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皇天不負苦心人大大發的文,於是就產生了一些疑問,好像輪組廠商都不會像車車架標明是 T800 T1000 或是 M46 M60J之類的,碳纖輪組的重點應該是在環氧樹酯的tag高低,好像也沒有廠商願意說明環氧樹酯的種類,還有就是碳纖製程最耗時、成本的高壓釜金,跟其他方式成形的優缺點有哪些 希望大家能不厭其煩地的幫小弟解答謝謝
若是用預浸布,碳纖布上本來就有膠了
手刷膠的話通常是用叫epoxy的,分A膠跟B膠(固化&黏著),等比例混合即可
膠的材料應該是不至於差太多
重點是製程
碳纖疊積的方式(各層角度的差異),鋪法,碳纖布邊緣要怎麼收,補強方法
還有製造時的溫度.....影響很大
太多因素要考慮了
至於樹脂部分,每一家有自己的配方,每一家廠商也都有高tg及低tg的樹脂(當然成本也不同)
所謂的低tg通常指的是130度以下,超過130度大多稱高tg,所以這中間就又有很多可以欺騙消費者的空間
畢竟190度,180度,170度或140度都不一樣,越高的tg點可以讓你的輪圈承受更高的剎車溫度,當然就更耐用
但拍謝,這一行裡,大多數的工廠或者品牌商不願意跟你講,因為講了,他們不就破功了嗎?
所以當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在購買前還是要多問幾句,看看銷售員對於自己賣的東西了不了解
不要只看看外觀看看品牌就決定了,畢竟外觀可以靠補土噴漆就可以遮瑕掉,但tg點的高低則無法改變
想想,便宜的全碳輪組也要快兩萬,這樣的錢都可以買筆電或智慧手機了,何必去買一個連銷售員都不懂的產品呢?
今天看到網路上有廠商在賣一組全碳輪組不到一萬的價格,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
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種東西...還是少碰為妙....
一萬....還是很多錢啊....要買這東西,不如拿去買小米手機
Harry0899 wrote:
這是一條漫長而且挫折感很重的路...(恕刪)
這句真是中肯啊
我就我的了解 分享一下吧
小的只是業餘的
業內的大大們 不要炮太大
樹脂是種高分子聚合物
外部的熱能 是對分子提供動能
要越高的Tg 聚合物的分子鍊要越大
分子練越大 其動能越小 所以需要外界的熱來 提升動能
因此 成型溫度相對比較高
讓分子有足夠的動能去反應與鍵結
也就是Harry大提到的 越高Tg點樹酯 成型溫度相對比較高
固化後 其結晶狀態的特性 要看高分子長鏈的結構及各鏈的總體配置
溫度低的時候
分子的 被限制住 只有微型的振動及活動
當溫度提高時
分子的活動開始加劇
繼續提高溫度 到分子活動劇烈到 無法復原時

的確 高Tg的樹酯的供應商 沒幾家
一般要高Tg點 對成型的機台比較要求
熱壓機 也有分蒸氣加熱 (要溫度高 的 蒸氣就改成熱媒油)
或是電熱
蒸氣加熱方式 蒸氣壓力與溫度成正比 150度 大約快是蒸氣壓7公斤的極限了
電熱則是溫度比較容易控制 要240度 輕輕鬆鬆
蒸氣在多台機台時 可以串聯起來
跟電熱比較起來 成本較低
電熱加熱的電費 很恐怖
高Tg點也不是為一條件
相對的 Tg點越高 樹酯越脆 耐衝擊越差
所以要過UCI撞擊測試 通常從這裡去作弊
哈~ 又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T1000 或是 M60 在業界沒有地位 是拿不到的咧
可是一直追求輕量化的結果
相對的
對熱流的傳遞 反而是一種扣分
剎車面因為磨擦產生的熱能 需要利用整個框體去散熱
越輕量的結果
用更高級的材料 可以讓疊層厚度再降低
熱也是一種流體 越薄的壁厚
簡單的說 管徑變小 流量就變小
在 Qin > Qout 時 熱能累積就越快
NANO 應該指的是 樹酯裡的彈性粒子
碳纖破壞模式 (或能吸收的焦耳)
因為外力產生裂縫--> 裂縫持續擴大 --> 樹酯分離 --> 碳纖斷裂
奈米粒子的作用在於
讓裂縫出現時 增加裂縫的長度 (裂縫必須繞過粒子)
所以能吸收的能量越大
有用 但不大
這些都遠不如 製程上影響的恐怖
缺膠 氣泡 亂紋 超磨
反正補土 烤漆完 又是一條好漢
臨時想不出來要寫什麼了
很多字 看了也累
先打住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