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車架size與重量

只是有點好奇
"同廠牌同型號"
但不同尺寸車架重量差異會很大嘛?
因為其實每個尺寸
可能就是上管or立管1~2公分的變化而已
以鋁合金和碳纖維兩種材質而論
尺寸間可以差到多少克呢?
2010-10-06 23:1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車架size 重量
↗∥×塔悠≡∥┿ wrote:
只是有點好奇不同尺寸...(恕刪)


這個問題沒人能回答你吧!

不同廠牌不能比!

不同車型不能比!

不同等級的鋁材和碳纖維又要怎麼比?

我知道像KUOTA官網有比較詳細的列出各尺寸的重量!你可以自己去參考看看!

sean83711 wrote:
這個問題沒人能回答你...(恕刪)

是的
謝謝提醒
已經修正了
大約為↓

同鐵材80-250g

同鋁材50-100g

同碳材30-150g←其中有包鋁的

比對比例間為→48Cm→50Cm→52Cm→54Cm...



鋼鐵以8/9系列最輕〈強度夠+抽薄〉

鋁材以鈧合金最輕同上〈強度夠+抽薄〉

碳材以通稱1K的最輕,另有專利碳紗更輕←8拉8拉..太複雜懶得打,不在對比內








P.S:越輕差距越小反之越重差距就越大;鉻鉬鋼/6061/碳包鋁這類差粉大,另複合式避免下叉也套接的

是〝下叉〞,後叉複合碳纖很好很舒服

























高手續補充

SUNRIDE wrote:
大約為↓同鐵材80-...(恕刪)
鋼鐵以8/9系列最輕〈強度夠+抽薄..........那應只是雷諾管吧..還有很多家的鋼管..
敝人才疏學淺

樓上煩請舉個例比雷諾鋼輕且適合應用在自行車架的








日後有機會摸摸秤秤

SUNRIDE wrote:
...比雷諾鋼輕且適合應用在自行車架的...(恕刪)


Deda EOM 16.5...

SUNRIDE wrote:
大約為↓

同鐵材80-250g

同鋁材50-100g

同碳材30-150g←其中有包鋁的

比對比例間為→48Cm→50Cm→52Cm→54Cm...

鋼鐵以8/9系列最輕〈強度夠+抽薄〉

鋁材以鈧合金最輕同上〈強度夠+抽薄〉

碳材以通稱1K的最輕,另有專利碳紗更輕←8拉8拉..太複雜懶得打,不在對比內

P.S:越輕差距越小反之越重差距就越大;鉻鉬鋼/6061/碳包鋁這類差粉大,另複合式避免下叉也套接的

是〝下叉〞,後叉複合碳纖很好很舒服

高手續補充


我不太懂你表達的是什麼

鋼鐵 8/9系列是什麼東東? 雷諾853,雷諾953? 還是工業編號?



你說太複雜懶得打,那我想你一定知道很多

可以請你點時間詳細說明嗎?

我很想知道
不要忘了,重量還要算上底漆,面漆,光油,這好幾層漆。
再怎麼樣SIZE越大都肯定是越重。

甚至,調性也都會有點改變。

特別以壓縮車架來說,越大號的車壓縮越小,騎起來感覺就會有差。

所以 520 上管 或 540 上管,這裡面有個玄機在 . . .

(以下講520都是上管)

舉例 520 車架立管 74度, 540車架73度,其實這兩台車的"重疊"的範圍就蠻大的。

我解釋一下好了:


520 74度的車,如果你騎起來需要把坐墊"退後一些",例如用上了 OFFSET 的坐管或是坐墊拉後面。

這時如果你的坐墊到頭管是 42cm。

那麼,換上 540 的車架,由於角度73度,所以你得把坐墊往前拉,假定拉了1cm才拉到定位。

那麼這支540的車架對你來說其實只有 530 那麼長而已,這一點點很容易用彎把跟龍頭克服掉。


但差異在哪呢?

這就是調性的問題了。

大一點的車架,壓縮小平路好維持(水平上管車不在此限),小一點車架輕巧,比較有輕快感,再加上某些角度也會因為尺寸而改變。

再來就是重心的問題,每車的重心都不同,用大車把坐墊往前拉,或是小車座墊往後拉,都是一種騎法,但人就不見得會落在車子的重心上,這也會影響騎乘的感覺,也要考慮進去。


所以,如果你不是一個"只能騎特定尺寸"的人,而是身材可以在兩個 SIZE 之間遊離,那,挑車架要考慮的東西就會變的更多 ^_^。


www.cycliving.com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