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有關公路車爬坡騎姿想請教大家(急件)

以下先引用最近買了一本與自行車騎乘相關書籍內容(一生的自行車計畫 羅伊.沃雷克 著)
書中Pag97提到:
爬長坡時,坐著騎通常比站著騎有效率,因為腿部的負擔較小,心跳率較低,嚴格說來,坐著騎時支撐身體重量的應該是坐墊,而不是腿部,因此雙腿可以全力踩踏,
(以上言論小弟都認同,但以下的敘述就跟小弟看的單車雜誌有出入了)
如果想進一步減輕股四頭肌的負擔,應該要一腳往下踩一腳往上拉,不過大家在戶外長途騎車時很少這麼做,不是把齒輪比調輕而不往上拉,就是忘了踩踏技巧,有一項簡單的飛輪技巧可以幫你記住要點:腳跟往下壓
書中說:如果腳跟如果沒有低於趾丘,小腿肌就無法施力,騎車時腳跟下壓,才能運用到腳脛,股四頭肌,小腿肌,膕旁肌,臀肌及下背部,而不是只有腳脛及股四頭肌

以上

小弟之前閱讀的雜誌都是說多使用大腿與屁股的肌肉及核心肌群,因為這些地方的肌肉比較而粗壯,可以讓我們騎的更久不易疲累,所以多半都是往上拉時出力,然後把圓畫大,如果真是這樣就跟書中提到的要我們腳跟下壓有所出入,另外因為上卡的關係拉抬腳時腳跟相對就提高了,那怎麼還能下壓勒,這讓小弟百思不解,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對的
2011-11-06 14:4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公路車 急件
shaugon wrote:
以下先引用最近買了一...(恕刪)
之前有在書店裡翻了一下這本書
感覺很多東西講的都跟日本雜誌不一樣
那本書我沒深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我沒多做研究
我猜可能是目標不同
那本書可能是希望絕大部分的人 (含老年人) 都能騎車,方法都是比較柔和的
而雜誌是以效率為出發點,讀者可能要有基本的肌力,然後要有衝勁和鬥志
大概知道他的意思
腳跟下壓確實整個小腿前後都會緊繃,代表用到很多肌肉群
但這種踩踏動作會讓腳在踏板低點伸直
違反一般認知的腳在踏板低點要微彎以避免拉傷

所以
不然就是別用他的方法
若堅持要用就得把座墊再放低一些,讓腳跟下壓時你的腳還能微彎

shaugon wrote:
騎車時腳跟下壓,才能運用到腳脛,股四頭肌,小腿肌,膕旁肌,臀肌及下背部,而不是只有腳脛及股四頭肌


....想試試讓小腿先抽筋??

www.cycliving.com
這本書感覺有很多地方和日本雜誌說的不太一樣,有些是對立的說法。
就像棒球的訓練觀念,美日也是有對立的說法。
就像經濟政策背後有理論基礎,但是各說各話的狀況也屢見不鮮。
所以,還是找出自己適合的方式吧。

補充一點,會不會是翻譯的人理解有問題!???
每個人的騎乘習慣不同,身體各部份的肌耐力也不同..

我認同→ 腳跟往下壓 ←這個說法。因為爬坡時,腳跟往下壓我覺得省力多了..
有些我騎不上去的坡,我就會腳跟往下壓來騎乘..
咦?
有錯嗎?
腳跟下壓,過下死點時大腿根部上抬,腳跟順勢往上...
兩腳反覆....

文字不好敘述,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這本書我也有!當初看到這段時也有一些疑慮。
且容小的發表一下看法:
一般踩踏方式分:踝動式、踝不動式,踝不動式又分高踝和低踝。(查網後的印象)
小的比較偏向高踝式踩踏,所以讀到這段也生了疑問?
不過後來發現平地高踝沒問題,
緩坡保持高踝也沒問題,(似乎高踝需配合較高迴轉)
但是在一些陡坡路段,我發現無法維持高踝了,
奮力下踩的時候,腳跟自動會落在踏板水平線下方,
變成低踝式了,當然這時很好出大力!
所以,我覺得並無矛盾!

其實我暗戀你整整兩個年頭 wrote:
這本書我也有!當初看...(恕刪)

前面有人提到
下壓容易造成小腿先抽筋
建議還是有大腿跟屁股來爬山才騎的久
小腿肌是有爆發力
但很快就沒了!!!!

仔細選手的踩踏
在高坡還是沒有低於腳趾
頂多水平
來自中和的白Octavia Combi RS
這部分不是矛盾,而是單車運動發展以來,
因為器材的進步,
還有訓練方式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的技巧。

首先提一下,為啥會有"腳跟往下抵"的騎法。
這個騎法,普遍存在於"老前輩",大約起碼是20年以上。

那時的公路車普遍還是很重的"鋼管車",重,剛性還不見得好。
義大利老派的騎法,座高都不高,這樣才能把"腳跟往下抵"。
若是常看日本雜誌,
森幸春大師的設定就是這樣。(他也是那個時代的人)
鋼管車本身有個奇妙的彈性,那時不流行爬山回轉速騎法。
(車子太重,也沒那個條件)
鋼管車時代,有的人形容爬坡上山,是把車"踹上山"。
一腳一腳,腳跟抵下去,配合鋼管車的彈性上山。
我個人接觸,像是khs單車學校也有類似的講法。

然而時代進步,車子越來越輕,剛性越來越好。
鋁合金與碳纖維材質,並不需要配合他們的彈性作踩踏。
輕的車,也不需將股四頭肌作為主要力量的來源,
反而可以利用更多其他的肌肉作幫助,減輕負擔。

這只是騎法的不同,沒啥矛盾。
且套用在不同車上,可獲得的效果也不同。
大家可以自己去嘗試看看。
不同騎法,演伸出的車架設定也不一樣,
要求車主的身體素質也不一樣。

老派的騎法,真的不流行了,但還是存在。
當我向高手詢問騎車技巧,除了觀察對方的體型,
還會同時注意對方車子與其設定,
這些都有助於我了解對方騎車的想法。

光看雜誌文章,
很難帶出對方對於騎車的完整想法。
當可以懂對方的身體條件AND車輛設定.....
這樣才會真正了解他們想表達的意義。

騎法不同,不是矛盾,是不瞭解。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