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去年決定要加入自行車運動的行列, 買了一台 Performer storm 平把車, 做為我的入門1號機. 9個月下來, 騎了2500公里. 這台做輕鬆休閒騎用途是很稱職的, 還被我東改西改, 體驗各種嘗試.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從剛入門時對齒比, 騎乘幾何一無所知, 到可以一日百K, 上卡不落地龜上風櫃嘴, 二子坪和不厭亭. 想說是時候娶細姨, 啊, 2號機了.

一開始是看碳纖維公路車, 各式各樣的入門碳車都研究過. 最先看ISAAC 牛頓車, 質感做得很漂亮. 然後CP值有口碑的 HASA R1, ASTER ATM, 這些說是用T700碳纖布的, 車架比較軟(雖然我大概也騎不出來, 勸敗小惡魔作祟而已). 後來繼續看到更高一級(T800)的 ASTER Contender, 空力車型 ASTER F35, Trigon RQC31, Fondriest TF3(這台算類空力吧, 不過很有特色). 價格就像計程車跳表一樣一路跳上去, 而且這個坑還真是深不見底.............. 看來看去, 實在看不到一台, 可以買下去不再蠢蠢欲動的. 說穿了, 就是還沒看到對眼的啦. G牌 M牌的看了沒打算買, 這種大廠牌好酒沉甕底, 留著等買3號機再來考慮吧.

轉了一圈回到原點, 本想說不如就 HASA R1 買來騎個幾年, 再升級3號機. 後來在偶然的情況, 看到印象中很重的鋼管車, 居然也有做到7.X公斤的. 真的假的? 跟入門碳車差不多.

於是換個方向, 去了解這種所謂"現代鋼管車", 跟"古典鋼管車"的差別. 早期鋼管車是用套管接頭(Lug)把鋼管接起來, 現在製造工藝進步, 改用氬焊(TIG), 把三抽薄壁鋼管焊接起來以減輕重量. 這種輕量鋼管車中南部有幾個店家在賣, 因為不是什麼大廠牌, 沒有打什麼行銷廣告, 但網路看了口碑還不錯, 幾年下來也沒傳出什麼災情. 於是就決定2號機買鋼管車吧. 碳車等3號機再來考慮. 這樣1號鋁, 2號鋼和3號碳就都體驗到了.

會選 K350 是因為, 這家店可以很彈性的客製化選配件, 顏色塗裝有我要的拉絲銀, 重量也可符合我8kg內的目標. 帶家人去日月潭玩時, 回程還特地繞到台中去店家看看聊聊. 決定買這車後, 跟老闆用Line來來回回溝通, 我組車的想法及要選的配件, 確定後就付訂金開始組車了.

本來是以 HASA R1 的預算當目標. 輪組另外加錢升級 Rubar Ultralight.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不過車組到一半, 老闆來電通知, 我選的 SRAM RIVAL 廠商 170mm曲柄的沒庫存了, 只剩172.5mm曲柄的. 心想多個2.5mm有差嗎? 可是要是騎不習慣怎麼辦?

其實是勸敗小惡魔在耳邊不斷喊 : 升級吧升級吧升級吧升級吧升級吧升級吧升級吧升級吧升級吧升級吧.................

於是跟老闆說加碼升級 SRAM FORCE 吧, 預算也因此爆了.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等了一個多星期後, 有一天早上起床, 不小心踢到一個箱子.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原來是2號機到了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開箱組車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這不是捷安特這不是捷安特這不是捷安特.............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實車過磅是殘酷的. 不含踏板水壺架等配件, 全車重約7.6kg. 還好體重有通過可以上場出賽. 自行車應該不用驗尿了.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選了這種大格子紋路的全碳前叉.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復古樣式拋光鋁座管(230g)和鈦弓蜘蛛網座墊(135g)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全車強調金屬質感, 銀/黑色調為主.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煞車/變速外管用銀色金屬編織網, 把手用上窄下寬(4度外擴)設計的FSA, 龍頭也用FSA.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延伸座及有線碼表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本來要用頂天立地展示架, 但家中領導很有意見. 就先把2號機豎掛在櫃子旁.
考量到未來的3號機, 看來要及早準備家庭計畫. 1個不嫌少, 2個恰恰好, 3個會更好..................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 2016/8/21 ===========================

2號機騎了幾次, 鋼管車大概是鋼管材質有點彈性吧, 騎起來有點 "Q彈" 的感覺. 尤其是過減速帶時, 地面傳來的碎震有點被模糊化 (damping/smoothing), 像是有裝優力膠避震器的那種 (說像有裝彈簧避震器就太矯情了). 相對的騎1號機鋁車時, 地面的震動就很明顯清晰. 如果把1號機的胎壓放低, 大概也會有這種吸收小碎震的功效, 但是輪胎阻力就變大了.

這台鋼管2號機, 路面碎震有被吸收一些(Q彈), 也可說路感比較模糊, 比較適合輕鬆騎乘, 不是那種殺氣騰騰, 隨時準備要戰鬥的調調.

總體來說, 這台2號機車重(7.6kg)輪組(1350g), 要比1號機(車重10kg,輪組2kg+)輕不少, 不過1號機重加上寬平把, 所以騎起來也比較沉穩, 但加速爬坡就不如2號機輕快了.

1號機, 平把車加上寬座墊, 較直立的騎姿跟沙發般的座墊, 長時間騎乘還是比較輕鬆.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這個大座墊, 中間挖孔又下凹, 不用穿車褲都很好坐.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2號機, 彎把車加上窄座墊, 較趴低的騎姿跟又窄又硬的座墊, 車褲是一定要穿的, 騎一陣子腰會痠, 核心肌群還要加強.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這個輕量化座椅只剩骨架, 連泡棉蒙皮都減掉了, 支撐性倒還好. 要穿車褲才有辦法坐.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 2016/9/1 ============================

邊騎邊調了一陣子, 大概調得差不多了. 一開始座椅不太習慣, 花了不少心思處理.

這個蜘蛛座椅中央是有點隆起的. 加上 138mm寬的椅面有點弧度. 坐在椅面上是坐骨的內側受力. 好處是坐下去很多部位都會貼到椅面, 受力面積大分散壓力, 問題是我不習慣這種感覺.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即使是穿了車褲, 還是會感到會陰部位有壓力, 大概騎了10幾公里, 就會有點"坐立難安"的感覺, 騎完後坐骨內側也有點不舒服. 座椅前後高低都調過, 但沒法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後, 決定放大絕使出土砲改.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用束線帶把椅面的骨架和下面的鈦弓綁住, 然後拉緊束線帶, 把椅面中央隆起處拉下去, 原本弧形的椅面也變成比較平, 這樣騎車時就只有坐骨下緣靠在座椅後面受力, 會陰部位及坐骨內側就比較不受到壓力了. 這樣騎起來比較適合我的習慣.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這個蜘蛛網座椅, 調整到這樣也差不多到極限了, 乘坐是沒問題, 但還是要穿車褲. 就邊騎邊找吧, 看能不能找到一個, 可以不用穿車褲包尿布, 也可以支撐騎100K距離左右的座墊.

調整的過程中, 騎練習台拍下影片, 然後用截圖來看騎乘姿勢如何, 角度位置是否合理. 調得差不多了, 還要去路騎來確定騎乘感覺. 自己一人的土法 fitting.

膝蓋下緣通過踏板軸心位置, 我的坐姿有稍稍偏後, 因為要坐在椅面後緣. 還算OK.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手臂到肩胛骨和上半身成89度角. 上半身和水平線夾角52度, 稍有直立一點. 把龍頭往下降就會達到標準的 90/45 度夾角, 不過這樣直立一點比較輕鬆, 假日騎士不用搞到那麼戰鬥騎姿.
我的進階2號機 - K350 鋼管車分享

2016-08-15 15:54 發佈
請問k350是什麼的牌子阿??
版主你這樣用一用
錢錢大概在多少??
拍賣網站輸入 "K350 鋼管車" 就會有這車的相關訊息. 我本來是要買 Hasa R1 / Aster ATM 之類的入門碳纖車, 後來看到這車成車價位, 跟入門碳車差不多, 就改買鋼管車來體驗一下. 實際車價跟選配的零件有關.
2號機騎了幾次, 鋼管車大概是鋼管材質有點彈性吧, 騎起來有點 "Q彈" 的感覺. 尤其是過減速帶時, 地面傳來的碎震有點被模糊化 (damping/smoothing), 像是有裝優力膠避震器的那種 (說像有裝彈簧避震器就太矯情了). 相對的騎1號機鋁車時, 地面的震動就很明顯清晰. 如果把1號機的胎壓放低, 大概也會有這種吸收小碎震的功效, 但是輪胎阻力就變大了.

這台鋼管2號機, 路面碎震有被吸收一些(Q彈), 也可說路感比較模糊, 比較適合輕鬆騎乘, 不是那種殺氣騰騰, 隨時準備要戰鬥的調調.

總體來說, 這台2號機車重(7.6kg)輪組(1350g), 要比1號機(車重10kg,輪組2kg+)輕不少, 不過1號機重加上寬平把, 所以騎起來也比較沉穩, 但加速爬坡就不如2號機輕快了.

1號機, 平把車加上寬座墊, 較直立的騎姿跟沙發般的座墊, 長時間騎乘還是比較輕鬆.

這個大座墊, 中間挖孔又下凹, 不用穿車褲都很好坐.



2號機, 彎把車加上窄座墊, 較趴低的騎姿跟又窄又硬的座墊, 車褲是一定要穿的, 騎一陣子腰會痠, 核心肌群還要加強.


這個輕量化座椅只剩骨架, 連泡棉蒙皮都減掉了, 支撐性倒還好. 要穿車褲才有辦法坐.


AngusMa3000 wrote:
去年決定要加入自行...(恕刪)
小弟的2號機也跟大哥一樣是購買這台350連車架也是同色的,這車行老闆人不錯,可惜專業度到是比較糟糕,車買沒多久就問題一堆,無言
喔, 車買來有什麼問題呢? 看你的照片應該是 島野105 配 Rubar CX-1.

這車店家在台中, 如果你不住台中地區, 大概就要找住家附近的車行來解決問題吧.

我的才剛騎滿100km, 還在解決屁股跟坐墊的配合問題, 不過坐墊是我自選的, 跟車行也沒啥關係. 其他倒還沒有問題發生, 可能是里程數還沒騎夠吧.
我也才騎400K左右,也是因為一直有問題,老闆的回應讓小弟,著實的心涼大半!也是跑了幾家店後才解決問題.又多花了點學費



看了你的車, 身高180真是好啊, M尺碼的車架, 水平上管的視覺效果很贊. 小弟哈比人車架只能選XS的, 上管就沒法水平了. 還好60kg體重不算重, 輕量化鋼管車架, 輕量化輪組選擇比較有彈性.

不過你個子那麼高, 把手配大一點的, 標準彎把比較合你的體格, 現在你用的小彎把, 感覺配你的車小了點.

你說的大部份問題, 是要找間熟識的車行, 幫你fitting調整會比較好騎. 我是自己邊騎邊調啦, 畢竟自已身體的感覺, 自己最清楚.

那個變速線交叉, 聽說是所謂的雙交叉配線, 是跟一般車看到的不太一樣, 這家老闆喜歡用這種配法. 我是覺得不影響變速啦, 你很在意的話, 就重新配線吧.
小弟po的圖片是台北車行針對目前有問題的先處理,車才買沒多久車架不對,也不可能換,彎把也是台中配的,總不可能新裝的用沒多久就換掉,輪組會換到是因幅條老在鬆,
我沒看到你騎在車上的照片, 也不確定你說車架偏小, 是你哪裡覺得不對. 我單純看你車子照片, 假設車行幫你調整好了, 我江湖郎中隔空把脈, 供你參考.

我自己fitting的方法 :

1. 立管尺寸(52cm?)是取決於你的下半身, 坐在椅墊上"腳跟"踏在踏板上, 膝蓋伸直踩到底, 這時的座高大概就是你的大概尺寸, 我看你座管拉出來的長度也還OK. 看來是屬於車架偏小一點, 要拉大高低差的那種設定.

2. 座高大致調好後, 座椅前後位置設定. 座管大概通過座椅中心, 然後騎在車上, 腳的大拇指球踩在踏板軸心, 曲柄保持水平方向(3點-9點), 前方膝蓋內凹處的垂直線大概通過大拇指球和踏板軸心. 這個是座椅前後的"大概"位置. 座椅前後調整的範圍不夠, 還可用後飄式(還有分後飄5度和22度的)或直鎖式座管來搭配. 你是嫌車架偏小, 所以可用後飄22度的坐管. 鋁合金便宜的也就幾百塊一支.

第1,2項, 可以把你下半身的大概位置定好. 下來是上半身的設定.


3a. 同樣的立管尺寸, K350的水平上管長度偏短一點, 我看的碳纖維車水平上管都長一些, 我自己是喜歡 K350短一點的水平上管尺寸(哈比人沒辦法). 你如果覺得騎乘時, 腳有點會碰到下彎把的感覺(座艙空間不夠?)就用長一點的龍頭.

3b. 如果你覺得手扶在煞變把的位置有點太近, 因為 FSA小彎把的 reach 是 8cm, drop 是 12.5cm. 加長龍頭是一種作法.
或換個標準彎把(你的寬度看是42cm, 還是44cm), reach 是10cm, drop 14-15cm. reach 差了 2cm, 代表煞變把位置就往前伸了2cm. 或龍頭往下降也行, 不過你腰身柔軟度要能搭配.

鋁合金標準彎把, 便宜的幾百元就有, 不過把帶肯定要重纏, 配線看原本的長度夠不夠, 夠就可以沿用.

座管, 龍頭, 彎把, 便宜的都是幾百元就有的東西(也有幾千的, 跟功能性無關, 主要是展現品味和財力.........)

上面的設定都是"大致"的定位, 之後就邊騎邊微調, 自己身體的感受, 自己最清楚.


至於輪組幅條會鬆, 這個就要看你體重, 是否在輪組能承受的範圍了.

AngusMa3000 wrote:
去年決定要加入自行...(恕刪)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