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教練車的方法】用標準盤53/39 加上12-25爬山。

我一直有一種觀念,就是平常騎車的時候,不管平路,或是爬山,都用前面53/39,後面12-25的走!

等到有一天要爬山〈像是阿里山,塔塔加,武嶺...之類的〉換成CT盤,後面12/27,就可以如虎添翼了.....!

小時候塞亞人和洛基的卡通看太多.....

所以平常我自己練習或是跟騎爬山的時候都是這樣的心態,

實際上測試後,埔里上去武嶺〈53/39,12~27〉,比起霧社上去武嶺〈53/39,12~25〉,光是後面多了兩齒,就讓我的時間進步30分鐘,改成12~17,還多了埔里到霧社的路,時間還更短。所以我如果連大盤都換掉,是不是更輕鬆,更快了!



但是現在我想知道,上面我說這樣的訓練方法真的是對的嗎?


因為我最近聽一個朋友說,

把你想要的東西都固定後,比如說:CT盤,12-27飛輪,

練習的除了腳力外,還有爬山的節奏感,律動感〈包含畫圓,踩踏〉!

如果光有腿力,可是騎乘節奏感,律動感完全不行,那實際騎乘也不見得來的輕鬆!

反而是把平常最直接的練習,最能習慣的回轉數,心跳,律動,節奏完全用在爬山賽或是活動,是最好的!





請問各路公路車好手,如果只有一台車,沒有辦法分練習車和比賽車!怎樣的練習是比較好的!
2010-02-03 11:33 發佈
棒棒糖先生 wrote:
我一直有一種觀念,就...(恕刪)


我個人經驗, 不管有幾台車, 大盤齒數都固定

甚至曲柄長也固定

依照所需的地形去改飛輪齒數及輪組

因為標準盤(52-39T or 53-39T)跟CT盤(50-34T)以及曲柄長會影響你身體的肌肉使用

換了就上, 沒個幾百公里適應, 造成傷害的機會很大

比賽前, 調坐墊高都是大忌了, 更何況是改傳動零件


你從12-25T改成12-27T成績會進步, 表示你在高負荷時是踩不動25T的

腿已經酸到不行, 但心肺還有餘力

因此你上27T時, 把一些負擔給你的心臟, 你的腿輕鬆了, 轉速帶起來了...自然速度會快

這是我的猜測



不過我想知道你爬武嶺段在清境之前你用什麼齒比

這樣也許可以比較精準的判斷你騎車時的生理狀態

歡迎來Aq's Bike http://aqbike.blogspot.com/
上清境之前,幾乎都是前面用39了,後面就是最大片那幾片在更換吧!

印象中,好像整段路前面都是39。

因為爬文有看到,隨時隨地保持最輕鬆的態度騎程。
這個問題我曾經請教過某教練
他的回答是"不建議"

因為53/39跟50/34落差太大
會讓你在比賽中找不到適合的齒比跟節奏
如果只是把12-25的飛輪換成12-27這樣是ok的

我平常是用53/39+11-23+1880g的輪組練習
等到比賽時會換成53/39+12-25+1350g的輪組

輪組的重量會是很好控制的一環
當然最好可以在比賽前1週適應一下會比較好

棒棒糖先生 wrote:
我一直有一種觀念,就...(恕刪)


您可以試試看找一個您平常使用39/21爬的坡,現在使用39/25騎騎看,轉速拉到80~90rpm,騎個15分鐘,您將會發現您的心跳會飆的比平常高,如果您換了34/27大約就會有這種狀況出現,也就是說讓踩踏力量變小不見得是個最佳的方法,如果依定要換,我反而建議使用CT盤配12-25或12-23,飛輪後段齒比是較緊密的。
我猜您將飛輪從12-25換成12-27進步,最主要原因就是腳力不足或體能調配,以致於在後半段(我猜測)rpm都掉到60~55以下,時速也低於10km/hr,這時你得花更多的力氣來穩定車身,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時間就拉開了。

爬坡建議可以練習間歇,心跳控制在自己的乳酸閾值附近,每次持續10~15min,重複3~5回,中間休息4~5min,一個星期2~3次,一個月後會有效果了。但記得以上的量會因個人體能不同而下去調整,建議初學者不要這樣超,否則很容易就overtraining。

最好再加上肌耐力的訓練,比如長途騎乘(100km以上),讓爬坡時可以一路保持較穩定的輸出,很多人都是前面功率輸出大,到後面因肌耐力不足再加上缺氧,輸出如自由落體般急遽下滑,這時如果又是使用39/25爬,就變低轉速重踩,在速度拉不高的狀態下又要穩定車身,又耗費額外的力氣去穩定,結果往往很慘。而有些人在此時為了維持功率,提高強度卻因此拉高心跳,,最後就...爆缸下車

以上愚見供您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jordanaj23/
棒棒糖先生 wrote:
如果光有腿力,可是騎乘節奏感,律動感完全不行,那實際騎乘也不見得來的輕鬆!
反而是把平常最直接的練習,最能習慣的回轉數,心跳,律動,節奏完全用在爬山賽或是活動,是最好的!


假設有一段1km左右的爬坡..坡度可能8%左右吧..
假設你用39/25 轉速60~70rpm 心跳可能會飆到165甚至是170以上..

試著用同樣的齒比,把轉速卻壓在40rpm不到,心跳控制在140以下(甚至到130以下).
做得到上面的情況,你大概就知道怎樣在爬坡控制你的輸出力量了和節奏了..
我是大壞人 wrote:


假設有一段1km...(恕刪)


同意+1

個人覺得騎車是從"慢進步到快,然後再回到慢",但後面的這個"慢"與剛開始的"慢"是不同境界的,一個是被環境、地形控制強度,而另一個則是自己來控制強度。
http://tw.myblog.yahoo.com/jordanaj23/
我是大壞人 wrote:
假設有一段1km左右...(恕刪)


如果轉速降到只有40

會不會有個說法就是: 沒效率?

沒有冒犯意思,只是單純有這樣疑惑
raphaie wrote:
如果轉速降到只有40...(恕刪)

肌耐力
make a wish
raphaie wrote:


如果轉速降到只有...(恕刪)


他除了提到40rpm,也提到了140~130bpm喔,這個才是重點。
當騎乘時可以很有效率,再RPM40時,心跳可以很低,在低心跳時你橫購有意識的保持正確姿勢、有效踩踏;當胡亂踩一通RPM40,BPM飆到170很正常,這時姿勢開掉,腰酸背痛,踩踏也不正確了,腦子無法好好感應那個踩踏的感覺。

當然40RPM是在訓練,當那個感覺抓到後,真正比賽時就不會這麼踩了,它可以讓你在心跳170~180時還能保持那種感覺,穩定輸出。

此外重齒+40~60RPM的踩踏也是訓練肌力(strength,not endurance)的好方式。
http://tw.myblog.yahoo.com/jordanaj23/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