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編輪
交叉的鋼絲碰在一起是不是強度比分開一點點(但未接觸)好?
另外,鋼絲是否碰在一起,是花鼓(孔)決定還是編輪者可以決定?
(註:我有3組輪,後輪都是雙交叉。1組鋼絲有碰在一起,2組沒有。但我無法騎出其中的差異。)

(節錄自p.68)

雖然Jobst對於輪組結構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我也在許多網路文章和討論區看過反對的意見,認為即使鋼絲不交疊或是採用放射狀編法,銅頭也不會比較容易鬆動。我認為有沒有交疊都無所謂(很多直拉straight-pull花鼓的鋼絲排列方式都是不交疊的),但是將鋼絲交疊還是有一些好處,第一是鋼絲和後變的距離會稍大些(Jobst也有提到這一點),第二是鋼絲斷掉時比較不會亂甩。
我編過的輪子,後輪非傳動側用交叉和放射狀編法的都有,我自己的經驗並不覺得放射狀會比較容易鬆掉,只要張力夠、鋼絲數夠、輪圈剛性夠,兩種編法的效果差不多。但某些花鼓和鋼絲的組合若編成放射狀,鋼絲的彎頭處和花鼓耳的間隙較大,會影響鋼絲的耐用度。
還是喜歡用交叉,又側向剛性還是好一些。
gp03sdex wrote:
有一門是說交叉並接觸鋼絲會有彈性
有一路是說交叉無接觸的鋼絲會比較有剛性
而直拉的放射狀鋼絲則是剛性最高,
但是花鼓耳接受應力會較高
剛性,有側向和縱向的差異,
還有旋轉的差異,
每種編法優缺點不同,這樣講真得太籠統。
交叉,鋼絲交疊,對抗旋轉的剛性好。
常見於後輪傳動側,還有碟煞輪組。
交叉,鋼絲未交疊,
常見於直拉straight-pull花鼓。
這種常見於廠輪,因為有整體考量設計。
不交叉,放射狀,鋼絲無交疊。
縱向的剛性好,因為各鋼絲無交疊,
所謂的路感和彈性可能會比較好。
輪組的考量很多,
不過講到彈性,張力放低,就很有彈性了。
也很難講鋼絲交疊的絕對影響。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講法,還是老話一句,
器材在進步,很多觀念都是20年前保留下來的。
輪圈還有花鼓進步,能承受較高的張力,
以前覺得會軟,剛性不好的編法,
張力拉高後可以克服缺點。
所以以前流傳的觀念,現在不一定準,
還是騎看看比較準。
givemelightbike wrote:
,我自己的經驗並不覺得放射狀會比較容易鬆掉,
只要張力夠、鋼絲數夠、輪圈剛性夠,
兩種編法的效果差不多。
但某些花鼓和鋼絲的組合若編成放射狀,
鋼絲的彎頭處和花鼓耳的間隙較大,
會影響鋼絲的耐用度。
我自己的看法,也不認為放射狀編法會容易鬆。
會不會鬆?
編法還有編工的影響比較大。
Stallings wrote:
凡是輻條有交疊,這組輪子我就不考慮了
我覺得不好看
而且我覺得輻條就是要直直的,不能是彎彎的
跟技術無關,純為個人的奇怪偏執
那你用碟煞輪組會很難選歐.......

silver mondeo wrote:
我看過有人在交叉處綁魚線的,給大編的輪會綁嗎?
這個也是老觀念底下的絕招之一,
以前張力拉不高,
魚線綁鋼絲交疊處,真的有用。
現在器材進步多了,張力拉上去,
綁魚線還蠻多餘的,沒必要。
(內文修改,請見諒)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