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探討Fitting的原始....

我個人相信Fitting是以減低運動傷害及如何展現肌力運動,
再來看運動員的體型身材開發出適合的各種運動工具.

腳踏車也是這樣的發展史,並搭配車架零組件的開發及材料運用發展.

國外有運動的運動普及習慣,又加上競技的發展,
也就是說較有休閒生活後的產物~FITTING的原始.


當年以我們年輕時騎車的感覺,我自己或許不喜歡讀書也許成績不好,
但若是能於運動項目裏稍為可以有好成績時,師長家長都會較容忍你的脫軌.

當時若有自己身體適合的車架就一定有好成績的話,我們的選手不就有傲人的成績嗎?
因為剛開始時大家都是綽合使用的各式零件.唯一不變的就是操到你躺上床直挺挺的.......

從來也沒有選手敢與教練去爭,也沒有人認識Fitting,
當時要參加亞運時有從義大利訂做車架,也是將身高,手長,腳長的數據量測將數據填好後,車架就交由國外開始製作,也沒真正的去了解到是否量測出哪種數據真正的合乎東方人的體形.但確實有心理作用會騎的更好,不然如何去解釋競賽成績.

可記得台灣以前是個什麼都欠缺的小島,有了楊傳廣,紀政後少棒楊名國際.......
又有最近的高爾夫球網球的選手成績,那就是哪裡有成果後,是否就會有人錦上添花.

那以我們現在又是一個製造腳踏車零組件及開發的王國,
絕大部分又以代工為主,銷售管道及價格又是控制於各廠牌手中,
若是想購買國外品牌時其價格就是一個不平等.

國內既然有生產的零組件,車架,配件.....是否又是關稅惹的??

現在的人是為運動或是競技?還是心理的惡魔作祟?
2010-09-07 17:2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fitting 原始
slimkong wrote:
那以我們現在又是一個製造腳踏車零組件及開發的王國,絕大部分又以代工為主銷售管道及價格又是控制於各廠牌手中,價格就是一個不平等.現在的人是運動或是競技?還是心理的惡魔作祟?


呃. . . . . . . . . . . .並不是。

事實上,做也是我們做,賣其實也是我們在賣,老廠不提,很多比較年輕的廠牌都是台灣人開的,這圈子蠻大的,而台灣在自行車產業的地位非常重要。
www.cycliving.com
我的緣由只是想說Fitting是必要的!

但是要看使用者的要求,若是競技型的話當然更須做好.
每個人的身材比例真的是由專業有經驗的商家,來做車架及零組件的調整.

更因整個身體肌肉條件的訓練後,再次的適時適當調整成適用的數值,
並從體能及肌肉群得到耐力強度以後,會如魚得水般的運用到Fitting的效果,
才是真正的目的.

但是若淪為各商家筆戰後,讓一些想做調整的人無所適從.
才真正讓人扼腕.
Slim Kong
我覺得可以討論一下

是先學會怎麼騎再去fitting 或fitting完再學怎麼騎

當然fitting不對騎姿也不會正確;但是不知道怎麼騎好像給你一個正確的設定,身體也擺不到位吧
邊騎邊學吧 . . .

其實有個問題是我蠻常見的,就是幫一個新手大致調整好設定,當下也覺得騎的感覺不錯。

過兩個月又看他把設定調壞了,一問之下就會有很多"他覺得"的問題。


例如覺得趴、覺得腰痠、覺得脖子痛 . . . 然後就是昇龍頭、降坐墊,退到很後面 . . . (感覺就像往淑女車的方向去改)

我後來想想,或許用一個進階的設定給新手是不對的,因為他們相對應的肌肉都還不夠有力,無法長時間的維持漂亮的騎姿,騎個長途回到家就覺得設定不好,就又自己動手東改西改 . . . .


可是我就在想 : 到底是該讓這個新手去練習適應一個好的姿勢,還是應該幫他調的舒適能騎就好呢??

www.cycliving.com

Lanxlot5475 wrote:
邊騎邊學吧 . . ...(恕刪)



幫他調的舒適能騎就好

很多人一輩子不會進階的,
並且進階的走法也很多,
愛爬山的,
死不爬山的
喜歡小坡上上下下的............如193

我覺得
等他有問題問的時候再說即可!

進階的問題,等人進階了再說!
若與上一篇連結的話~

關鍵在海裡面的魚是否足夠供養?!商業利益之下誰跟你談分享

這也正是業內的疑慮!明明看到一片藍()海,魚兒上鉤卻寥寥

看起來倒像是三個和尚搶水喝的戲碼!鬆手各退一步是明智的!再玩下去贏了面子又如何!將缸子打翻通通輸了裡子

本打的如意算盤是把招牌給擦亮!結果卻差一點把招牌給砸了...還好終究是懸崖勒馬!由檯面上再回歸檯面下
對個人而言管什麼Fitting原始!既然包括身體柔軟度,競技與休閒都不同調,何不自己享受樂趣舒服最重要
我看到國外Fitting還要有interview我就覺得我還差很遠.XD
阿說好的鋸車架咧?(by 大仙)

邊騎邊學吧 . . .
就因為隨著自己騎乘時間及經驗累積及身體的肌肉適應,
耐力形成後就有必要再次調整,這也是商家要有的機能.
有次看到國外文章中新手於半年內就又做了幾次的修正,
甚至於又更換零件是常有的情形.
Slim Kong

既然認為台灣是零組件的開發及生產據點,又有廣大的國外市場做銷售時,
在於有些微利潤下是否可呼籲各整車的生產廠商能做資訊收集及應用
對於此課題作個好的探討?



Slim Kong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