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SUPER RT038公路車輪組

請問有大大使用過SUPER RT038輪組嗎?
評價如何?
最近看上SUPER RT038公路車輪組
重量只有1000g,而且又是國產的维修比較方便
原來使用MAVIC EQUIPE 700c
2012-01-22 21:46 發佈
使用三個月心得:

輕:號稱1000g的輪組爬坡輕兩檔是一定的(跟1600~1700克的輪組相比)。

剛性 : 小弟體重70kg, 陽金三p跑四小時40分。不是腳力很好的咖。
但目前為止只有腳軟沒有輪組軟。沒有力量被吃掉的感覺。

花鼓 : 順到不行,空轉可以非常久就算了,快停了還會回轉。
當然花鼓是要負重實測的。
=> 跟朋友騎平路 or 下坡。兩個人一前一後速度一樣沒在踩踏,我一定會漸漸從他旁邊超過去。
陽金3p也是。下坡用滑的就要超車了。

穩定性 : 輪框寬只有19mm,當初貪的是框窄低風阻。
管胎用vittoria corsa elite 21c。

23c -> 21c心得 : 剛換的時候會覺得很爽"滾動阻力小很多"
但騎第二次第三次適應了就沒有這種感覺。

第一次下山要彎彎不過非常恐怖。
看了bicycle clube過彎教學才改善。
車傾人傾,內側腳提高打開擺低,握下把位降低重心。
第二次下山就穩多了。

和鋁框(RS-80 c24)相比....下坡可以不要這麼快嗎?很恐怖。

再來是框寬,19mm很爽,但也表示板子抽得很薄。
你看super RT-033 23mm寬同樣重量,表示更佳的穩定性。
國外一堆輪組25mm寬26mm寬很多,其實穩定性是國外主要考量。

網路有人提到下坡高速前輪會抖動,這其實跟煞車技巧有關。
急煞、大力煞他會抖。但其實大多數狀況時速40-50是不會抖的。
個人最高來到61km/hr也沒再抖動,所以其實還好。

煞車制動力 : 較鋁框弱。下坡需要一定技巧不能一直按煞車,煞車也建議點放。
緊急狀況連按五六秒不會爆框。
但最好是眼光看遠一點有狀況就開始點放減速。

跟朋友用1x-20的時速下山是完全不會有問題。

目前騎3個月約1000km跑過3p,框完好無缺煞車皮(原廠)用的不快。
又"原廠煞車皮"才有燒框保固唷。

框高 : 太久沒用別的輪組分不出來到底高框有沒有低風阻。有吧!?

價格 : 有點太高。曾經在路上有老外問我這啥品牌的輪子/多少錢。
他說"this price could buy a zipp or bora !!"
意思是這個價格為甚麼不買zipp or bora one ?

我不知道,我沒騎過zipp or bora也許他講得沒錯。
但至少這組用起來很爽,沒什麼可挑。


優點─輕量+剛性ok+花鼓很順+38mm框高+管胎 = 滑順無比。
缺點─貴,燒錢,制動力較低。


其實比較有趣的是CP007,分叉形的carbon幅條。(請google "equinox CP007")
但真的上市了有失望:
1. 太貴,我買zipp firecrest/madfiber/bora ultra 2就好啦
2. 重量...很沒競爭力的重量。
如果重量能都輕個200克,競爭力會強很多,才真正又輕又強。


其實輪子用的再好我成績才這樣而已,他不會讓你一小時功率提升50W。
他是降低你同樣速度下的強度。讓你強度降低,能騎得更久更快(一些些)。

要我再選一次,也許我會買super RT033 or 普通版的二手RT038。
現在比較想要的反而是mavic race訓練輪。

落落長報告完畢。

triglavs wrote:
使用三個月心得:輕:...(恕刪)


這輪子很好,真的很好,快點買吧。(捏眉心)



話說這設計還真像那個CP-007...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窄框低風阻的老觀念該丟掉了,與胎同寬的框風阻才會比較低,ZIPP,ENVE、DT、EASTON甚至航翊等等的新款輪組都走向這樣的設計
triglavs wrote:
使用三個月心得:輕:...(恕刪)
每次看到有人實驗輪子都會常說一句話
能用重1-2個檔位.............
說真的
同樣姿勢
同樣功率輸出
同樣轉速
同樣心態
能重1-2檔位
你知道這樣速度能快多少嗎
爬長坡的話能進步多嚇人嗎
別鬧了
心理因素跟錯誤腳感決定一切

還有
碳纖不能抽
又不是鋁或鐵
用鞭子抽嗎?



yoroshiku wrote:
窄框低風阻的老觀念該...(恕刪)


其實Zipp號稱他的框體跟胎寬的相關性很低,據說最多差距是4%。

至於空氣阻力跟寬度的問題,我認為跟胎體同寬或是更寬會更好,
如果之間有凹槽的話,可能會有多餘的Drag產生。

如果能夠補平胎體跟胎框的凹陷問題,我想最近的Mavic Cosmic
高版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不過似乎UCI不OK?

至於CP-007框體跟HED看起來這麼像,沒問題吧?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如果說同一段山路用相同的功率去騎,以測出來的時間差來判斷爬坡性能的優劣,大家覺得可信度高嗎?
TOPLIN wrote:
每次看到有人實驗輪子...(恕刪)
撇開腳感
技術影響也有
技術包含迴轉
遇到坡處理方式
這跟輪子特性都有關
以上都撇開來說
單指功率
理論上一般人常說"越硬"輪子
一般都指變形問題
不要說回彈其他複雜問題
功率越大給輪子
有些入門輪子可能就漸漸不行
有些輕過頭輪子就見拙
不然何必有限重問題
不同人輸出功率不同
給的最佳輪子也越是不同
簡單說腳力能一直平均輸出200W給同一個輪子
跟腳力能一直平均輸出400W給同一個輪子
這種不同腳力對應需求輪組也不一樣

所以光用功率輸出也難以一竿子打翻一切變數
光騎的人變數就一堆
還一堆不能不考慮的變數

當然有些怪輪子能做到輕又強
平衡又好可能已經不在此限
而這些輪子也不是一般人適合玩的
最後感覺
反正騎車何必在意太多問題
只要腳感對了
口袋負擔ok
使用上好用
鋁炭何必管太多
但每個人想法跟需求不同
所以同一家輪組大廠才弄出一大堆分級輪組不是嗎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