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先引用最近買了一本與自行車騎乘相關書籍內容(一生的自行車計畫 羅伊.沃雷克 著)
書中Pag97提到:
爬長坡時,坐著騎通常比站著騎有效率,因為腿部的負擔較小,心跳率較低,嚴格說來,坐著騎時支撐身體重量的應該是坐墊,而不是腿部,因此雙腿可以全力踩踏,
(以上言論小弟都認同,但以下的敘述就跟小弟看的單車雜誌有出入了)
如果想進一步減輕股四頭肌的負擔,應該要一腳往下踩一腳往上拉,不過大家在戶外長途騎車時很少這麼做,不是把齒輪比調輕而不往上拉,就是忘了踩踏技巧,有一項簡單的飛輪技巧可以幫你記住要點:腳跟往下壓
書中說:如果腳跟如果沒有低於趾丘,小腿肌就無法施力,騎車時腳跟下壓,才能運用到腳脛,股四頭肌,小腿肌,膕旁肌,臀肌及下背部,而不是只有腳脛及股四頭肌
以上
小弟之前閱讀的雜誌都是說多使用大腿與屁股的肌肉及核心肌群,因為這些地方的肌肉比較而粗壯,可以讓我們騎的更久不易疲累,所以多半都是往上拉時出力,然後把圓畫大,如果真是這樣就跟書中提到的要我們腳跟下壓有所出入,另外因為上卡的關係拉抬腳時腳跟相對就提高了,那怎麼還能下壓勒,這讓小弟百思不解,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對的
因為器材的進步,
還有訓練方式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的技巧。
首先提一下,為啥會有"腳跟往下抵"的騎法。
這個騎法,普遍存在於"老前輩",大約起碼是20年以上。
那時的公路車普遍還是很重的"鋼管車",重,剛性還不見得好。
義大利老派的騎法,座高都不高,這樣才能把"腳跟往下抵"。
若是常看日本雜誌,
森幸春大師的設定就是這樣。(他也是那個時代的人)
鋼管車本身有個奇妙的彈性,那時不流行爬山回轉速騎法。
(車子太重,也沒那個條件)
鋼管車時代,有的人形容爬坡上山,是把車"踹上山"。
一腳一腳,腳跟抵下去,配合鋼管車的彈性上山。
我個人接觸,像是khs單車學校也有類似的講法。
然而時代進步,車子越來越輕,剛性越來越好。
鋁合金與碳纖維材質,並不需要配合他們的彈性作踩踏。
輕的車,也不需將股四頭肌作為主要力量的來源,
反而可以利用更多其他的肌肉作幫助,減輕負擔。
這只是騎法的不同,沒啥矛盾。
且套用在不同車上,可獲得的效果也不同。
大家可以自己去嘗試看看。
不同騎法,演伸出的車架設定也不一樣,
要求車主的身體素質也不一樣。
老派的騎法,真的不流行了,但還是存在。
當我向高手詢問騎車技巧,除了觀察對方的體型,
還會同時注意對方車子與其設定,
這些都有助於我了解對方騎車的想法。
光看雜誌文章,
很難帶出對方對於騎車的完整想法。
當可以懂對方的身體條件AND車輛設定.....
這樣才會真正了解他們想表達的意義。
騎法不同,不是矛盾,是不瞭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