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分享一個 vo2max 的研究

2012-03-01 8:5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vo2max 研究
有趣的是說,以後要操強度,大家先來打個腎上腺素或是找個催眠師。

"你是康塔多、你是康塔多....."

然後來個 20趟 3分鐘的爬坡,這樣保證今天練的很飽。

休七天都恢復不過來 ...



不過實驗所得到的結論部份,我還在解讀。
www.cycliving.com
姆,藍大(這樣叫很贊),好久不見! 01 密碼掉了大半年,所以也懶得上來,最近才找到。

這類 catastrophe model 主要是認為:運動時腦子會自動規範心肺肌肉內臟呼吸代謝等等,在高承載時會防止某個系統造成整個系統垮掉(器官衰竭,昏迷,死亡等等)。也就是說也許 vo2max 不單單是心肺或肌肉問題(當然,一些存在的操死例外也使得這理論受到削弱)。

這研究結果簡略如下:
一組是以一般逐步加重負荷的方式(如一般 vo2max 測試,隨時間增加瓦數負荷),一組則是以逐步減輕負荷的方式,最後兩組再一起來做一樣的 vo2max 測試時(估計是以如 15min or 40min TT 方式),後一組的居然 vo2max (個人相對)平均高出另一組 4.4%。

直接來看,可以簡單想像,以一般增加負荷方式測 vo2max 或 ftp ,得到數據可能值得懷疑。結論中最後說到對這結果的原因並不清楚,但是依 Noakes 的理論,可大膽猜想:假如身體已在高負荷,且腦子知道下五分鐘會比這五分鐘更操,就會預先防範身體超過負荷,而限制再往上衝的可能。而另一組,因為知道會越來越輕鬆,所以腦子「比較」沒有防範,就可以在最後的測試「騙過」腦子,而得出比另一組好的結果。這研究間接想說明,腦中自律神經的規範(regulation)也許真的有梗。

當然這實驗只是 vo2max 而沒有對代謝效率做深入,騎車也不是只靠 vo2max 。雖然是測 vo2max 不過我感到有興趣的是在如 interval/tempo 訓練上可能的意涵(以下刺激是指對增加 vo2max):

1. 逐步減輕與逐步加重對身體的刺激是一樣嗎?逐步減輕當然主觀上是會覺得比較 happy。
2. 逐步減輕,然後在訓練後段來個大爆發,會更有助刺激嗎?
3. 這研究結果對 negative splits (time/wattage) 有什麼啓發?

以上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讚! 加5 分

jobinobi wrote:
姆,前不久看到的文章...(恕刪)
歡迎來Aq's Bike http://aqbike.blogspot.com/
jobinobi wrote:
姆,藍大(這樣叫很贊...(恕刪)


看到你的文章真叫人懷念,叫我阿吉就好,這是我騎車用的名字。

正要跟你分享呢。

最近開始練習進展期的東西,就遇到這個項目。

主要的訓練項目是無氧耐力,幾乎都繞著 VO2MAX 的強度跑。


我作過兩種不同的 Approach,相同的三分鐘訓練內,強度從 90% FT 開始,兩分後開始拉高到 140% FT 進入無氧域撐完最後一分鐘,Negative Split。

以及一開始就 110% FT 然後死撐活撐三分鐘。

這是在兩周內各作過一次的,兩種訓練的休息比都是 1:1



結果:


Negative Split 的訓練方式比較容易作,但是作到最後要極大的意志力才有辦法摸到 140% 的POWER。

而且最後的 Power 實際上都比想像的低,這還是在身體狀態較好(也就是得到較高恢復)的情況下作出的數據。





而一開始就死撐的訓練則是有機會"連續三分鐘"都作到 140% 的 POWER,甚而超過。
(這趟會作到這種鬼數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人讓我追)




所以在這裡面講的東西真的有點意思,雖說CNS的概念是由大腦潛意識的控制住運動強度,但我(親自下去跑的人)卻認為表意識實際上就已經限制過一次了。

這也是自行車手常說:你愛自虐的程度決定你騎乘的強度。

有的人其實不怎麼喘就哀哀而且不騎了放掉,有的人是催到心臟都快炸了她還說:我還好.....


再來說訓練以後的感覺:


Negative Split 的訓練,當下的壓力極大,特別在 3min 結束時的那20秒,我完全喘不過氣來。
胸口發熱、兩腿發軟。
不過訓練後一天就可以得到 90%以上的恢復,也不會特別疲勞。

而Positive Split 的訓練(姑且讓我稱之,雖然我沒有刻意去降強度)卻會在3min最後的25秒漸漸的感覺到適應。(這個3min訓練都是 10rep 以上)
但是訓練後兩天才能恢復到 80%,有時伴隨著 DOMS,還需要進行緩和型態的訓練。



綜上所述,我認為Negative Split 的訓練對只練基礎的朋友們來說很辛苦,而且他應該是針對無氧耐力的一種訓練。

先透過一段時間的高氧將身體帶至 VO2MAX 之後,再徹底的把身體帶進去無氧域這樣的概念,但說真的要能 fit 進去,我還在摸索(我是不是把難度調太高?)。





而要透過實驗去排除表意識的限制,除了催眠以外還有別招嗎?
www.cycliving.com
而且我好像發現功率計的誤差 . . .

這是兩次不同的練習,不同的功率,卻有相同的爬升高度跟騎乘距離??

看來PowerTap也不是甚麼很精準的玩意,還是我按Lap按太慢了?
www.cycliving.com
都沒在FB上看到你,以為你不騎車了
原來還是在訓練,加油
Lanxlot5475 wrote:
而且我好像發現功率計...(恕刪)
裡面有好東西喔,快來看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107104083737 http://goods.ru

chumanshow wrote:
都沒在FB上看到你,...(恕刪)


原先的帳號不慎吸收了太多的廣告人頭,塗鴉牆天天被洗版。

刪也刪不完,索性更換一個帳號,如果要加我臉書請用:


鄉民吉
gee@webits.com.tw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看到你的文章真叫人懷...(恕刪)




你在上頭作重訓齁.....^^
挖洗"山姆叔叔"啦...
f2344773 wrote:
讚! 加5 分

姆,五分是什麼?能吃嗎?
你能丟點想法或意見來討論豈不更好?


Lanxlot5475 wrote:
雖說CNS的概念是由大腦潛意識的控制住運動強度,但我(親自下去跑的人)卻認為表意識實際上就已經限制過一次了。

這個研究就是在談「也許我們可以騙過表意識」的可能。我的問題是在於:是不是訓練的 protocol 除了需依個人不同外(註),在基本想法上也有改變的必要(指 LT 附近的訓練是不是可以由重至輕,而不是一直都重,或越來越重)?另外就是指出可以摸到的量化訓練區間外(心率,瓦數,時間),RPE (relative perceived exertion) 似乎應該得到更多注意。

講白一點就是:類似的訓練,假如在後段時其實不需要太注意輸出,軟腿就軟腿,positive split 得到的效果可以是一樣或相近,那不是很爽嗎?

註:除時間,目的(休閒,比賽),fitness 狀態,還是只想運動等,決定你可以操什麼。有研究也指出:每個人因基因不同,對同樣訓練增進 aerobics 或 threshold 的反應也不同,約有 15% 的人就是沒啥反應的。


Lanxlot5475 wrote:
先透過一段時間的高氧將身體帶至 VO2MAX 之後,再徹底的把身體帶進去無氧域這樣的概念

我自己在跑步跟騎車上的比較是跑步時在高強度時能承受高心跳的時間比騎車長(這裡用心跳討論是考慮我能打多少血帶多少氧氣跟燃料)。RPE 中強度左右,一般跑步時心跳就會比騎車高 5-8 下,過渡到高強度時,感覺也比較能撐。不過騎車時最高心跳也從沒達到跑步測的最高心跳,應該是肌肉利用或姿勢關係(考慮我這樣的大個子,彎腰擺平的上身血液循環較易?)在 LT 附近的訓練成果 (compensation),個人是覺得跑步對我幫助較大(5k-10k run or 800m intervals)。


Lanxlot5475 wrote:
我作過兩種不同的 Approach,相同的三分鐘訓練內,強度從 90% FT 開始,兩分後開始拉高到 140% FT 進入無氧域撐完最後一分鐘,Negative Split。

以及一開始就 110% FT 然後死撐活撐三分鐘。

這是在兩周內各作過一次的,兩種訓練的休息比都是 1:1

首先,三分鐘一直是個很妙的時間(指高強度與有無氧混合對身體耐受度),像八百公尺是算是最難跑的項目:長跑的練如 Yasso 八百(reps 十次),拳擊手練八百(約一回合時間,reps 也在 10 左右),攻擊撕裂集團大概也在這個時間範圍。

我在想,你用這兩種 appraoch 的想法是希望(線性)平均都落在 110% FT 附近,只是氧氣消耗曲線在 LT 附近就開始撞到高原平坦區,也就是說:最後那一分鐘要拉 140%,是會比你原本線性的預期更要求身體做更猛的無氧,而之前兩分鐘內,身體對「給我糖給我糖」的指令(90%)還來不及跟上,所以覺得要死了。

我幾乎沒有做過在一個短 interval rep 之內再做 negative split (time/wattage) 。只有 rep 跟 rep 之間有,可是 negative 的也很小,比如說 Yasso 八百最多最多差個 5-10 秒。平均強度越大的 interval,其實就像你說的一樣: 後段的 reps 還要衝 negative,根本是吃不下去

不過,真正重要的也許不是用哪一個方式可以讓你得到更漂亮的數字,而是身體在回復後的反彈,也就是哪個刺激是比較有效的。你給的兩張圖,除了 power tendency 的差別外,有趣的是心跳曲線斜率的差別 (因為沒有 legend 如果我讀錯曲線,請再告訴我)。

身體回復的反應,也讓我想到像 HIT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如 tabata protocol)方法,以短暫超高強度去「騙」身體趕快分解肝糖,叫脂肪兄趕快準備接上,來促進代謝跟氧氣交換(對肌力,減重,心肺有助)。也因為短暫(還有個好處就是容易專心注意姿勢),所以事後恢復很快(也省時)。只是我個人經驗覺得,這對長時間中低強度(也是最重要的 base)有效利用肌肉的幫助不明顯,不過有時換換口味還不錯。英國 cycling/track team 很喜歡這類 protocol,我找一下菜單,下次列一下,分享給沒碰過的人。

以上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