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就定了一台795 Light的車架,經過千等萬等總算等到了,然後就趕快把他帶回家組起來了
因為795是自己組裝,組的時候手也都油油的,沒太多心思拍照,因此車架組就直接快轉變成車了~~~~
直接來看車吧
整車完成照

車首照

空力整合的頭管跟龍頭

流體型的下管,跟695完全不一樣

大壓縮的上管,以前停紅燈都會習慣坐上管,現在坐著都會往後溜

從屁股看795的LOOK!

超長的頭管

從後面看很細的後上叉

但從側面看很粗壯的後上叉跟方方正正的後下叉

短後三角幾何設計,減少了風阻、路感跟騎乘感都更加敏銳

粗壯的BB65

795的幾何與尺寸標

795的下管

HSC8的前叉內側

HSC8 的前叉

LOOK 的招牌ZED2 腿組

搭配SRAM RED 22 的52/36齒片

新的E-POST 2座管,設計比前一代的E-POST 更便利,結構設計也更加優異

最後一定要說.....搞死技師的走線

成車諸元
車架:795 Light S號車架(BB-座墊高:73.5CM)
龍頭:LOOK AERO STEM 120mm
手把:Cannondale 42cm 鋁合金小彎把
坐墊:BONTRAGER Paradigm XXX Carbon S size
腿組設定:LOOK ZED 2 172.5mm
齒片:SRAM NEW RED 22 52/36 (BCD110)
變速系統:全套6800 (除去大盤)
外管線材:變速外管:SHIMANO SIS SP-41 煞車外管:SMIMANO BR-9000
內線線材:SHIMANO Polymer 塗層線材 變速/煞車
輪組:BONTRAGER AEOLUS 5 D3 管胎版
輪胎:Panaracer RACE A 管胎 & ZIPP TANGENTE 管胎
踏板:Speedplay 不鏽鋼軸
水壺架:LOOK 碳纖維水壺架*1
空車重含水壺架/踏板/感應器/碼表座:7.11kg
因為零件都是舊車移植,所以基本上除了車架組花錢外,其餘部份都幾乎沿用
只有為了維持SHIMANO的手感,線材還是全部使用SP-41跟SHIMANO 9000的煞車/變速內線
(795的外管更換實在是有訣竅.....搞死我也~~)
組完的感想
雖然很難搞,但不得不佩服法國佬的設計
機械式的6800手感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異,輕快滑順的手感還是有維持住
最讓人驚豔的是前變的手感跟走外管的車居然不遑相讓,一樣輕輕一撥就可以直接推到底
煞車的部分,因為我的輪組有兩組會更換使用,以及為了維修與手感的等等考量,我選擇傳統C夾的795 light版本
但手感上面,還是因為走線曲折度太大的關係,後煞車的手感稍微有差一些,不過騎了兩天好像又沒感覺了
變速精準度的方面,由於ZED腿組的關係,齒片跟曲柄就不能沿用SHIMANO的大盤
而我又屬於視覺派,所以就買了RED 22 的齒片來使用,因此整個變速系統就變混搭風
也因為腿組CHEIN LINE跟齒片組合的改變,導致變速的容錯配合率有下降,前變的調整變需要很精細
而且在實際騎乘的時候,基本上前變的4個檔都會使用到,小盤、2個半檔、大盤
以往其實實際用到只有3個檔位,就可以應付飛輪的所有位置變化
這也不得稱讚....SHIMANO的上鏈實在一絕,讓我的騎車習慣真的有被養壞
這也讓我再前變調整花了不少時間來達到我要的上下鏈感
騎乘感想
795的側向剛性有了ZED2 跟BB65的加持,實在是硬到不能再硬
基本上我這種FTP200左右的騎乘者,沒有跟他硬踩硬幹的本錢,這個我從上一台LOOK就有體驗過
所以這次的車架更換,算是快速適應了,它穩定堅硬的五通讓我發現
把踩踏方式從下踩7+提拉3 下踩6+提拉4的騎法,更有效率
整體車架的路感也更敏銳,更清晰,因此也需要花更多的核心穩定來應付路況的變化
而我最喜歡LOOK的特性就是他的過彎穩定性
795的過彎調性一樣絕佳,唯一差了一點的地方就是從之前的586 穩定性跟靈敏性就已經很好,所以反而沒有太過驚豔的感覺
最後,整台車大概最大的特色與缺點 就在於它的龍頭部份的設計,將上管與龍頭整合的構思,是這台車的靈魂所在
但也是他最美中不足的地方,因為走線的入線點實在太過於刁鑽,即使已經盡量避免了,龍頭轉向的手感還是難免有些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