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廠箱裝

整支抓出來,看到85包裝的,還要拆,應該要再加錢的~哈哈


既然完裝度這麼高,所倖就把他合成起來看他的原貌,原來也挺好看的,試車實一定也要把他的板輪也裝起來試看看

原廠的花鼓,看來也是培林的,轉起來棘輪聲算中等音量,順暢度夠,不過等一下都會換掉

先扒光他,不過拆的時候還是很小心,因位好朋友跟我說他原本那套apex還要拿去賣掉的,不准刮傷,哇哩勒,都已經友情價了還挑剔


盒裝的sram force22七件式,還真迷人在我認為是最超值的套件又輕又好用,但我還是買不起


打開來也來1張吧~~

再來就是一台車的第二靈魂外箱照,相信很多人這樣就知道是什麼東東了

再多開一張,猜到了嗎?

再加開1張,更接近答案了吧~~哈~這張好像沒啥幫助

謎底揭曉,0字輩的啦!!黑白配色,剛好佩這台黑魯魯的車車

頂級鋁輪,當然要配頂極open胎,朋友說GP4000太黑,這組還有一點點紅紅,說比較好看,雖然我兩種都沒其過,但這次機會是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大家所說的"路感"

終於完成了,拆帶裝開了我八個小時,相當於一天的工時實在有夠累(當然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再打屁


接下來就看看各部位細照囉~彎把部份~原廠下方有預留孔但沒送延伸座~


變速及後叉走內線~簡潔低風阻~~頭管下緣1-1/2~衝下坡一定穩~

後煞車走右側內線,其實也挺順的,上管造型還滿好看的

多放1張懶的刪了~~再看壹次下管造型吧

下管的下方看的出來下管算是方型的吧~還有些許折線~個人覺得還不錯

五通處的特寫更看的出折線,後下叉的造型也挺粗勇的

座管有刻度,當時是坐了一下發現座管太長,放到最低了還太高,隔天要去借水滴型座管的裁管工具才敢鋸,因為這種東西我才沒有哩~~

32齒的飛輪搭配長腿後變,前面不用說也是CT盤了,軟腳人設定~當然也可以說是攻坡利器,但是我個人覺得這樣齒比變疏了,又不是一直在攻陡坡,真正的長途爬坡,應該會更硬吧


後上叉與後下叉交匯處,這個地方也是我覺得此車還滿漂亮的地方,而且看的到Di2預留孔,嗯,希望有機會能組到Di2~~呵呵

試騎完數日後,在家中也拍1張吧~~

從後方45度角拍1張,這台車有一個缺點,我原車上的頭尾燈都因為一体式彎把跟水滴座管的關係,所以無法安裝。
最後小分享一下試乘心得吧~
先就外型方面,我是挺喜歡這樣看起來粗壯的車架,配上板輪會更殺,而且水平上管看起來也比較順眼,騎乘感受方面,因為小弟非職業選手,所以直覺的感受到車輕帶來的輕快,加上攻坡時五通處真的挺強的,比較起來有點像是踩大理石階梯跟我現任車感覺是踩在木質階梯的那種差距,當然可能輪組也有點關係吧,舒適度的部分我覺得還好,下坡快速輾過減速條的時候跟我的鋼管車差不多,甚至有點鋼管車還比較舒適的錯覺吧~~另外force22使用過,讓我對sram徹底改觀,不只是輕,檔位確實迅速,而中變的yaw(是這樣拼嗎?)技術真的有起到作用,大盤上下鏈順暢,且大對大小對小也不會摩擦到,讓原本是shimano擁護者的我,不得不思考是不是下次有機會的話可以給速聯機會,而跑零的剛性在起步及帶上坡時真的沒話說的輕快,但平路慣性還不如原廠板輪,而1-1/2頭管在下坡時真的有起到效用,真的是又穩反應又直接,320tpi的外胎果然很黏,路感果然不一樣,但我只是說不一樣,跟我原本120tpi的相較,感覺就是與地面接觸的面積加大了,好或不好我不便評論,只覺得不一樣,並沒有較輕快的感覺,只覺得相同的胎壓,但是320tpi的好像氣沒那麼飽的那種感覺,所以路感會舒適一點,但下坡高速過彎是明顯感覺到抓地力較高(是新胎的錯覺嗎~哈),另外這台車架高51上管水平也差不多51,後下叉RC約405,感覺不用這麼低趴,是有輕鬆一點,但是還是想把前叉束管裁短一點(可惜車不是我的,不能亂搞),會比較習慣自己的騎姿,一體式彎把的截面積很寬廣,握上把時很舒適,剛性也很好,可惜不能裝一般的手電筒,以上就是大略的心得,日後還有機會試乘的話,如有需要,會陸續補上心得的,感謝車友不棄嫌看完~浪費到光陰還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