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請益)幾個鋼管車的問題~

請問各位車友,有幾個小問題一直在小弟心中想發問,先謝謝大家的回答。


1.捷安特的鋼管車 有哪幾台是屬於"值得整理起來當比賽車"的呢? 另外,先前看過一個討論說到


R2000的角度是屬於"競賽"的角度,那角度是如何看出的呢? 什麼樣的角度是屬於"競賽"的呢


2.現在有Lug 的鋼管車 ,除了master外,有哪台是有lug 且適合拿來比賽的呢?



問題很無知,請見諒。
2010-03-13 8:05 發佈
allbluesy wrote:
請問各位車友,有幾個...(恕刪)

1.恕我淺漏,我只聽過競窴的的幾何,那應該不只是角度而已
2.現在有LUG車還在大賽場比賽嗎?印象中應該是沒有了
畢竟這些車的重量,在職業隊來說已經不具備優勢了
現在鋼管車多半是用在長途旅行或平常通勤的用途,這一點可以從鋼管車的特性跟各品牌的產品線看出來。
問題是捷安特的(LUG)鋼管車,有哪幾台是設計來競賽用的?
如果真的有設計來競賽用的,現在還合不合適拿來比賽?

你的問題我也很想知道答案,不過我會把問題拆成上述兩種情況。
煩請鋼管車的專家幫忙回答一下。
反正事在人為 只要有心哪種設計的車都能拿來競賽
至於車子只要做好正確的Fitting
你能順手的騎乘就是一部好車

問題是:坊間沒幾個夠實力的可以幫人 Fitting車子,一堆收錢Fitting都很瞎.


給您2個比較簡易的辨認方法
1.後輪胎皮接近立管.越近越好..最好要在2cm以下
2.前叉和後叉上不能有孔(貨架孔/擋泥板孔)
allbluesy wrote:
請問各位車友,有幾個...(恕刪)


值得整理起來當比賽車~不是沒有耶~環台紀念車我覺得還不錯~

還有其他幾台我去翻翻舊文章~~~~~其中有一台我沒記錯~管抽的很薄~

不過~拍賣沒有人賣~那要如何入手是個大問題~


順道一提的是~R2000的上管不是水平的~所以角度不同的點在這裡~
R3000應該也是不錯的車~不過700c輪組規格的不好找~

另依種考慮是捷安特的 IRONMAN~版上的collini大用這台車~成績很不錯~

目前我整理了一台R1000~組起來總重11.8公斤~
致命傷是後煞車夾器的做焊接的太高~標準短夾器的煞車皮固定孔位要往下磨掉0.5公分~
這幾天後煞夾器壞了~又要買一組新的重磨~

R1000真的可以不用在考慮了~

還有~不是有LUG就是好車..............捷安特的LUG大多都有扣分的效果.......很糟......



================================================================
恩~~剛剛查了一下~是這篇文章中的車~
捷安特 AEROLINER
這一台車竟然是三抽的管材~應該不算太差的車~不過目前沒有人出售

另一台是這個

我的第一台鋼管公路車
這台車全配DURA-ACE 9.5公斤~

之前在拍賣上有出售
wja12345 wrote:
給您2個比較簡易的辨認方法
1.後輪胎皮接近立管.越近越好..最好要在2cm以下
2.前叉和後叉上不能有孔(貨架孔/擋泥板孔)
...(恕刪)


+1.

另外就是座桿直徑最好在26.8以上, LUG尾部尖尖的部份比較薄的...

嚴格說來, 90年以後的G牌鋼管車沒有一台是真正賽車等級的車, 頂多算是Sports等級....
jolihi2007 wrote:
問題是:坊間沒幾個夠實力的可以幫人 Fitting車子,一堆收錢Fitting都很瞎.



+1
allbluesy wrote:
請問各位車友,有幾個...(恕刪)



我覺得版大好像有點本末倒置了 車子終究只是器材 "偏競賽導向"的說法 嚴格來說.....
應該只有偏競賽導向的"人" 沒有競賽導向的"車" 騎車最關鍵還是體能狀態跟技巧

要是還沒到比賽的水平 就車子的好壞 我覺得對選手影響不大(我強調不大 會有差異 但不會差個幾十分鐘)
以我自己來說 一台休閒的gios老鋼管跟bh g4環法車 兩車吊性天南地北 但是我實際騎乘成績差異不大
單就最普遍的熱身路線中社來說 鋼管只比g4慢個兩三分鐘而已~

另外要找競賽導向的車 鋼管不會有什麼優勢 更何況你挑的是通勤導向居多的r1000相關車係
其實國際賽事多半使用碳纖車架還是有他的意義在 絕對不是指因為比較輕而已
碳纖車架在強度 路感或是吸震 反應跟操縱上 都有他獨到的特色

其實每種材質都有他的特色 善用自己的特性去搭配適合自己的材質 自己的車架比較好
碳纖不是最棒 只是就比賽強度他有他的優勢 鋁合金 鋼管乃至於鈦管都有自己的價值在

你想要找的車 我不太推薦鋼管 要說cp值的話 近期印象深刻的有bmc或是cervelo s1滿可以考慮的
歡迎到我的網站看看!!https://www.flickr.com/photos/gemini_wu/
jlhwu wrote:

目前我整理了一台R1000~組起來總重11.8公斤~
致命傷是後煞車夾器的做焊接的太高~標準短夾器的煞車皮固定孔位要往下磨掉0.5公分~
這幾天後煞夾器壞了~又要買一組新的重磨~

R1000真的可以不用在考慮了~
...(恕刪)



這位大大也別誤導大眾!
R1000的C夾煞車並不適合短行程夾器[39~49mm的]
是要改用45~59mm左右的夾器
現行的KHS R700新鋼管甚至用到52~75mm行程左右的夾器
這個應該說當時車架與零配件的時空背景下
組車廠對他市售的車輛有其銷售.設計的考量
當時還有27又1/2與650C的輪組
可是目前中.長行程的夾器也未被淘汰

就像現在很多組車廠在車架五通上有BB30類的產品
可是BB30類的產品會是市場主流嗎?
他會淘汰四方孔BB.ISIS中軸或者外掛軸承BB?
那也未必?

改車也要有正確資訊!!

商品的改革 :想法+錢=改變

現在的鋼管車流行
應該是鋼管車在騎乘上有著不輸碳纖車的路感
外表美感就見仁見智了?
零件等級呢?
那就看小朋友的多寡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