是JoJo冒險野狼才會了解我當年的感動)。
3.大約8年前出現的美式Fitting理論挺唬人的,器材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外掛雷射加側錄,商家會使用器材沒錯,但觀念是正確的嗎? 論述中所提到在臀部坐滿座墊的情況下,踏板位於3點鐘位置時,膝蓋的前緣要與姆指球切齊,這是大錯特錯的,環法與環義每年上千張選手的照片中,找不到一張可以佐證這個理論,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為何真正下場的選手們不這樣去設定車輛的座艙? 若是設定膝蓋與拇指球切齊,在攻擊騎姿時,屁股前移會造成膝蓋超過拇指球過多,而在爬長坡的時候,座墊的後移空間又變得不足! 況且Fitting的時候並沒有對抽車或握下把時的姿勢有多加著墨,那些姿勢的座艙尺寸難道不重要嗎? 騎乘者永遠只有握煞把或平把的位置? 騎車不只是單一姿勢撐完全程,為什麼公路車把手在經過數十年的演變要設計成目前的形狀? 如果車下把都用不到,那騎平把的車就好了(重量還比較輕一點)會有坐著踩踏、抽車畫圓踩踏的動作,是將大腿往前延伸,有往前踹的出力,當踏板在3點鐘位置時,小腿與地面應為垂直,之後在下死點(膝蓋微彎),運用大腿後側肌肉帶動腳往後收,有後拖的力量,如果少了拖的動作,畫圓踩踏就變成只有上下作動(因為腳踝已經被擠住了),所有的知名品牌的卡鞋,在腳後跟處都做有加強的結構,就是為了讓使用者做拖這個動作時(如下圖),有良好的支撐性。

4. "放樣”是最準確、簡單且有效率的做法,好比一個業主要求室內設計師,房間內一定要放個King Size的床,可是明明房間縱深不足,強求的結果只會造成動線受阻,放樣是一拍兩瞪眼、最沒爭議的作法,一個稱職的室內設計師,就該在一開始告訴業主這個事實並且放樣(可以在地上貼膠帶模擬),給他看並說服他! 一輛五、六萬元以上的車子,已經不只是拿來休閒騎了,身為一個店家,給予消費者一輛尺寸正確的車子,是最基本的! 怎麼會搞到自行車產業Fitting還要額外的收費?
5. 道理和學理都必須要說得簡單到一般的消費者能聽懂,畢竟消費者有可能是剛接觸自行車的人,似是而非的理論加以國外的論述,老實說,會去看東拉西扯連結的人沒有幾個,不過往往這樣就能唬人,騎乘者本身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說到這一點,我心裡深有同感),每個人的身材與四肢幾何都不同,訂製車架會是一勞永逸的作法,不但尺寸要完全符合車主,比例也一定要好看! (咦? 你這是在挖苦我嗎?)西方人小腿普遍較長,東方人則是大腿較長,市售車除非大尺寸的車架,立管角度絕對沒有低於73度的(也就是比較直,後傾角度不夠),在身材限制是這樣的狀況下,基本上沒有什麼牌子的車子符合你!
白董從箱子裡拿出幾支剛從義大利工廠寄過來的樣品車架,很素,沒啥額外塗裝,很飽滿的顏色,漂亮! 不過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的焊接與塗裝品質,這玩意兒還真唬不了人,細部照片如下圖:






車架的管材是Columbus Spirit (for TIG),之前我騎過的鋼管車中,Spirit是感覺最好的,扎實有節奏(我之前先後買了兩支GIOS Compact Pro,就是因為它回饋的感覺最好,可惜的是為了調整騎姿而讓整車變成怪怪的比例,低價賣出),材質與作工品質我沒有意見,老實說也沒什麼能挑剔的,於是,不意外的,我下訂了橘色! 以下是一些未上漆和上漆後的比較圖(這些照片是白董在我訂車後,去義大利工廠幫我照的,很感動! 一方面盯進度,另一方面看施做品質,這一點,是我買其他市售車沒有辦法看到的"態度")





後來我意外的在網路上發現,這支車架的作工與細部設計和Scapin Spirit-R8非常相似,求證白董的結果,這兩支的材質完全相同,燒製的師傅也是同一人(只不過有些細部的設計在白董的要求下已做更動,之後說明),這個廠商同樣也幫Passoni型號Mirror (XCr材質) 作焊接代工,品質也是受到大廠肯定的!
http://www.passoni.it/mirror.php?n=7
大衛西和幾位網友分享了些Scapin Spirit-R8的文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http://japanese-vintage-bike.blogspot.tw/2013/05/relist-scapin-r8-columbus-spirit.html
http://blog.xuite.net/decycle888/twblog1/124041098-SCAPIN+SPIRIT+R8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6&t=1582075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6&t=1139168
前面提到那些被白董修改過的細部設計,在於:
1. 後下叉(鍊叉) 並不是焊在五通中心處,而是邊緣與五通管材下方切齊,這3毫米的差別可讓車架的後三角空間加大且剛性更強。

2. 後上叉由彎曲改成直的,犧牲些許舒適性,但增加直接傳遞的力量

3. 後勾爪採用不銹鋼材質,夠強而且輕,與輪組花鼓接觸的地方保留金屬面不上漆,可以避免與快拆和花鼓棘形面壓合後掉漆 (漆有連續性,幾個月後會開始剝落,而且往往是整片掉,什麼漆都一樣,陽極或鈍化處理後會好很多,不銹鋼陽極上色不好做、很貴又有色差,不如就鈍化保持原色來的乾脆!

接下來的幾周,我常常會去他店裡晃晃聊聊,談別的不管是自行車的賽事、常識知識啦! 都可以如數家珍、滔滔不絕,但問到車架到後何時可以組車好幾次了! 得到的答案總是支支吾吾,甚至表情放空!! 這個態度著實讓我有點毛! 車架材質尺寸都按你的建議,為什麼講到組車你的態度是推託的? (我合理的懷疑,你該不會是不知道怎麼組車在跟我話唬爛啊?) 幾次之後,搞得我也有點不爽….. 我開玩笑的說: 組不組? 一句話! 每次講到好像我在逼你似的,如果我真的拿這些東西去外頭組,出了問題又怎麼辦? 責任是誰的?
白董給我的回答讓我嚇一跳: 其實我是希望你自己組,你不是機械系畢業的? 工具可以借你,我教你組! 這樣我也不收你組車費,一來你更了解車子,有問題也可以自己處理,組車的過程我在旁邊教你,遞菸遞茶,還唱山歌給你聽,多好? (哎? 唱山歌這個服務不用了,謝謝!)
哈! 有什麼比這個建議更好的? 有老師教導組車的眉角,又不收錢(有玩車應該知道,組車+走線需要注意的細節非常多,絕對不是看看書就可以學到的,而且可能免費嗎?),如此一來,再組出個四不像,也砸了你自己的招牌! 我就不信你敢玩得這麼大! 如果我是學商或學文的,我想他也不會這麼提..... 哈哈! 就這樣,這輛公路車將會是我從無到有自己組起來的,相信也會是最有感情的一輛!
"你能學到知識,你能練習你的技巧,但熱情必須是發自內心想做到的" (翻譯自搖滾教室的台詞)
我的解讀是: 如果沒有熱情,你連學都不想學,更不會想去練習你的技巧了! 是吧?
簡單的敘述一下組車的過程,(俗話說得好: 自己造的業自己擔,不是嗎!)..... 雖然是超讚的體驗,心理壓力卻很大,因為白董對細節部分很要求,大喇喇又粗手粗腳的我,少不了在組車過程中挨狂罵,怎知當初的一句玩笑話,會成為這近兩周的阿修羅煉獄..... 此時的身分絕不是消費者,而是一個學徒,從黏管胎、上BB、裝煞變把、矯正後變勾爪、上套件、拉線還有纏把帶,因為他做的太熟,所以操作的很快,我來不及吸收,自然得重複操作很多遍,上BB被罵2次,丈量外管線N次,被罵N-1次 (結果最後還是留下一個敗筆,前剎車線外管剪太短),光纏把帶就花了一整晚的時間在練習(尤其是煞變把的轉彎處),拆了重纏少說10次,最後巡整車螺絲有沒有催緊被罵2次,這就是專業與菜鳥的差別,他組一輛整車含調變速花不到2小時,我花了快12個小時..... 噗!







整個過程下來雖然異常痛苦,心裡卻很佩服他的專業與身為一個店家的態度(有很多細節是我之前在別的車店沒有看到的),感想七個字:"千金難換再一次!" 如果真的不得不自己再來一次,我會很希望是自己在家裡安安靜靜,聽著音樂,喝著酒,慢慢的搞! (絕對不要在他店裡組,或者,直接把車交給他組,而且只要付錢就好了..... 哈哈哈!),這次經驗實屬難得,一些眉眉角角他交代的很清楚,我也有新的體認,組一輛車真的不難,但需要注意的細節不少!
最後的設定:
義大利車架,首選自然是義大利的套件,首先排除了銀色的套件 (因為和橘色車身不搭),黑色Athena 11速也排除,(它是亮黑的,看起來比較沒有質感),再上一級的Potenza也排除(雙色,但是四爪的大盤,太像Ultegra了!),Campy Super Record (五爪版本)? 嘿嘿嘿….. 就是你啦! 其餘套件為Campay Record,輪組目前是選用Ambrosio Namesis管胎框和Mavic Ksyrium SLR交換著騎,兩組調性不同,待之後再多做騎乘分享..... 座墊則沿用舊零件Concor Light,這樣的設定不含水壺架和卡踏,總重為7.6kg,以下為一些成車照片分享(90%是我在極度精神壓力下組好的,白董幫我設定的變速,到現在還是沒學會,很俐落,也很快速,和我之前看到的都不同):










上週三組好車,有機會去騎了劍中劍,風櫃嘴,還有一次來回內湖關渡,簡單分享一下騎乘的感覺,之前所說尺寸的關係,這輛車騎起來是很伸展的,腿部的出力也變得與之前的車不能一樣,之前所說,大腿帶動小腿伸出去是有一個踹的動作,到下死點再拖回來,大腿後側這塊肌肉很大,拖回來這個力道是不小的,所以這個動作對於下死點之後大腿的往上提是有加分的作用,轉速也比較好維持,因為這多加進來的動作減輕了只用大腿前側肌肉下壓的負担(後遺症是剛開始騎,大腿後側肌肉會很痠,需要多幾次讓肌肉去適應),車架是鋼管,除了一貫的Q度之外,扎實的回饋會容易抓住出力的節奏,簡單的說,就是讓你清楚的知道什麼時候該發力了,平路方面很OK,其實與之前差不了太多,有比較輕鬆一些,上坡時就很明顯,想像一下,踹下去的和提腿的力道差多少? 車架就這九支管子焊在一起,不難! 難在如何讓這九支管子的尺寸搭配讓你更有效率的運用你的出力,騎得更遠更舒服! 目前還有個壞習慣,因為之前的車架尺寸讓我習慣性上了車就躬著背,希望習慣這一輛的設定後可以矯正這個姿勢,持續在試,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