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該用前板輪 還是後板輪?

最近要幫愛車升級,已有打算買手編板輪.
請教專家, 如果只裝前板輪,是否只是達到破風的效果? 如果只裝後板輪,是可以帶動慣性?
2013-02-06 11:3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前板輪 板輪
後輪沒有破風效果
而且不管是"慣性"或者是 破風
都是前輪效果遠大於後輪
後輪多數板輪只是視覺效果
如果是鋁框,後輪盡量輕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我是這樣配置...前板輪後低框...
主要是考慮長時間煞車..對框的影響..所以煞車都已煞後輪為主
以及後輪低框會比較好驅動....騎了幾次心得...前輪不太想換回來了



carly7425 wrote:
我是這樣配置...前板輪後低框...
主要是考慮長時間煞車..對框的影響..所以煞車都已煞後輪為主


煞車應以前輪為主,後輪提供的制動力不如前輪。煞車時後輪負重會變小,只用後輪急煞就知道後輪是很容易打滑撇輪的,如果擔心煞前輪會前空翻,只要養成煞車時身體往後移的習慣就好了。
回到正題,高框輪組用在後面的空力效果的確遠不如前輪,只想要試試破風的效果其實板輪裝前輪就可以了。但是前高後低的配置個人認為很難看。
關於板輪的空力效果,提供一個參考資料("慣性"就不提了,那不是板輪的重點):
(原文出處)

以上是November Bicycle用幾款自家輪組和Zipp404 Firecrest進行風洞測試的結果,框高從21mm到85mm都有,從圖表中可看到時速在25mile(40km)以上,阻力最大和最小的差距約8W,然而在比較符合一般人水平的20mile時速時,差距就不大了,從21mm低框換成38mm中板可減少約5W,但38mm以上的差距就小很多,如果要兼顧低風阻、輕量、側風穩定性,看來30~40mm框高的板輪是最佳選擇。不過話說回來,巡航速度少說也要有35km以上,換板輪才有效果,不然只是滿足視覺上的爽度而已。
前高後低....好騎阿~(多數人不知道而已...)
但沒前低後高好看倒是真的

imcjc wrote:
最近要幫愛車升級,已...(恕刪)



騎車請記得帶"輪組"~ 坐公車請記得下車... 一定要喔...(/≧▽≦)/~┴┴
"後輪沒有破風效果"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不論前後輪轉動時都會產生空氣阻力,
如果後輪板高沒有意義, 那大家後輪都裝24mm鋁框就好啦, 傳動鋼性又好.

dgame wrote:
後輪沒有破風效果而且...(恕刪)

purplecowboy wrote:
"後輪沒有破風效果"...(恕刪)


這很容易理解啊,氣流通過前輪、車架、騎乘者的雙腿之後已經是紊流的狀態,流過後輪的空氣流速比前輪小很多,以致於後輪對風阻的影響小得多。前後輪用相同框高的輪組,畢竟還是為了外觀的一致性,前高後低的配置看起來就是不順眼、不對勁。後輪用24mm鋁框的傳動剛性會比較好? 那可不一定... 會影響傳動剛性或扭轉剛性的因素有: 鋼絲數量、鋼絲粗細及長度、鋼絲相對於花鼓耳的角度(取決於編法的交叉數)以及花鼓耳尺寸,另外一個比較容易感覺出差異的輪組特性是側向剛性,這主要和框高及花鼓耳間距有關,以同樣數量及粗細的鋼絲搭配,低框輪的側向剛性事實上會比較差,所以低框輪才要配較多的鋼絲,高框板輪的後輪只需用20~24支鋼絲而不至於影響剛性。

purplecowboy wrote:
"後輪沒有破風效果"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恕刪)

膝蓋那裏也裝擾流板
應該就有破風效果了....

purplecowboy wrote:
"後輪沒有破風效果"...(恕刪)


因為車架在後輪的前面,破風擾流的問題在過前輪、車架到後輪的時候,後輪對風阻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
有關自行車與重量訓練或慢跑可PM交流互換意見,其他一律忽略之。
借問一下

如果前板輪效果較好的話
那為啥看到大部份的S100 (SRAM 40 + SRAM60) 都是前40後60?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