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別再相信空氣動力車了~我是做流體力學計算研究的,氣動阻力來自於氣流正向面積,在騎乘的時候,最大面積就是人~單車做的在怎麼符合氣動力學也沒用,單車形狀的影響對於騎乘的空氣阻力根本微乎其微,除非把上面的人也做的符合氣動力學,不然只改車子外型的話,那只是噱頭!如果論最符合氣動力學的單車應該是鋼管車,鋼管車車架很細,他的正向截面積很小,所以不管碳纖車怎麼改,都比不過鋼管車,以上單純比單車外型而言,但如果有個人坐在上面,其實都差不多,空氣的最大阻力來自於騎乘者而非單車本體。################ update 12/7當然如果只是騎帥的~~目前的空氣動力車都不錯看很帥~~有多餘的錢就噴吧!################ update 12/7 version 2讓我來拯救你的口袋銀子吧!讓我們來看一段風洞實驗影片(https://youtu.be/ZcvFVPweBDQ)首先煙線(streakline)由車手上面通過,因為車手的頭盔設計較為流線,加上車手衣服也較為緊身,所以「由車手上面通過的氣流較平順地通過車手身後的尾流區(wake zone)」,接下來他們開始測試車手身體部分,由於車手騎乘角度很貼合車體,所以直接測試龍頭附近的煙線變化,結果可看出其尾流區的氣流呈現很複雜的狀態,在一些自行車設計的文獻中,職業車手可以以時速30英里(48公里/小時)前進,這部分尾流區的生成主要是因為車手不夠流線,而車架所照成的影響卻遠低於車手,如果車手在這樣的風洞實驗40公里騎乘少了50秒,多數原因應該來自於車手哪身裝備,包括流線的頭盔、緊身的車衣等等,如果要介意空氣力學,其實選手去買個跟影片車手一樣的身體裝備就好啦!一件非常平滑的車衣與流線的車帽,最主要的是「緊實的車手身材」,那空氣力學上才能真的佔到便宜。所以如果只是改車子外型,其實效果應該是還好。如果真的介意車子,那為何空氣動力車的外型要設計成現在那樣子呢?對單車而言,應力設計比車子外型重要的多。講究空氣動力只是其次中的其次效果,主要是「變帥一點~騎的帥,帥帥騎~心理也會比較有衝勁,但前50公里有勁,之後的路程其實還是靠車手耐力與腿力~」
Cannondale 就是用這個道理,所以到現在都不製造空力車架。超6車架的管道都造得很幼細,一方面是可以輕量化,另一方面也減低正面與側面風阻。不過廠商多造一種車架,又帥又有賣點,也吸引更多顧客吧~ 像我這種假日騎手,買車看外觀拉花,多一種選擇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