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以前的觀念都認為,低框爬坡輪會比高框來的容易爬坡,
但騎過一些框高3Xmm的碳板後,發現在爬坡上並不輸給一些鋁框爬坡輪,
這些碳板的重量在11XX~12XX之間,所以我想請問,在爬坡方面,
在剛性,花鼓級數不要差太多的情形下比較,高框不見得比較吃虧?
因為我的感覺是,一組1200克的38mm碳板,在爬坡方面竟然比C24來的優秀...
當然我沒有經過功率計,或其他專業儀器的測試當背書,所以想請教各位的看法!
speedihi wrote:
在騎乘5Xmm的板輪時,
有的在抽車時會磨到剎車皮,有的卻不會,這是因為側向剛性不足嗎?
輪圈的側向位移量要分成接地點和夾器端來看,不能一概而論。
當輪組受到側向力時,接地點相對於花鼓必然會有橫向的位移,此位移量越小代表側向剛性越高。另一方面,夾器端的位移量則不符合剛性的定義,因為受力點是在接地點而非夾器端。
要理解輪圈在夾器端移動的狀態,首先要瞭解,輪圈在受到側向力時會變成鞍形(又稱"wheel taco"),變形的輪圈是個極端的例子:(圖片來源)

在Jobst Brandt的"The Bicycle Wheel"一書,p.28~29的wheel collapse一段就解釋了輪圈形成鞍形的現象,輪圈的扭轉剛性越強,側向力所造成鞍形的程度就越小。先排除輻條的因素,若是輪圈的接地點受向左的側向力而向左偏移,因為形成鞍形的緣故,在上方的夾器端,輪圈也會向左偏移。若同時考慮輻條變形和輪圈變形的合成量,在上述向左側向力的例子中,輻條的變形量造成輪圈在夾器端向右偏,但是鞍形的效應會將輪圈向左拉回來。
所以輪圈要在夾器端的位移量,是輪圈剛性和輻條剛性的合成效果。雖然高框輪的輻條傾角(bracing angle)較大,但輻條數量通常比低框輪組少,輻條能提供的總合剛性可能比低框輪還低,而且因為輪圈剛性較高、不容易扭曲、形成的鞍形較淺,所以比軟調的低框輪更容易磨到煞車塊。
這個問題在以下兩篇輪組測試中都有提到,值得一看:
Roues Artisanales wheel test
在2c) The lateral stiffness – Who does what?這一段的中間,從"Beside the lateral stiffness of a wheel, the rim movement at the opposite of the spot where the rim is loaded, is important."這句話開始,就是在講夾器端位移量和輪組剛性是不一樣的概念。據此推論,輻條數多的低框輪比起鋼絲少的高框輪反而較不容易磨到煞車塊。
Damon Rinard wheel stiffness test
在4. How does the shape of the wheel change in response to a lateral load?那一段所實驗的就是夾器端的位移量,Damon所測試的輪組雖然在接地點的位移量不同,但在夾器端的位移量則差不多,側向剛性較高的輪組在夾器端的位移量不見得小。
Slowtwitch這篇討論輪組剛性的文章也提到同樣的概念,看這張圖應該就能明白輪圈鞍形所造成的影響,輪圈兩端的位移量不一樣,和接地點相隔180度的區域幾乎沒有移動,這是輪圈形變和輻條形變的合成效果:
再比較不同的輪圈(Zipp 303/404/808)和同樣的輻條(20支 CX-Ray),就更清楚了(紫線:808、綠線:404、藍線:303):
speedihi wrote:
另外我想請教,如果今天高低框的重量差不多的情況下,
花鼓,剛性也都相近,又該選擇何者呢?
花鼓一樣、輻條規格和數量也一樣,重量卻差不多,通常都是高框輪的剛性會較好(鋼絲傾角變大的緣故)。但這只是簡單的推論,完全沒考慮框體本身的結構剛性(縱向和扭轉的剛性都有影響),除非要做力學分析,倒也沒必要想這麼複雜,重點還是在驅動輪組的人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